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所认知的范围内,所谓的名门望族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有财,二是有人,三是有德,而德则是这三个方面里的重中之重。有财无德,那是财主;有人无德,那是恶霸。只有三方面齐备,这个家族才会更好地有所传承及延续,才会成为让人景仰的名门望族。
淮阳西城墙
其实,每座城市因地域、经济及时代等因素的不同,也会诞生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名门望族。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淮阳,名门望族在历朝历代亦是屡见不鲜,今天笔者要给大家讲述晚清时期淮阳的几家名门望族,希望对家乡淮阳有个更深入的认识。
淮阳北城墙
淮阳土著居民大多都听说过老辈人总结的两句谚语:东常西傅,南赵北白。而这两句谚语里面的四个姓氏,即是淮阳晚清时期的四大名门望族。这四大家族分处淮阳城郊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四个村庄,四个村庄又分别以其姓氏取名为常楼、付楼、赵楼、白楼。
淮阳南城墙
从姓与楼的村名搭配,也足以可见他们均是殷富之家,最重要的是,这四大家族里面人才济济,取得功名者众多,而且他们筑路建桥,救灾恤邻,慷慨解囊,提携后学,忠孝节义,为本地做出的突出贡献名留青史,他们的功绩也给淮阳厚重的历史人文增添了几分绚丽。
淮阳东城墙
傅氏家族
元末明初,明太祖手下有位姓傅的大将,因战功卓著,其后人被授世袭指挥同知。到明末傅鸿勋这代依然承袭,并由辽东铁岭卫调任陈州指挥同知。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在围剿黄铺贼首郭谦海时,杀败贼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流贼侵犯西华,被傅勋在山子头扎营杀退。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闯王李自成围陈,傅鸿勋背城以战,斩杀敌军无数。却因敌众我寡,势不胜敌,遂以身殉。入忠祠。弥留之际,他嘱咐家人以后远离官场,过淡泊而平静的生活。家人谨遵其言,全家老少移居至陈州西置地务农,他们居住的村庄后来叫傅楼。
傅鸿勋孙子傅大用,字体修,天性聪慧,幼读诗书,常以圣贤的行为要求自己,令教授他的老师都很惊异。傅大用长大后,志节凛然,经纶满腹,却谨遵祖训,终生不问仕途。城中贤达皆惜其才华,而他却说:“吾先世累代袭职,受恩深重,他的看法应该长远且有道理。”
或许那个年代祖训即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或许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傅大用始终在陈州城过着居家奉亲、色养备至的闲适生活。兄弟四人共处一庭,幸福和睦;家庭所需,不分彼此;对待乡邻更是乐善好施,赡贫恤嫠,扶危振荒,助婚赙葬,被乡党称之为典范。
傅大用共育有四子,分别为傅琏、傅珩、傅璜、傅珣。次子傅珩,字楚白,诸生。赋性孝友,克成父志,不务举业。傅珩学识渊博,确守濂洛;敦厚笃实,为乡邻尊重效法。他常说,朝廷可以欺压百姓,但贤士不可欺负弱者。所以,他常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傅珩一生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和道义,救里党急难,助戚族贫乏,难更仆数。他去世时,乡邻均哀痛不已。他的长子傅存仁,字善长,太学生。天性孝友,富而好施。尊父敬母,备极奉养;抚弟存礼,友爱甚笃,尽享天伦。他修茸村后古刹,内设义塾,以教贫民子弟。
陈州城西大道年久失修,他独自出资千金,修筑道路二十余里。乾隆年间,遭遇灾荒,庄稼歉收,他出粟赈济;有卖儿卖女者,他知道后,定会出资帮其赎回。他在世时,每逢饥荒之年,总是散粥,给资,施药,救活周边无数百姓。傅珩育有两子,为傅聪、傅耽。
傅聪和傅耽均为国学生(清朝最高学府毕业)。傅聪,字性天,非常善于管理家庭,门内严整,妯娌相安,无交诟声。他还聘请名师教授本族子弟经文纬武,对子弟学习督课声严;同时,他还经常为乡邻排忧解难,为乡邻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做出突出贡献。
傅耽,字乐天,性浑厚,寡言慎诺,克尽祗恭。他家开设文、武两塾,贫邻子弟来求学者,免除学费。冬寒户瑾(用泥涂塞门窗孔隙),潜行荒店古刹,施放财粥,以救赤贫,所活甚众。贫民冬掘草根,篮载供炊,阳口谈,暗币置篮以助济之。一生好行阴德,类如此。
好人终有好报。傅聪和傅耽各育六子,且均有成就。其后,有感于皇恩浩荡,州府力荐,正式复归庙堂,子孙相继取得功名及官职者达几十人。傅聪的儿子傅振苍,字闻远。兼娴武略,嘉庆丁卯武举。潜心医书,能窥其奥,疗病不执成法,历著奇效。著《七十二病论》,今轶。
傅聪的孙子傅金麟,字腾辉,道光辛已武举。投效出力,授湖南长沙营守备,战绩卓著,擢升凤凰营都司。后又代理凤凰左营游击。在剿灭匪患方面,他多次战贼克捷,屡立战功;在与匪作战时,因怕暴露行踪,有时几天不生火,仅以野果充饥,以劳致疾,告归休养。
在家休养期间,协助地方官员治理城防事务,监造火枪两百余杆,筑巡警房数十所,得资捍卫,年六十余卒。
傅秉礼,字秩堂,太学生。咸丰年间匪起,出资筑寨,乡里保全。刘郑楼坡地下,捐数百金筑修砖桥,筑路数里。光绪三年有流浪乞讨的母子,命在旦夕。秉礼资助送母归乡,收养其子,并为其置产,婚娶,成家立业。家里每年借贷给贫农的粮食,概不责偿。
傅氏后人傅廷抡,字殿选,号槐圃。从九品。父早卒,幼若成人,孝顺母亲令旁人不及;捻军之乱,携母避难,虽仓皇却从未怠慢老母。母老患弱,夜卧榻前,视声息,奉起居,衣不解带者九十日。由于精心侍奉,母享高龄而终。佃农欠租,他免除;邻有争端,他排解。
傅廷抡的长子傅弼,字象岑,号筑亭。九岁时丧母,由祖母养大。初涉科举,即崭露头角,以院试第一的成绩入邑庠。傅弼天资聪慧,学而不厌,且有智语,于《论语》首篇立为学根本,颇有领悟地说:“以仁为体,以大学修齐治平为用,操之有要诸经皆迎刃矣。”
光绪戊子享廪膳待遇,被其师赞许之“玉堂人物”也。平时,他还喜爱钻研试卷,对科举考试的文章了如指掌,每次预判试题皆能策无遗算。那年,经他教授的学生获得大小功名者竟达三十余人,时称极盛,本城名士,半出门墙,其后,成大器者颇多。
傅弼曾任咨议局议员及省议会议员。他尚义气,重品节,嫉恶如仇,数拯冤抑,有豪侠风;那年,他发现本城粮吏多有徇私舞弊,经他揭发核实后,被革除粮吏二百七十人,令陈地百姓拍手称快。袁世凯驻守朝鲜时,曾托亲戚朋友聘请他参政议事,被他婉言谢绝。
晚年与同城举人严汝诚负责编修府志县志工作,积劳成疾,勉强支撑病体完成巨典;家族修编宗谱,他又附制劝诫俚言(方言俗语)二十余条作为族训。六十岁卒,周边州县官员好友,为其题写碑文者众。傅弼生前著作极丰,身后搜订,颜曰《筑亭遗稿》,共七十三卷。
傅氏后人傅彬,字品三。增生。性慷慨,遇事不避艰钜。族邻急难,被其救济者无数;经理地方公事,无丝毫沾润。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募巨资帮助编修地方志;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土匪肆扰村邻,一日数警,募资筹饷,请兵剿捕,村民始安。
傅征,字振声。候选直隶州州同,性情和蔼,善理烦剧。助修建试院、柳湖书院、监理疏通摆麻沟、城西垮堤小桥历次修筑等事项,皆捐巨资。家族中有贫困者,分田出钱助其致富。清朝漕运总督袁甲三(袁世凯叔祖)兴建陵园时,家有三亩三分地与其毗连,慨然举赠。
袁甲三墓
袁甲三之子袁保恒对其轻财好义之品格极其赞赏,并赠送其四字匾额,额曰“云天高义”。傅征的父亲傅耿光,字德贞,太学生。傅征的堂弟傅㦭,字蕴藉,从九品。傅征膝下共育有七子,而其子以下取得功名者又多达数十人,傅氏家族可谓枝叶硕茂,葳蕤繁祉。
下期预告:项城袁氏(袁甲三、袁世凯)家族与淮阳各名门望族均有往来,但要说起最为密切,还当首推城南富甲一方的赵氏家族,而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从项城到淮阳顺路可以歇脚;另个原因则颇具戏剧性,因为这里面竟涉及淮阳著名小吃朱家馄饨……敬请关注《淮阳晚清时期的名门望族——赵氏家族》。
原创图文/玄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