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明清时期大田县衙治所的历史(上)

明清时期大田县衙治所的历史(上)

明清时期大田县衙治所的历史(上)清朝乾隆年间大田县文庙平面图(源于《大田县志》1996年版);最前面为大成坊,依次为屏墙

大田设治 建县 的沿革

大田境内,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

夏属扬州地。周属七闽地。秦处闽中郡。汉为南平地。唐属江南东道福州,南唐归剑州。宋隶南剑州。元归福建道延平路。

大田县的地域,在周朝的《职方》中被称为“八闽之中土”。按《大田县志》(万历版)的记载:大田“本尤溪县地,以其壤在延、漳、泉三府之交,政化鲜及,民多依山负阻,丛众为盗。”

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明万历、清康熙时期修纂的《大田县志》(2016年整理,厦门大学出版社版)

因此,这片位于闽中腹地、四邑之冲的区域,却因山峦蜿蜒、高峰峻立,而成为盗贼丛生的四不管地带;但地处南北交通必经之地,地方当局“即求所以治之之术”,想方没法寻找治理之术,“欲设邑抚之”,准备设置邑所来安定治理这片土地。

这就是大田设治建县的初衷和由来。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延平府(府治为现南平市)通判林元伦建议、巡按御史白贲奏请朝廷析尤溪15个都、永安1个都、漳平1里10社、德化黄认1团等四县之边隅地,合置一县;因在大小田村建衙设治,故取名大田。

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

民国17年(1928年)大田县疆域图(源于《大田县志》1996年版);此时的县域“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长一百八十里,总面积约九千二百余方里”。

明嘉靖十四年( 1535年)建县时,隶属延平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县升为永春州,大田县改属永春州。

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大田县隶属南路道;后改称仍属厦门道。此后曾直属福建省、 兴泉省、 第四区(区署在仙游)、 第六区(区署先后在龙岩、永安)。

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

1950年8月,德化县济屏乡(屏山、吴山和济阳)划归大田,县界向东南扩展,最终形成如今的大田行政区域——东西宽57公里,南北长75公里,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图片源于网络)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大田县划归第七行政督察区(区署在永安)。1949年9月6日大田县解放,隶属永安地区专员公署。1956年6月,改属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3月,设三明地区专员公署,大田县改属之。1983年7月,撤销三明地区专员公署,设三明市,大田县隶属之至今。

大田县城池建设的基本布局

叙曰《易》言:“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屈完言,方城为城,汉水为池。虽众无所用,是表都邑者贵有金汤矣。大田百雉依山,百川环郭,凭高临深,宁不足固吾圉耶?

《大田县志-卷三王制之城池》(康熙版)

大田建县的第二年,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六月开始筑城。执政者自然以“固若金汤”之贵,打造这座新建的城池。

城墙从凤山顶逶迤而下,环抱于南,周长六百八十余丈(约2267米),高一丈六尺(5.3米),基宽一丈五尺(5米),墙体以特制青砖砌成,城基石垒,城堞砖砌,石灰勾缝。

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

乾隆年间大田县疆界总图(源于《大田县志》1996年版);如图所示,大田县城属于山间盆地,其以北至永安界清水池一百里,南至德化县界隘门隔三十里,东至尤溪县界二十九都一百里,西至漳平县界西阮塘隘口九十里;这就是大田县域的四至范围。

大田县城基本按照《周礼》和明朝的规制建设,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所赋予的名称,也大体反映了承恩太平的寓意:

县城东门名“迎恩”(康熙年间改为“寅宾”):大致在如今的交通局路口至时代广场之间;

西门为“阜成”(康熙年间改为“饯日”,乾隆年间改为“丰登”):大致在如今的法院与武装部路口;

南门称“太平”(乾隆年间改为“鸣凤”):即在现小南门未过护城河之处;

北门谓“拱辰”:大致在县五中临上坡处。

四方城门各筑城楼一座,设窝铺(供睡觉的窝棚)12处,城内外马道阔为八尺(2.7米)和一丈五尺(5米)。城垣环以壕, 壕宽一丈五尺(5米),从北门沿城墙朝东南流入县前溪(现均溪河)。

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清乾隆年间大田县城池平面图(源于《大田县志》1996年版);从这张图可以看到, 一条纵向道路,即从文庙和儒学经大成坊通往南门,两条横向的道路,即大成坊到享德坊的后街、西门通向南门的前街,以及若干小巷,在当时已按规制布局形成。

大田县城内,以衙署为中心,东侧建有文庙和儒学,东北为教谕衙和训导衙,西侧为城隍庙,“大成坊”与“享德坊”分列于后街之东西两端。

城外周边,东北有万寿寺,隔着均溪的东南处建有养济院、演武场,正南有山川壇,城西有社稷坛,城西北筑邑厉坛祠宇一座。

民穷不恤则为忍,恤之而无当则为滥。明洪武时,每县置养济院以处穷民。国初因之,每年给孤贫月粮银七十一两四分八厘零存恤孤老夏冬衣布银七两。

《大田县志-卷五:恤政》

这些建设规划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首崇教化、仰圣兴贤”的思想,也反映了地理堪舆学中“东升西落”、“阴阳相济”的理论在古代城建布局上的影响。

县城内衙署等主要建筑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县城建衙署,位于四海寨南麓状元丘处,坐北朝南。

明代县衙根据所在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有的较为宏敞,有的则较为简陋,但大多数县衙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封闭性,四周以高墙与外界相隔;二是形制四方规整,中间有一条显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县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

嘉靖十七年(1538年)首任知县唐文杰(广西桂林人)上任。

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清乾隆年间大田县衙平面图(源于《大田县志》1996年版);从图中可见,县衙的形制四方规整,以围墙和外部隔离,具有封闭性。衙内以中轴线区分左右,县衙堂前立戒石亭,左右设廊房吏舍,亭前为仪门,门前为谯楼(即建造在城门上用以瞭望的楼),楼前为大门,楼左土地祠,楼右监狱。门外以东旌善亭,以西申明亭,堂后依次为状元堂、宅门、川堂(即穿堂,两个院子间供穿行的房间,也可于此设座会客)、大观楼。堂左与典史厅相连,堂右与库房衔接,均为木结构。

县衙中轴线上的院落一般遵守对称的原则。其左右两侧,分布着佐贰官、县丞、主簿和首领、典史的衙门和宅邸,以及吏廨、监狱、仓库等建筑。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建设衙署的同时,建城隍庙于四海寨西麓;建文庙于凤山南麓;建文昌阁于城南赤岩山下。

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清朝乾隆年间大田县文庙、儒学平面图(源于《大田县志》1996年版)

文庙原址位于现实验小学内。整体建筑为坐北朝南,中为庙,东西为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左右赞亭各一个。

康熙十四年(1675年)殿遭毁。康熙二十三年和三十四年重修,康熙三十七年奉文建南门戟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门前筑一道“万仞宫墙”(仿明代山东曲阜城的正南门),墙外直出南街头,建大成坊。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位于山东济宁曲阜明故城的南面,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

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大修文庙民众认捐款的收据(图片由藏家黄清海先生提供)

康熙五十五年重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修,咸丰三年(1854年)倒塌,同治八年(1869年)大修。民国2年(1913年)重修,民国13年(1924年)再修。

民国28年(1939年),私立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大田,址在文庙朱子祠,后迁玉田村。

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

1939年6月,内迁大田在文庙办学的集美职业学校校门及运动场(上图)、学生宿舍(下图);照片真实反映了当年文庙的正殿的基本形制和内部情况。

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历史名人

大田文庙历经427年的沧桑,几经损毁和重修,最终于1963年1月因火灾烧毁,而不复存在。

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

这是目前所见的文庙建筑在遭遇火灾被烧毁前最后的影像;从照片最下方隐约可见的围墙或房屋顶判断,这里已是文庙的最东侧(紧邻现大田一中);结合上述的文字记载,这座建筑应该是康熙三十七年奉建的“名宦祠”;其前身为崇圣祠。

按照史料记载,与文庙相关的建筑还有朱子祠和崇圣祠,两者都与康熙年间修建的名宦祠和乡贤祠有着历史和文化上的渊源。

据《大田县志》(康熙版)载:“大田分尤溪为县,朱文公生于尤溪,则固揽揆(生辰)之地也。”这也是朱熹与大田历史关系的由来。所以,清同治八年(1869年)于文庙右建朱子祠,面积830平方米。

崇圣祠,原名启祠,位于文庙左(古代尚左为大,以坐北朝南的方位来说,即靠东侧)。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移至文庙后殿。

1963年1月,朱子祠与崇圣祠都在文庙遭遇的火灾中焚毁。

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

清朝乾隆年间大田县文庙平面图(源于《大田县志》1996年版);最前面为大成坊,依次为屏墙,櫺 星门、庙门居中(左名宦、右乡贤两祠)、东西两庑、先师殿、崇圣祠(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移至文庙后殿,这才是此祠在平面图最上端的由来)

棂星门,中国传统古建筑名,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在初建130年后,文昌阁从城南郊赤岩迁建于凤凰山南麓的明伦堂前泮池之东南隅(现大田一中校内)。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行大修。阁呈八角形,三层三檐木结构,顶朱红葫芦形花瓶,层层阁楼,飞檐翘角,上下相衔,结构严密,造型朴实,是县城里最高的建筑物。

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1935年1月,大田县塾师训练所全体同学留影; 照片中的前排左四为郑佐国、右二为范霖生、右四蒋超、右五范震生,均为当年教育界之中坚人物。照片的背景为著名的文昌阁,在朦胧的凤凰山麓下,卓然而立、气势不凡;这是目前所见关于文昌阁的照片中,年代较早的一张。

县衙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地方官衙的建筑格局到了明代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这就是明初太祖于洪武五年(1372年)颁行了地方衙署建设应遵循的“范式”。

这一规制与前朝的主要不同在于“府官居地及各吏舍皆置其中”。“使之廉贪相察,勤怠相规,政体于是而立焉。命下郡县,奉承唯谨。”这样的建筑格局反映了朱元璋惩前元之旧弊,力图整顿吏治的思想。

《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

按照明朝衙署建设的规制,县衙的中轴线大致可分为三段:仪门之前主要是礼仪性的建筑;仪门至二堂或三堂为县衙的核心区域,为知县审案和办公之所;二堂或三堂之后,为过渡的场所和知县的内宅。

据《大田县志》记载:大田县衙的正前方设有照壁一道。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诸大木于县署前竖“会元太史”牌坊一座,为翰林院田一俊立。

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名人

从清乾隆年间大田县衙的平面图所示,县衙前的照壁还是比较宽阔的,上方有垂檐,形制规整。(图片源于网络)

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是指在大门外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传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因此,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牌坊以里为大门,大门两边的墙呈“八”字形,所谓“八字衙门”即由此而来。八字墙上可张贴告示、榜文,公布科举考试录取结果等,有的加上顶棚和栅栏,称“榜廊”或“榜棚”。

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山东历城古县衙(图片源于网络)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分支之一。上古年代,就有阴阳崇拜,但是阴阳学说来自《易经》,正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元明两代地方设立的天文学校。元代开始设于诸路,后推及各府、州。教学内容为天文与术数。 明代地方阴阳学官,府曰正术,州曰典术,县曰训术。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

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名人

清乾隆年间大田县衙平面图(源于《大田县志》1996年版);此图为县衙中央部分(局部放大)

牌坊正北为谯楼,为两层,是县衙中最高的建筑,便于报时和瞭望。进入谯楼,也就正式踏进了县衙的大门。

谯楼外墙左侧设有申明亭、阴阳学,右侧设有旌善亭和医学。右侧还设有县前铺(急递铺),以便于县衙公文的快速递送。

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历史名人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的莆田谯楼,是明清时期兴化府的象征性,规制自然比县署的要求高。莆田的古谯楼为福建仅存的一座鼓楼,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楼之一。(图片源于网络)

谯楼之后,即是仪门。仪门之左,一般设土地祠、衙神庙、寅宾馆,仪门右侧为县狱。仪门中间为正门,平时关闭,只有迎接上级或同级官员造访时才打开,两侧开有角门。

在颁行地方衙署建设规制的同时,明太祖还下令在全国衙署内设置"申明亭"。在申明亭里不仅定期张贴朝廷文告,公布本地罪犯或犯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而且推举德高望重之人,在申明亭主持调解民间轻微纠纷。除申明亭外,各地还设置"旌善亭",粘贴榜文,公布本地的孝子贤孙、贞女节妇之事,从而达到教化乡民之目的。

仪门内为衙中最大的一进院落,院中树立一座小亭,称“戒石亭”。亭中石碑南面刻“公生明”三字,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碑阴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

大田县历史名人_大田县历史文化名人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古城的蓟辽督师府内立着一块石碑,正面写到“公生明”意思便是“谓公正便能明察事理”,以此作为官场箴规。反面写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图片源于网络)

戒石碑下有甬道向北,到达月台,台上即是县衙的核心建筑——大堂。大堂为知县审案办公之所,建筑规整,高大轩敞。大堂正中设桌案,堂前设栅栏,前有飞轩挑檐,其下为露台,上有审案时供人犯下跪的跪石。

大堂最初悬挂的堂匾为“节爱”,知县谢廷训改为“新民”,以县新作也。嘉靖丙午年(1546年),知县邝元礼改匾为“亲民堂”,后堂为“状元丘”。万历癸卯年(1603年),知县段弘璧将后堂匾改为“状元堂”。

上一篇: 李白与王维:同日出生的诗仙与诗佛和一位长公主的八卦故事至今令人们津津乐道
下一篇: 历史上有哪些金牛座名人 金牛座历史名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