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哐咚哐咚哐”
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声响起
一场精彩绝伦的安顺地戏便开始上演
安顺地戏历经了600年的时光
从明清时便成为屯堡人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今天
让我们一同走进安顺地戏
了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秘“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PART.01
安顺地戏的由来
安顺地戏俗称“跳神”,是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是屯堡文化中最具有活力、最有特色、最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现象,其古朴,粗狂的表演风格和人文精神,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戏的由来与明初开发黔中有关。据说,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为防范“诸蛮”造反,遂令在现今贵州安顺、平坝一带驻扎人马、修建城池。
随着南征的明军和移民的进入,中原文化也被带入贵州,以祭祀驱邪逐疫为主的傩文化也随之带入。盛行在明军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与当地民情民俗融合,最终形成了安顺地戏。
在安顺,流传下来的地戏有300多堂,戏中所有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南征北战、忠君爱国的武戏。《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薛丁山征西》《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等久演不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PART.02
安顺地戏的特点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大多为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20余人,由“神头”负责。
安顺地戏的显著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安顺地戏表现的内容大多都是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其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PART.03
安顺地戏的面具
安顺地戏的面具华丽精美,生动明快,性格突出、例如,武将强调煞气,文将注重神气,女将则着力表现秀气。
安顺地戏面具的制作流程繁复,光是工具便有几十余种,早些年如果制作面具还需要举办“祭神仪式”。
安顺地戏中的面具是地戏中的灵魂,从雕刻到上色,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围绕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去制作,因而,地戏面具的制作也成为一门艺术。
PART.04
安顺地戏的传承意义
安顺地戏属于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屯堡人的其他文化现象(语言、服饰、建筑等),共同构成了600年历史的明清遗风和江南遗韵,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关注。
安顺地戏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安顺屯堡人民以跳地戏的独特方式练习和传承武艺,对于他们而言,地戏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来安顺吧!
一起去感受安顺地戏的魅力
探寻六百年前的大明遗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