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苗蔚林
蔷薇河历史悠久,旧为盐槽河,古时候因两岸遍生蔷薇花而得名,后渐淤塞。全长97公里,其中东海县段约40公里。古蔷薇河流域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东海县境内占一半。据可查历史记载,明清时期,东海县饱受蔷薇河水患之苦。
连云港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书中,蔷薇河是着墨最多的河流之一。从河流治理的历史记载看,古海州的农商史,就是一部历朝历代的海州地区官府与与蔷薇河水患斗争的历史。
一、蔷薇河的源头
明《隆庆海州志》、《淮安府志》等史书,都把蔷薇河的源头归为“羽山”,清《嘉庆海州志》说“河自青伊湖发源”。实际都并不准确,这或许与当时人们的认识局限性有关。今天我们知道,蔷薇河的源头是发源于新沂市马陵山等山区。
二、蔷薇河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古代运输工具主要是驴骡马和人工推拉车,运输物资量少缓慢,隋朝的京杭大运河开启了古代运输的新时代。蔷薇河是古海州地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水道,是古海州地区的“京杭大运河”。
《康熙海州志》记载:“本色漕米从此(蔷薇河)达淮北, 场盐课从此抵安东, 商贾食货通行,公私大便。且一州水道流通,繫官民之命脉。”明《淮安府志》:“潮汐往来,巨舰时行”。
明朝嘉靖年间知州王同形容蔷薇河“诸货可致,百工有易,千艘飞帆,万旅相通。”可见蔷薇河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与民国时期的陇海铁路对连云港地区的发展作用相媲美。今天,蔷薇河的作用主要是灌溉和连云港市区的饮用水源,水运功能因淤塞、退化,已经完全丧失。
据明李元《重修蔷薇河记》中记述:蔷薇河靠近海州的较浅处也有“深六尺五寸”,相当于今天的两米多深,按照今天的内河航道标准,蔷薇河大概在五级到七级航道之间,根据浮力公式推算,大致可以行驶载重50吨—200吨左右的船只。我们可以想象:在明清时期,这条从西南到东北斜跨古海州地区(今新沂、沭阳、东海、海州区)的黄金水道上,大大小小的商船、渔船、客船,来来往往,船上载满了大米、白面、食盐、海鲜、其他农副产品……,运至淮阴、泗阳、宿迁等地,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蔷薇河加速了古海州地区与南方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农、盐、工、商业的发展。
在这条黄金水道上,《隆庆海州志》上记载了东海境内有一个渡口:“平陵埠, 去州治西南四十里”,平陵就是今天的平明,这个渡口不是很大,估计应当是古海州境内的小型货船装卸和客船上下客的码头。据今天平明、张湾当地老人们讲:解放前,从家里去海州,主要就是走水路,既近又方便。由此,让我们联想到清末民初时期的朱则余(朱自清的祖父)曾在沭阳做小官,然后到平明安家,在海州州衙里做了“承审官”,他的来来往往,是不是也是在蔷薇河上?平陵埠这个河埠头,是不是也有行色匆匆的身影?
清朝末年,蔷薇河水患图
四、成功治理蔷薇河的案例:海州知州王同的“以工代赈”
历朝历代治理蔷薇河,最成功的莫过于明嘉靖年间海州知州王同的“以工代赈”的办法,解决了治理蔷薇河的资金和用工问题,即:以“脏罚银二千两浚蔷薇河十余里,以盐商积引余银五千六百两浚运河一百四十余里……因赈,饥民闻之,牵臂荷锸,日数千人欢呼赴事,不两月而功成。”
“以工代赈”,既没有要求朝廷给予拨款,也没有将修河的费用摊派在人民的头上,而是巧妙的利用了“脏罚银”和“盐商积引余银”,将受灾已久的海州人民召集起来,在短时间内就将如此浩大的工程完成了。
王同,成功治理蔷薇河,成为古海州地区百姓心中的“神”。据说,后来海州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就是王同。
五、明清史书记录与蔷薇河有关的文献
《隆庆海州志》:《海州蔷薇河纪成碑》,(作者:海州知州王同)
《康熙海州志》:《重修蔷薇河记》(作者:明,淮阴春山李元)
《嘉庆海州志》:《重修蔷薇河记》(作者:明,李元)
《嘉庆海州志》:《海州濬蔷薇运河记》(明,仲选,转引自陈宣《海州志》)
《嘉庆海州志》:《请濬海州蔷薇等河奏略》(清 两江总督 高晋)
《海州文献录 水利录》
建国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农田水利工作,如今的东海南部乡镇,平明、张湾、房山都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社会经济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