秦国开疆拓土统一六国中出了不少名将功臣,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声名加身的同时有多少人能善始善终呢?
而秦国从开国到灭亡,出了7位赫赫有名的功臣,但却只有1个人得到善终?其余六人是何结局?让我们看向下文。
最先说的肯定是战神白起,白起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是一个战神。
因为他一生征战疆场30多年,打了70多仗没打过败仗,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一共杀伤六国军队200万人,白起一个人完成了一半。
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人屠,因为他在长平之战之后的杀降行为,为很多人所不耻,但毕竟单论战力,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排第一的。
白起的家乡就在陕西宝鸡,太白山脚下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西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白起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
受到秦昭襄王的赏识,他开始逐渐的成长,他的一生指挥了三场改变秦国历史的战争,首先是伊阙之战,白起率领秦军就在那大破韩魏联军24万,彻底为秦国的东巡扫清了障碍。
公元前279年,燕营之战,当年白起率领十多万秦军沿汉江东下,一路上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打的楚军丢盔弃甲,这一战白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当年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郡,大战一触即发,赵国派出的主将是廉颇。
战时一开始廉颇吃了点亏,但是他不愧为战国四大名将,他立刻改变了战术,他坚守营在闭门不出,想以逸待劳,因为秦军是远道而来,粮草吃完了自然就回去了。
这个时候秦国的宰相范驹就使出了一招反奸计,他派人就在赵国的论坛里边发帖子,他说我们秦国人不怕廉颇,就怕赵括。
结果赵王果然中计,临阵换将,把廉颇撤下来把赵括换上去,秦国这边一听说之后也连夜换将,把战神白起换了上去。
白起走向长平战场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就走向了一个高光时刻,因为这场战役秦赵两国是赌上了国运,谁都输不起。
双方一换将之后赵括立刻改变了战略,赵括很轻率的出击,结果被白起分割包围,他又带骑兵直接突袭了赵军的后方,劫了粮草补给。
所以赵军45万人断粮了,5万人战死,40万人被秦国的弩兵团团围住,几次突围都突不出去。而将领赵括在乱箭之中战死,后来万般无奈的40万人全部向秦军投降。
秦始皇后来的统一之所以水到渠成,摧枯拉朽,那是因为白起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白起也没有摆脱兔死狗烹的命运。
由于功高盖主,白起就得罪了宰相范雎和秦昭襄王,被赐死在咸阳杜邮,一个满头白发为国征战一生的老将军,手持君王赐的一把宝剑,仰天长啸自吻而死,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的冬天。
白起用兵如神,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白起一生当中指挥的三大战役充分的反映了他的军事智慧,正是有了白起,才大大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
其次是秦国谋臣范雎,出身魏国,曾周游列国谋一官职,结果白忙活一圈,无人重用的他最后返回魏国,到须贾的门下做客卿。
公元前283年,秦庄襄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议和,范雎也随行,面见齐襄王后,须贾被齐襄王怼懵了,而范雎很理智的与之辩说。
当晚齐襄王便派人找到范雎,想要挖他过来留在齐国,但被范雎义正言辞的推辞,无奈之下齐襄王只能对自己赏识的贤才赠予珠宝黄金等。
而须贾此次出使可谓是丢尽颜面,风光都被一个小下属夺了过去,心有不甘的他回国之后对宰相魏齐诬陷范雎,他收齐国的贿赂出卖本国情报。
范雎当下就被抓来,也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就被鞭子拷打到昏厥,魏齐看人没反应,便命人把尸体扔进茅厕,并在他身上轮番撒尿,最终抛至荒郊野外。
幸运的是范雎被魏人郑安平发现,然后把他藏了起来救到府外,他从此并改姓名为张禄。
公元前271年,当时秦国使臣王稽出使魏国,范雎让郑安平告诉王稽,自己可以帮他升官发财,半信半疑的王稽便在回国时把他藏于马车下,带到了秦国。
此时的秦昭襄王也在急招贤士,王稽借此机会向他推荐了范雎,秦王一开始并未在意,也只是随便打发了一下范雎。
范雎等了一年,秦昭襄王那边依旧是杳无音讯,他便直接上书自荐,昭襄王看到信随即召见了范雎,此刻开始,范雎的才华才开始真正的大放异彩。
秦昭襄王对待范雎的态度十分恭敬,而范雎也尽心尽力辅佐,他深度解析了当时的秦国政权问题,以及对外战略的不足。
范雎表示先要夺取宣太后的权力,然后直接暂停魏冉的军事征战,再慢慢拔除他们的亲信势力,范雎不仅为秦昭襄王夺回了实权,还清理了党派之争。
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目标,对于战争扩张,应率先攻打距离最近,且位置优越的韩、魏两国,补给等可以快速送达,管理也十分方便。
等待消化所占领的土地后,再逐步向远国推进,远交近攻的战略为帮助秦国逐步壮大,为吞并六国作出了战略基础。
范雎既然如此得君心,那最后的结局是如何呢,当时秦国的律令是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举荐他的官员要同等判罪。
范雎他作为典型有恩必报的人,对待当初救他的郑安平,他帮助郑平安坐到了将军的职位,但在邯郸之战时,郑平安却因打不过秦军投奔了赵国。
其次就是帮助过他的王稽,被他推上了郡守的职位,但王稽私通诸侯被发现,遭到处死。
秦昭襄王对范雎颇有戴爱,没有同罪处罚,毕竟功大于过,但范雎怕秦昭襄王对他失去信任,早晚一天惹祸上身,招来杀身之祸。
他最终决定告老还乡,但辞官后成日忧心忡忡不久病死。
秦国重臣李斯出身于底层平民,本是郡中小吏,早年求学拜入荀子门下,学习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在学成之后,李斯学以致用,致力于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斯将利禄视为人生最大的目的,这种极端功利的人生观,让他毅然决然去了秦国,李斯来到秦国的时候,正赶上秦昭襄王过世。
当时,刚刚即位的秦王嬴政只是个年满13岁的少年,主要政务由丞相吕不韦等大臣主持。
李斯在入秦之后首先担任吕不韦的门客,经常与吕不韦谈笑风生,抒发自己的才学与谋略,吕不韦觉得李斯是个可用的人才,便把他安排到宫中。
李斯与年幼秦王嬴政的相见,成为他的文职侍从,李斯的治国理念与才学深得秦王嬴政的赏识,很快便提拔官职,为秦国大大小小的政事做参谋。
从灭六国,到统一天下,李斯一路陪伴嬴政出谋划策,他秦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朝中一半多的政策都是他参与策划,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斯同时也是两代皇帝身边重臣,但不幸的是秦始皇东巡暴毙在途中,而李斯参与了沙丘之变,篡改了秦始皇遗诏,赐死扶苏而协助胡亥登基。
但赵高是何许人也,奸臣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对李斯反咬一口,声称他造反,开国异地功臣李斯就这样被当做了随时可以抛弃的棋子。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夷三族,所谓夷三族就是他本人要受五种刑法以后被杀,他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也会被处死,李斯这一天可以说是身披枷锁,和他的家人一块被处死。
秦朝的文武将两兄弟——蒙恬、蒙毅。蒙恬是秦朝时期的武将,弟弟蒙毅为秦朝文将,二人父亲祖父都是秦国大将,家世显赫。
成长于武将之家的蒙恬自幼胸怀大志、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并立志报效国家,蒙恬在战场上的主要功绩是大破齐国和抵御匈奴。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封为秦朝最高行政长官,在秦国兼并天下后,蒙恬率领30万人讨伐匈奴,成功击退匈奴收复失地。
并在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新长城,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秦始皇也十分宠幸蒙氏家族。
蒙恬的弟弟蒙毅为秦始皇参谋内政,蒙毅法治严明从不袒护权贵,但不巧碰到的对手是赵高,赵高曾因大罪被蒙毅判处死罪并免职,但却被秦始皇所赦免。
赵高与秦始皇幼子关系密切,而蒙恬与长子扶苏关系亲近,在秦始皇病故后,赵高勾结李斯拥立胡亥继位,赐死扶苏,世称沙丘之变。
同时为了防止蒙氏兄弟再次受重任排挤自己,赵高蛊惑二世皇帝胡亥,将蒙恬蒙毅兄弟处死,就此文武名将蒙恬、蒙毅惨遭冤杀,在历史中落幕。
功臣商鞅的商鞅变法世人皆知,他在秦孝公继位后投奔秦国,商鞅讲富国强兵法时,秦孝公十分感兴趣,商鞅也由此得到重用。
在公元前359年在秦国实行变法,变法实施后危害了许多王宫贵族的利益,尤其涉及到利益分配。
在公元341年秦惠王登基时,贵族势力便联合诬陷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当众处以车裂,并灭全族。
唯一善终的将领是武将王翦,王翦可以说白手起家,没有强硬的后台,但从小军事天赋过人,在基层当兵又恰逢时机。
公元236年,王翦率兵一举攻破赵国九座城池,一战成名,秦王嬴政看到了王翦的才能,王翦也帮助嬴政攻克了除韩国外的五国。
当攻破楚国时,嬴政因轻信李信,秦军战败于楚国项氏,嬴政重新请王翦出山,但他一出山就要了60万兵马,嬴政忧虑他大权在握有造反之心。
王翦也明白嬴政的顾虑,开始没完没了的跟嬴政要一些田地、良宅金银珠宝等物质财产,为的是侧面告诉嬴政,王翦对军权并无贪取之意,故才打消了嬴政的疑虑逃过一难。
用兵与谋身兼具的王翦在这一战后也选择退出历史舞台,告老还乡安度晚年,在秦国功臣中唯善终而死的功臣。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功过只留的后人评判,历史上还有那些重臣是一生为国最后不得善终的呢?各位小伙伴可以在下留下自己的看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