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仕世祖、恭宗、高宗、显祖、高祖五位帝王,一直活到九十八岁。他在世时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但有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就是他从不恃权自重,丝毫没有骄纵的表现,处在官宦之中,却洁身自好。
他为官多年,一直清廉公正,对人谦和,一生中积德行善,做了许多好事,非信受人敬重。高允常对人说:“我在中书任职时从米冤枉过好人,处理一切事情都不衔私情,积有阴德,济困救命。若有阳报的话,我该年寿过百。”
他就是北魏名臣,高允
世祖 太武帝年间,世祖的舅舅阳平王 杜超为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城,高允在其手下做从事中郎。那时候正是春天,因各州的囚徒要等到秋天才判决,所以有很多还没有定案,而最后审查案情是非常重要的。杜超上表推荐高允与中郎吕熙等人分别去各州督察,与地方官共同处理案件。
然而,吕熙等人都因在处理案件时贪赃枉法,不能秉公而获罪,唯独高允秉洁公正,受到奖励。
当初,尚书窦谨因罪被诛,窦谨之子窦遵逃到泽中去避祸,窦遵的母亲焦氏也被收执入监。后焦氏因年老被宽恕释放,而窦谨的亲朋好友无一人出面帮助照料焦氏。高允知道焦氏年老孤寡,形单影只,且生活艰难,便主动将焦氏接到家中予以照顾,直至六年后,窦遵被赦免,得以回来伺奉老母。
太平真君年间,因诉讼案件积压太多,开始让中书省以经义决狱(即引用《春秋》等经典的话来作为判处案情的根据,这有极大的随意性)。而高允严格按照律令评判定案件。三十余年中,朝内朝外的人都称赞他判案公允准确,处置得当。
高允判案时尤其谨慎,他深知诉讼要案人命关天,责任重大。一天,高祖命中黄门苏兴寿护送高允,当天大雪满地,行路需要格外小心。走到半路,一只狗突然窜出,高允没有准备,就摔倒在雪地上。因为朝中皆知高允德高望重,最为圣上宠信和敬重,所以搀扶的人惊恐万分,以为此次必受重怒。但高允除了说自己腿脚不灵便之外,并没有责备他的意思,反而好言好语劝慰,还把此事隐瞒不报,使得苏兴寿等感激涕零。
还有一次,高允应诏去西郊,高祖派人用自己的马车接他。不料途中驾马受惊,突然狂奔不止,将车子倾翻在地,高允也被甩出车外,脸上身上多处受伤。听到高允车翻人伤的消息,高祖与文明太后急忙派遣太医前去为他治疗,并多次前去探望慰问。车祸发生以后,车夫万分恐惧,知道自己阔下大祸,必会受到极重的处罚。然而,高允在养伤期间,特意辜告高祖及太后,说自己安然无恙,请求宽免车夫,并说不是车夫的过错,不要治他的罪。
显祖时,为了平定青、齐一带,保持当地的治安,保证叛乱不再发生,就将当地的名门大族迁徙到代地。迁徙是非常艰苦的,这些人历尽
艰辛才到达代地,大多饥寒交迫,处境艰难。被迁徙的人中,有很多与高允有姻亲关系,他没有为他们求情,而是秉公办事。为了表示自己的心意,他徒步上门拜访,慷慨大方,竭尽自己的家产财物周济帮助这些亲戚,慰问照顾,使得许多人都感念他的仁慈宽厚。他还唯才是举,从中选拔有才能的人,亲自上表推荐,择优录用。当时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说这些人刚刚归附,人心难测,不宜与一般的人等同使用。高允坚持说,任人应唯才是举,敌人尚且可以被感化归顺,何况是自己的人呢?
高允的一生中,从来都是性情谦和,不急不躁,喜怒不形于色。中黄门苏兴寿曾说,与高允共事三载,从没见过色发怒。高允待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且,他十分好学,昼夜手不释卷,遍览群书,知识非常渊博。也许正是如此,他一生都是清贫自守,到老也没有什么余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