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将于4月5日开幕,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演绎传统民俗文化的悠久变迁。
特别视频:用沙画描绘丰都庙会的历史
丰都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前,巴国先祖择此“水草丰茂”之地,建置“巴子别都”,创下了“壮涪关之左卫,控临江之上游”的历史美誉。名山景区蜚声中外,“丰都鬼城”誉满天下,苏洵、苏轼、苏辙、王元翰、郎承诜……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或览胜抒怀,或吟诗作赋,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作为当地另外一张名片,丰都庙会始于东汉,盛于汉唐,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1988年,丰都举办了建国以来的首届庙会,之后为每年或隔年举办,历届庙会都会吸引海内外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丰都庙会系统融合了当地“孝”“善”文化为主的人文传统和民俗文化,以“惩恶扬善”为主题,深入挖掘本地民俗和地方特色,通过戏剧、舞蹈、杂耍、说书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表达了当地人民追求真善美、渴望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而今,丰都庙会作为我市保留为数不多的节庆活动之一,已成功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展示丰都“山水丰茂、物产丰盛、人文丰厚”的重要舞台。
丰厚的人文历史是丰都庙会的底蕴和基础。每年百万游客来丰,逛的是庙会,游的是山水,品的却是“唯善呈和”的厚重历史文化。丰都文化源远流长,当地不少碑文、遗迹都体现了“孝”“善”这种当地民众心底最朴实的思想。据史料记载,从唐朝起,丰都人就有在石碑上篆刻文字的习惯,那些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碑刻,犹如一本本“石质书籍”,记录着丰都深厚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及人文精神内涵。
在丰都,“唯善呈和碑”可以说是名气最大的一块石碑。1987年,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李半黎在丰都名山景区游览后深受触动,一笔挥就了这幅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四个字共用中间的“口”字,右边是“唯”,上边是“善”,下边是“呈”,左边是“和”,连起来就是“唯善呈和”。后该幅作品被篆刻成碑文摆放在名山景区,意在劝人存善心、行善事,这也是丰都人文传统的核心思想。
在“唯善呈和碑”的另一端,是一块“寿字碑”,源于明朝清官海瑞为母节俭祝寿的故事。相传海瑞一生为官清廉,生活非常简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海瑞之母七十大寿,他仅以“市肉二斤”为母贺寿,并挥笔写下了一个“寿”字作为贺礼。此“寿”字之所以为世人称颂,除了海瑞的清廉和孝心,还在于其书法的精妙,该字无论正看倒看都是“寿”字,且自上而下正好由“生母七十”四个字组成。如果细看还可发现,“寿”的上半部分是个“生”字,下半部分是个“年”字,整个字去头去尾则是个“老”字,而“生”字的最后一横和“老”字的最后一笔却构成了“百”字。所以分开看就成了“生老百年”,情融于字,相得益彰。
说到海瑞的孝心,就不得不提丰都无臂男子陈星银的孝顺故事。这名幼时因故失去双臂的汉子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学会了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甚至还能像正常人一样干农活儿。在父兄去世、两个姐姐先后出嫁之后,他独自承担起照料母亲的任务。2012年母亲卧床不起后,每到吃饭时,都是陈星银用嘴衔起饭勺将饭舀到碗里,再用下巴和肩膀将饭碗夹到床边,然后俯身让母亲抓着他的肩膀慢慢坐起来,再衔起汤匙给母亲喂饭,一直持续到2016年母亲寿终正寝。因此孝行,陈星银先后荣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殊荣,这也真真切切彰显了丰都人民崇尚“孝”“善”的人文传统。
漫漫历史长河中,以“惩恶扬善、唯善呈和”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吸纳了丰富的道德及法制文化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丰都人,相继涌现出义务救火十余载的民间消防队长王伯康、为迷路婆婆当“靠背”的民警王宇、为社区群众奔走二十余年的老公安白丽蓉等“中国好人”。
“惩恶扬善、唯善呈和”已逐渐凝练升华为这座“上善之都”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代代相传,通过“千年庙会”这一古老的表现形式,传递给了每一个来此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魅力的宾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