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李兑 赵国(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文言文翻译)

李兑 赵国(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文言文翻译)

李兑 赵国(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文言文翻译)盛世黑洞:被自己人活活饿死的君王们作者:毛小民中国的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君王有五位,他们分别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夏桀、春秋时期五霸之首齐国齐桓公、战国时期一代雄主赵国的赵武灵王赵雍、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王齐王建、梁武帝萧衍。李兑赵国(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文言文翻译)如果说夏桀、齐王建、梁武帝萧衍三人饿死是死在敌人之手,那么齐桓公和赵武灵王则只

盛世黑洞:被自己人活活饿死的君王们

作者:毛小民

中国的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君王有五位,他们分别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夏桀、春秋时期五霸之首齐国齐桓公、战国时期一代雄主赵国的赵武灵王赵雍、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王齐王建、梁武帝萧衍。

李兑赵国(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文言文翻译)

李兑赵国(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文言文翻译)

如果说夏桀、齐王建、梁武帝萧衍三人饿死是死在敌人之手,那么齐桓公和赵武灵王则只能说是死在自己人手中了。

他们都是名垂千古、名震天下的一代雄主,他们曾经重视人才、锐意改革等带领自己的国家到达巅峰,然而他们的人生终点却是被自己人给活活饿死。

彪炳史册的一代雄主

春秋首霸齐桓公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至今让人称道不已的就是他和管仲之间的君臣故事,这个故事也说明了齐桓公是一个心胸宽广、格局很大的人。

齐襄公时,齐国政治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了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达齐国。这时小白早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齐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即位以后发兵攻击鲁国,在乾时(今桓台县)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

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便听从他的建议,假借杀仇血恨之名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拜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后,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

战国七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的儿子。

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

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退走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型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消化了楼烦,夺得它们的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赵武灵王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

赵武灵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虽然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但这场政变恰恰是由于赵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才没有因此而实力大损。经过赵武灵王对赵国国家结构的整体改造,对赵国国家性格的重新塑造,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赵雍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和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一样,是少数可以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1903年,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雄主是如何被饿死的?

齐桓公之死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桓公说:“常之巫如何?”管仲回答:“死生,是无法逃避的;疾病,是人体失常所致。君主不顺其自然,守护根本,却完全依赖于常之巫,那他将对国君无所不为了。”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四人,四人专权。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易牙等人和后宫联手将得病的桓公幽禁在宫殿里,外面筑上高墙,声称为了保护君主,不许任何人进入,于是一代霸主就这样被活活饿死在宫殿里。

冬十月七日乙亥(前643年9月12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易牙是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由于他擅长于调味,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因为他是厨师出身,烹饪技艺很高,他又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他被厨师们称作祖师。他最出名的事情是烹子献糜,就是把自己的孩子杀了,做成肉糜,献给齐桓公。

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齐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卖弄好自己的本事,好博得桓公的欢心。

国君何等尊贵,绝不能食用死囚、平民之肉。后来他看见自己4岁的儿子,选了用自己儿子的肉。齐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喝到一小金鼎鲜嫩无比,从未尝过的肉汤,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儿子的肉,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无虞,杀子以献主公。当齐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亲骨肉,从此齐桓公宠信易牙。

再说这个竖刁,他是春秋时齐国宦官,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齐桓公认为竖刁爱他胜过爱自己的身体,也认为竖刁是忠臣。

最后是卫开方,他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贵族,对齐桓公表面上忠心追随,十五年没有回家,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齐桓公认为卫开方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父母,也认为卫开方是忠臣。

赵武灵王之死

赵武灵王共有四子,其中嫡长子赵章在小时候就被立为太子,成为赵国的储君。然而,赵武灵王后来非常宠爱一个叫吴娃的妃子,出于爱屋及乌的原因,他对自己和吴娃所生的次子赵何疼爱有加。无比受宠的吴娃则趁机不断向赵武灵王吹枕边风,天天吐槽王后韩氏和太子赵章的各种不是。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向来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却在吴娃的撺掇下,鬼使神差地决定废黜王后韩氏和太子赵章,改立吴娃为王后,赵何为太子。

废长立幼历来是国家的大忌,因此这件事情在赵国内部引起了很大震动,不过赵武灵王是位非常强势的君主,所以“胳膊扭不过大腿”,臣子们最终也只好无奈接受他的决定。

公元前299年,正当盛年的赵武灵王又作出了一个让满朝文武错愕不已的决定:将王位传给刚满十岁的太子赵何,同时封自己为主父。赵武灵王作出此等安排的目的显然是打算通过尽早将王位传承之事敲定下来,以免将来发生祸起萧墙的惨剧。因为长子赵章比次子赵何年长了十一岁,且当初无故被废,心中肯定充满委屈。所以只有让赵章尽早适应与弟弟的君臣关系,赵国才会在赵武灵王百年之后仍保持稳定。

赵武灵王虽在名义逊位了,但赵国的实际大权仍牢牢掌控在他的手中,故而他其实是退而不休。然而正所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权力的平稳过渡,原来的太子,现在的赵惠文王赵何身边也逐渐聚拢了一群忠于他的大臣。虽然这些人对赵武灵王的权力几乎构不成挑战,但对稳固赵惠文王的地位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日在朝堂上,赵武灵王看到赵章在赵惠文王面前俯首称臣,听从训示,突然感觉自己亏待老大了。于是便心生念想,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郡称王。对赵武灵王而言,这个想法是出于父爱,但对绝大多数赵国臣子来说,把国家一分为二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决定,因此大家心中自然是坚决反对的。

不过赵武灵王的这个打算还未正式提上议程,一场突如其来的“沙丘之乱”就发生了。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出游沙丘,并分别住在各自的行宫中。一直对自己失位感到极为不满的赵章见机不可失,便联合自己的国相田不礼发动兵变。在赵惠文王卫队的拼死抵抗下,叛军久攻不下。几日后,赵国重臣赵成、李兑率军从国都赶至沙丘,叛军被迅速击溃。

兵变失败后,赵章逃入赵武灵王的行宫中请求父亲庇护,赵武灵王顾念父子之情接纳了赵章。然而,赵成、李兑也立即带兵包围了赵武灵王的行宫,并强行入宫杀死了躲在里面的赵章。

按理说,赵章被杀,祸首已除,“沙丘之乱”就应该结束了。可是,赵成和李兑认为在平叛过程中,他们包围了赵武灵王的行宫,这是以下犯上、株连全族的大罪。如果现在退兵,那么他们事后必会遭到赵武灵王的清算。于是二人商议后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赵武灵王的行宫围困到底。结果,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赵武灵王就这样被活活饿死在了沙丘行宫之中。

饿死雄主对今人启示

学习历史的目的并只不是为了饭后茶余的时候的有了谈资,而是要从这些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那么从齐桓公和赵武灵王被自己人饿死的故事中,今日可以得到那些启示呢?

不可以满足个人私欲作为用人选人的标准。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而私欲却恰恰是容易被人所利用的,因为私欲往往是一个人的薄弱之处,更容易授人以柄。尤其当被人用反人性、不合常理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私欲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是最危险的。

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满足齐桓公吃人肉私欲,竖刁阉割自己的身体达到服侍齐桓公的目的,卫开方长达十五时间不看望父母,而且父母死亡也不奔丧,就是为了长期忠心追随齐桓公。他们从表面上看,都很好的满足了齐桓公个人的私欲,从而被认为绝对可以信赖的忠臣。

中国有一句话叫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三个人的付出在齐桓公看来是对他好,但是对他们来讲,这种不符合常理的付出,并不是因为齐桓公个人的魅力,而是齐桓公的位置,他们既然可以有不合常理的付出,就必然会有不合常理索取回报的方式,所以当齐桓公病重对他们没有价值的时候,他们就参与到公子们的夺位之争中,想从这些公子中再获取更多的回报,而此时他们更把齐桓公当成累赘和障碍,所以就采取了饿死他的极端做法。

人才梯队建设是确保组织事业持续成功的重要保障。齐桓公之所以出现这种悲剧,尤其当他饿死之后,齐国就跌落在春秋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了,所以这已经不但是他自己的悲哀,更是齐国的悲哀,那么他还有哪一点是可以让今天的人警惕的呢?

那就是他的人才梯队建设出现了问题,所以齐桓公问管仲群臣中谁可代替他为相的话不应该在管仲病重的时候才问,而应该在管仲没有病的时候就要问,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像相国这种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举足轻重位置的岗位来讲,后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一定是放在日常的干部计划里面的,更要命的是类似相国这类岗位的人才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公私分明是领导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死其实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公私不分有着很大的关系。

易牙等人在满足齐桓公的个人私欲上确实做的比一般人好,但是他却想把这些人放到相国的位置上去用,相国的位置属于国家的公器,首先要看重的他们是否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品德,而不是他们是不是在满足个人的爱好和私欲上比别人做的好。如果齐桓公没有给易牙这些人重要的公权力,或许他和齐国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赵武灵王之死显然与他的公私不分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在太子的废立上,他废掉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而立自己喜爱的妃子吴娃的儿子赵何为太子就已经是公私不分了,作为父亲,从感情角度更喜欢那个孩子无可厚非,但是太子是国家王位的继承人,所以这个位置就已经不属于私的范畴,而是公的范畴。

其次当原太子赵章兵变失败逃到他的行宫时,他不应包庇他,虽然从父亲的角度,出于本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正常,因为他知道他一旦把赵章交出去,赵章必死无疑,但是赵章此时不但是他的儿子,更是兵变的主谋,恐怕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无法容忍发动兵变叛乱的人。

但是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不但没有把赵章交给平叛的赵成等人依法处置,也没有把赵章交给赵惠文王或者与赵惠文王商量如何处置。

公私不分的结果就是平叛的人害怕他秋后算账,赵惠文王也不愿一个公私不分的父亲和前君王再掣肘自己,于是赵武灵王就只能有一种命运结局:那就是被幽禁或者除掉。

只不过赵惠文王选择了一个更决绝的方式,那就是饿死了他的父亲。我相信对赵武灵王采取这种处理方式,即便开始的决定不是赵惠文王下的,但是这个决定肯定是他认可的,目的就是以绝后患。

上一篇: 跋扈将军梁冀(梁冀跋扈典故)
下一篇: 慈禧卖荒(慈禧荒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