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1997年邓公去世,大5岁的继母悲痛绝食,卓琳:您忘了他说的话吗

1997年邓公去世,大5岁的继母悲痛绝食,卓琳:您忘了他说的话吗

1997年邓公去世,大5岁的继母悲痛绝食,卓琳:您忘了他说的话吗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1950年春,西南军区司令部门口来了一男一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0年春,西南军区司令部门口来了一男一女。

彼时,二人身穿粗布棉衣,各自抱着两个大包袱,伸长了脖子往里瞧。

哨兵见状,主动上前来询问,结果那农民老伯张口便语出惊人:

“我们找邓小平,我是他舅舅。”

说话间,他指着身边的农妇,接着说道:

“这是他母亲。”

哨兵瞳孔一下子就放大了,上下打量着那农妇,一脸难以置信。

邓小平时年45岁,而眼前的大娘看起来也就50上下的年纪,怎么可能是邓公的母亲?

他觉得这两人十有八九是在说谎,但还是向上级报告了此事。

不一会儿,只见邓小平的警卫员崔来儒竟然亲自将两人迎了进去。

此人的确的是邓公的“母亲”,但这却是两人第一次见面。

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的历史人物_邓氏历史人物

邓小平

邓公为何会有一位素未谋面的母亲?

这究竟是什么回事?

这一切要从邓公的家世说起...

贤惠生母,品德启蒙

1904年8月22日,四川广安的邓氏家族迎来了第十九代长孙。

邓绍昌为儿子取名“邓先圣”,愿他能多读圣贤书,光耀门楣。

作为十八代的独苗,邓绍昌也曾被寄予厚望。

不仅在私塾接受过传统教育,还在成都政法学校这样的新式学堂深造过。

因此,他也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

5岁时,邓先圣就被送进私塾上学,并且有了学名“邓希贤”(1927年改名邓小平)。

从此,即使家里经济再困难,也从来没有动过要邓小平辍学回家的心思,并一路送他读到广安中学。

如果说,父亲邓绍昌为邓小平开启接受教育的大门。

那其母淡氏,便是他的品德启蒙之师。

邓氏历史人物_邓氏的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

邓绍昌

淡氏是邓绍昌的第二任妻子。

第一任张氏是邓家的童养媳。

可惜红颜薄命,她在婚后第二年便撒手人寰,没有留下一子半女。

邓母淡氏的娘家是广安县望溪乡的一支望族,比邓家要富庶许多。

在当时,这桩姻缘说得上是淡氏下嫁。

但她并不在意这些,因为真正吸引她的是邓绍昌的学识和社会责任感。

那时,邓绍昌热心社会活动,起初在四川“哥老会”当“掌旗大爷”。

到了民国, 他又成为广安县警卫总办, 又称团练局长。

丈夫整天在外忙碌,淡氏没有任何怨言,甘愿为丈夫洗手作羹汤。

白天养蚕、缫丝、喂猪、做饭,夜里缝补浆洗。

除了长子邓小平,淡氏还为邓家生下两男两女。

分别是邓先烈、邓垦、邓蜀平、邓先珍。

而这五个孩子都由她亲自照料。

邓小平从小跟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也形成了这种勤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邓氏的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历史人物

淡氏

不仅如此,他还在父亲的影响下,热心社会运动,关心时事。

1919年,五四运动的春风吹到广安。

邓小平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学潮运动之中,为“民主科学”摇旗呐喊。

与此同时,西式学堂兴起,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开办留学预备学校。

他们准备以此吸纳进步青年,送他们到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知识技术。

恰逢那个时候,重庆也成立了一所到法国勤工俭学的预备学校。

邓小平得知后兴奋不已,深知这个机会千载难逢。

此刻,他心中的理想已经不再是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而是救国于危难,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不久后,邓小平便带着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回到家中。

邓绍昌大赞儿子有志气,可淡氏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她抱着儿子,泪流满面地说道:

“你才十五岁,去那么远的地方,叫我怎么放心?”

邓小平抹干母亲脸上的泪痕,承诺道:

“妈妈别哭,等我把书读好了回来,就接你一起出去。”

邓氏的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历史人物

学生运动(油画)

虽然心中万般不舍,但老两口还是四处筹钱。

他们甚至不惜变卖家里的存粮和田产,最终凑够了300元学费钱。

邓小平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成功拿到留法的名额。

但他没有机会回家,而是要直接从重庆出发,登上赴法的旅程。

临行前一晚,邓绍昌赶来重庆给儿子过16岁的生日,还带了淡氏亲手做的广安牛肉干。

父子俩到一个小餐馆,点了两、三个菜。

邓绍昌刚拿起筷子就落了眼泪,吃不下,也说不出话。

邓小平也跟着鼻尖一酸,‘扑咚’一下跪在地上,含着泪水对父亲说:

“我会牢记您的教诲,拼命学习,将来学成回国报答您和妈妈的养育之恩。”

可他终究还是没能兑现对父母的承诺。

那时通讯不便,邓小平想与家里联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封家书寄到,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非但这样,邓小平在法国呆满五年后,又于1926年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报道。

而也就是这一年,他的母亲淡氏却因思念过度,加上长期劳累,不幸病逝。

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的历史人物_邓氏历史人物

在法留学期间的邓小平

待邓小平收到噩耗已过了月余。

邓绍昌在信中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好好学习深造,才不会辜负淡氏的厚望。

就这样,邓小平虽没能回家奔丧,但其将这巨大的悲痛化作动力,继续投身革命。

回国之后,他辗转在各大战场上搏杀。

可想而知,每天都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邓小平更没有机会回乡探亲。

与此同时,在国内鳏居了几年的邓绍昌带着四个孩子,日感力不从心。

于是,他又续娶了萧氏。

谁知,这萧氏也是个苦命人,生下儿子邓先清后,便去世了。

此时,邓绍昌已年过四十。

虽说正值壮年,但因常年劳累染上了许多病,更加无力照顾五个孩子。

而后,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文章开头的那名女子走进了邓家。

能干继母,雪中送炭

那名女子叫夏伯根,生于一个穷苦的船夫家庭。

她年幼丧母,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

其十几岁时便嫁人,还有了一个女儿。

可生活并没有就此好转。

不久后,丈夫病逝,夏伯根年纪轻轻成了寡妇,还要独自抚养女儿,活得十分艰难。

在熟人的介绍下,她为女儿改名“邓先芙”,再嫁给几度丧妻的邓绍昌。

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的历史人物_邓氏历史人物

夏伯根

两人曾经历过同样的不幸,走到一起之后,都很珍惜彼此。

邓绍昌不再向从前那样整日在外奔波,而是承担起家里所有的力气活。

夏伯根也是个不亚于淡氏的贤惠妻子。

她年纪虽小,却将这个儿女众多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还生了两个女儿,分别为邓先容与邓先群。

原以为终于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可不幸却再度降临在这个女子身上。

1936年,五十岁的邓绍昌也病故。

夏伯根再度成为寡妇,一个人独自面对八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她本来就是寡妇再嫁,又没有为邓家生下儿子。

彼时,按农村旧俗,其是没有当家权的。

可她自嫁入邓家以来,将所有孩子都视如己出,早已被他们视作生母。

孩子们依赖她,夏伯根也就担起了这份责任,

她将家里的粮食田地、还有邓绍昌留下的微薄积蓄规划好,再每一分都用到刀刃上。

更令十里八乡佩服的是,夏伯根一个人带八个孩子,却从不会厚此薄彼。

就连淡氏的娘家见几个孩子有了依靠,也将她视作亲人。

非但如此,夏伯根曾听邓绍昌提过还有个大儿子是共产党,正在干革命。

因此,她对共产党有一种天然的好感。

邓氏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的历史人物

邓小平

1947年夏天,大女儿邓先芙在中学结识了共产党员田秀岩。

受其影响,她也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夏伯根得知后,一夜未睡,找来存放多年的布料、针线,赶制了许多鞋袜。

第二天一早,她悄悄把女儿叫到里屋,将一大包鞋袜塞到其怀中,交代道:

“你把这个带给田老师,请她想办法给华蓥山里的游击队,你大哥哥在干革命,咱们出一份力,多少能帮到他。”

次年夏天,华蓥山起义失败,游击队遭受巨大损失。

在危急关头,夏伯根让家里的长工吴绍金假装到坟头梁子上干农活,去接应游击队员。

紧接着,她连夜在家门口的皂角树旁挖了一个大坑,把游击队的枪支弹药都藏了进去。

那段时间,夏伯根守上半夜,吴绍金守下半夜。

就这样过了小半个月,风头过去,武器又安全回到游击队员的手里。

但即便如此小心翼翼,这件事还是被有心人发现,报告给了国民党。

而后,夏伯根因窝藏“共匪”被抓进了协兴伪乡公所。

所幸国民党把邓家老宅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出证据,不能擅动。

最后,还是邓先芙和兄弟姐妹们卖掉家里仅剩的2石谷子,才将夏伯根保释出来。

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历史人物_邓氏的历史人物

邓家老宅

而另一头,邓小平正和刘伯承一起,率领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

众人先解放了鲁西南,后挺进大别山,把战线推到长江北岸。

1950年元旦前夕,刘邓大军进入成都,解放了四川。

邓小平这才终于靠近家乡。

后来,他被任命为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坐镇重庆,领导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剿匪、政权建设和发展生产等工作。

一日,夏伯根正在院子里洗衣服,只听见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中气十足地吼道:

“夏大姐,贤娃子回来了,咱们一起去看看!”

夏伯根惊得丢了手里的洗衣木,想了一想,面露难色,说到:

“我去不合适吧。”

她觉得自己虽然嫁给邓绍昌,但毕竟没有从未养过邓小平,这样贸然前去,反倒叫人误会她有什么图谋。

听了这话,淡以兴立刻竖起眉毛,说道:

“有什么不合适的?这些年要不是你,这个家早就垮了,贤娃子要敢不认你,我这个做舅舅的,头一个不答应。”

夏伯根一想:丈夫生前最挂念的就是长子,自己也该替他去看看孩子如今过得如何。

她赶紧拿了个布袋子进屋,装上满满的土特产,锁上门跟着淡以兴离开。

这才有了开头那幕。

邓氏历史人物_邓氏的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

左一淡以兴,左二邓小平,右一夏伯根

但没成想,警卫崔来儒没有带他们去见邓小平,而是去招待所吃饭。

一直到下午,邓小平都没有出现。

淡以兴心里有了想法,憋着气。

夏伯根也不敢多问,有些惴惴不安。

他们不知道的是,坐在西南头把交椅的位置上,邓小平事事都要操心。

其一天大小会议十几个,有见不完的人和批不完的文件。

实际上,崔来儒当时委婉地说了一句:

“家乡老辈子来了,您不陪陪,怕是会失礼。”

邓小平看了他一眼,指了指一屋子的人:

“工作期间,我能为了私事,叫这一屋子的人都等着吗?”

这一忙就到了晚上,邓小平饭都没吃,带着妻子卓琳匆匆赶往招待所。

邓氏的历史人物_邓氏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

邓小平与卓琳

见淡以兴一脸怒色,邓小平走上前去,恭敬地叫了声:

“舅舅。”

这一声,淡以兴怒气顿时消了一半,但还是板着脸质问到:

“你还记得幺舅啊?当了大官儿,摆起谱来了,你还记得亲娘老子吗?”

提起逝去的父母,邓小平神色有些暗淡,一开口都是遗憾:

“我怎么会忘,去法国的前一天,爸爸来看我,还给我带了妈妈做了牛肉干,当时还说回来孝敬他们,谁知那竟是最后一面。”

这一番话,令淡以兴忍不住掉了泪。

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也是邓公一生之痛。

卓琳深知这一点,刚想打圆场,正好看见夏伯根看向她,便笑问:

“这位是?”

闻言,淡以兴指着夏伯根介绍道:

“这是你后妈,你老子死后,没有她,你那些弟弟妹妹早就饿死了,乡亲们没有不夸的,都说你们邓家有福气。”

夏伯根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扯了扯淡以兴的衣袖,示意他别说了。

然后,她看向邓小平,眼神有些局促,低声说道:

“听说你回来了,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

邓氏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的历史人物

夏伯根

听了这话,邓小平赶紧走上前来,握住夏伯根的手,眼里噙着泪说:

“夏妈妈,谢谢您为我们家做了这么多,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一声“夏妈妈”让夏伯根顿时落下泪来。

她没想到,邓小平竟然会对素未谋面的自己这样好。

视为亲母,颐养天年

没过多久,邓小平夫妇便将夏伯根接到家中照顾。

邓小平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

“叫奶奶,咱们家不分亲奶奶和继奶奶。”

从此,邓小平和卓琳也跟着孩子们叫“奶奶”。

就这样,夏伯根成为这个家里的一员,和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们生活在一起,毫无芥蒂。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养了那么多的孩子,最后竟然是这个从未养过一天的“儿子”给自己奉老。

1952年,邓小平调往中央工作,举家迁往北京。

临行前,卓琳走进奶奶的房间,想帮她收拾行李。

夏伯根迟疑地问道:

“我也去吗?”

卓琳拍了拍她的手,笑答:

“自然要去,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要在一起。”

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历史人物_邓氏的历史人物

邓小平

到了北京之后,邓小平既要管财经,又要管交通,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半用。

卓琳也被调到他身边做秘书。

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夏伯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她二话没说,主动承担了家中大小事务。

每天早晨,她是全家第一个起床,赶在大家出门前,准备所有人的早餐。

待送走上班的大人和上学的小孩,夏伯根又开始做家务,忙活午饭和晚饭。

邓家的晚饭是一天的重头戏。

因为邓家有家规,无特殊情况,晚饭人不到齐,不开饭。

而这一时期,几乎每一顿晚餐,都是夏伯根亲自掌勺。

邓小平本不愿意让她操劳。

可夏伯根却乐在其中,觉得只有这样,自己在这个家才有价值,她说:

“能照顾你们,我很高兴。”

夏伯根是真心将邓小平视作自己的亲生儿子。

所以能为其付出,于她而言,是一种幸福。

邓氏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的历史人物

夏伯根

后来,邓小平被调到江西参加劳动。

考虑到那边条件艰苦,他和卓琳原本还在考虑要不要带“奶奶”去。

谁知,夏伯根听到消息后,自己早早地就把行李收拾好了。

她对邓小平和卓琳说:

“你们说过,一家人到哪里都要在一起。”

这便是家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患难与共。

在江西,他们三个人每月仅有二十元的生活费,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夏伯根就发挥所长,带领全家人种地。

几年下来,邓小平夫妇跟着她,不仅学会锄地种菜,还学会酿酒。

不仅如此,四川人口味重,邓小平有用豆瓣酱下饭的习惯。

但江西条件艰苦,也没有吃豆瓣酱的习惯,夏伯根便自己动手做。

她用中国传统农妇的智慧,不仅维持全家人的正常生活,还为苦涩的日子增添了一丝幸福的味道。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中,邓小平曾对继母和妻子说:

“我们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少了哪一个都活不成。”

邓氏的历史人物_邓氏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

夏伯根,邓小平,卓琳

后来日子慢慢好起来,邓小平被调回北京,比之前更加忙碌。

与此同时,曾孙辈一个个降世,夏伯根也由“奶奶”升级成了“老祖”。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就这样,夏伯根一手带大了邓家三辈人。

于邓家人而言,她是超越血缘的至亲。

邓小平每日晨起,必定要去老祖房间先问候一声。

这个四世同堂之家,经过多年的风雨,始终团结在一起,成为一段佳话。

1996年,邓小平突然病倒,住进了301医院。

这时,夏伯根已经是97岁高龄,许多事都已记不清,甚至已经不太认识人。

可她始终记挂着邓小平的病。

但因腿脚不便,其不能亲自去照料,只好每天问家里人:

“宝忠回来了吗?”

张宝忠是邓小平身边的警卫,只要他回家,就意味着邓小平没有大碍。

一直等到过了年关,次年2月20日,张宝忠终于回来。

可他带回的却是邓小平过世的消息。

邓氏历史人物_邓氏的历史人物_人物邓氏历史介绍

邓小平追悼会

夏伯根如遇雷击,倒在了椅子上,也被紧急送往医院。

好不容易醒了过来,她却再也不肯吃喝。

卓琳听说后,忍着巨大的悲痛,赶往医院,握住老祖的手,哭着劝到:

“您忘了吗?希贤说过,我们三个谁也不能少,他已经走了,您不能也丢下我啊。”

在儿媳的鼓励下,夏伯根才慢慢缓了过来。

她还是想替邓小平守着这个家。

人物邓氏历史介绍_邓氏的历史人物_邓氏历史人物

夏伯根

在邓家晚辈的精心照顾下,夏伯根又过了几年儿孙绕膝的幸福时光。

2001年春,101岁的夏伯根老人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记:

邓公曾在南方谈话中,说过:

“家庭是个好东西,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重视家庭,关爱毫无血缘的母亲。

这种博爱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而夏伯根老人身上那种责任感与知恩图报的精神,也同样值得后人称颂,传承。

参考文献:

共产党员:《邓小平:“家庭是个好东西”》

党史博览:《邓小平亲情世界的巾帼群》

党史文汇:《邓小平的个人生活——四世同堂》

红岩春秋:《邓小平继母营救游击队员》

上一篇: 【眼镜历史】探秘戴着近视镜的名人
下一篇: 姓焦的名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