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孟轲,商鞅,蔺相如,廉颇,白起,王翦,信陵君,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庞涓,孙膑,苏秦,张仪魏文侯魏桓子之孙,名斯,战国时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为魏国的建立者

孟轲,商鞅,蔺相如,廉颇,白起,王翦,信陵君,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庞涓,孙膑,苏秦,张仪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孙,名斯,战国时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为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向北越过赵国攻灭中山,又率领韩赵联军向东方开拓,大败齐军至齐长城,并且还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为战国初年的雄主。

齐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齐,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齐国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面对这种不景气的局面,齐威王大刀阔斧地采取实际措施。他任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整饬吏治,改革弊政,「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即墨大夫),诛一人(阿大夫)」,不数年间,国力渐强。公元前341年,齐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迫使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互尊为王,史称「会徐州相王」。同时,他还继承其父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稷下广置学宫,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任其讲学。

韩昭侯

战国时代韩国国君。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赵武灵王

赵肃侯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于年少,未能听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识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决心以胡服骑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学习骑射,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公元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后在内讧中被李兑围困于沙丘宫,饿死。

楚怀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于楚怀王昏庸贪利,任用亲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国事日非。其后,又误信张仪之言,为秦给商于之地六百里所诱,不能坚持联齐制秦的对外政策,与齐绝交。后索地不成,先后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为秦所败,失去大片国土。后又遭齐国攻击,国势日衰。时而靠秦,时而靠齐。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再次受骗,入秦被扣,最终死于秦。在位期间,曾乘越国内乱,攻灭越国,设立江东郡。

燕昭王

燕王哙之庶子,名职,战国时燕国的国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经流亡于韩,公元前315年,齐国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随后,他被赵国护送回国,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趋燕,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至。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又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乐毅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联合伐齐,大败齐于济西。燕兵深入齐地,齐人大乱,泯王出走,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强盛时期。

秦孝公

秦献公之子,名渠梁,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国君之一。于公元前361年二十一岁即位,是时诸侯力政,相互并争,孝公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孝公行布宪、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求贤,走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实行了第一次变法,三年之后,孝公又用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两次变法,使秦国由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孝公去世,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是,却为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睢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鬼谷子

战国时人,亦称鬼谷先生,不详其姓名,隐居鬼谷,因以为号。《史记·苏秦列传》司马贞索隐:「扶风池阳、颖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相传为张仪、苏秦之师,后人归之于纵横家。又传其着有《鬼谷子》一书,始见着录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鬼谷子》三卷,系伪托。

李悝

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慎到

战国时赵国人,又称慎子。学黄老道德之术,与田骈齐名,曾在齐稷下学宫讲学,受上大夫之禄。主张法治,提出尚法必重势,立法虽可因循自然,而行法必赖于威势,其「任势」学说,被韩非所吸收继承。因而后世将其归于法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其「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法家类着录《慎子》四十二篇,现仅存七篇,收入《守山阁丛书》、《诸子集成》。

申不害

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精于刑名学,提倡治政重术。相韩十余年,令弱小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庞涓

战国时魏将,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公元前354年,他率军围困赵都邯郸。次年齐救赵,采用孙膑的策略,诱使魏军兼程赶回应战,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庞涓大败。后公元前342年,魏军攻韩,次年齐又救韩,还是采用孙膑的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魏军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庞涓自刭而死。

孙膑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乐毅

乐羊的后代,中山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人,战国时燕将。初,燕昭王即位,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至公元前284年,又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伐齐,先后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于昌国(今出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后,与乐毅有矛盾,互相不信任,结果中齐国反间计,改用骑劫为将,他出奔赵国,被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后死在赵国。

田单

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战国时齐将。初,田单为市吏,并不出名。燕军攻占临淄时,他将全家撤退到即墨城(今山东平度东南),参加即墨的防守工作。后来即墨长官战死,他被推荐出来作将领,坚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将,又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多城,创造了战国后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被齐襄王任命为相国,封安平君。齐王建元年,即公元前264年,入赵,被任为相国,封平都君。

苏秦

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即公元前325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廉颇

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任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他坚壁固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致遭大败。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

吴起

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战国时兵家。初任鲁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强迫旧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捐不急之官」,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他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曾北胜魏国,南收扬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楚悼王死,他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当系后人所托。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在文化方面: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屈原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期,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即《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常识历史篇。

上一篇: 八字纯阳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纯阳八字怎么样
下一篇: 通讯的分类及其特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