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页码:387页
定价:88元
ISBN:9787542674784
作者简介
庾向芳,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与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在《档案学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档案》《南开学报》《江海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到台湾地区东吴大学访学,兼任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
内容简介
本书中的民国清史学,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的学术组织和学者,研究清朝历史、编纂清史的活动。书中以民国时期清史学为考察对象,将其放置于近代史学转型的背景之下进行考量。这一时期的清史学,虽然并非显学,但是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下中国史学的特征——不同的历史观交相辉映、新材料与新方法层出、多样性的编撰体例、新的研究内容的开拓与新的载体不断涌现。由此民国时期清史学以其鲜明的转型期史学的特点,成为中国新旧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序一
庾向芳君于2005年报考南开大学历史系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考试成绩合格,但因同一专业内人数众多,选择向其他专业调剂,鬼使神差地来到史学史专业,系于我的名下。此前,我与庾君素不相识,只是按一般规则和寻常情理予以接收,不料想却是从天上降落一个好学生!庾君不仅学习刻苦,而且颇具灵性、悟性,在学期间,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作为毕业条件之一撰写论文发表,虽然都会与我切磋、商议,但其自己很有主见,说明经过开动脑筋细细思索,主攻方向对路,学位论文选题优良,即能保证学业顺利乃至于学术前景开阔。庾君的学位论文题为《民国时期的清史学》,这种类型的学位论文模式,也是我南开史学史专业学术创述的风格之一。想当初,我是先师杨翼骧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姜胜利君后我半年报考,为杨先生的第二名弟子。我的博士论文题为《清朝官方史学研究》,开本专业以“官方史学”入题的新域,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一块沃土;姜君选题为《清人明史学探研》,首创本专业极其聪明又极有意义的学位论文类型,皆得导师赞赏。后来模仿和受到启发的论撰,都是络绎呈现,这里仅简述姜君选题类型所发挥的影响。
姜胜利《清人明史学探研》出版之后,最先受到很强启发的学者是东吴大学(台)黄兆强先生,在多次与我在学术会议见面时,每每提起,他自己著有《清人元史学探研—清初至清中叶》,即为直接得自姜君著述之启迪。中国自古有改朝换代之后为前朝修史的传统,例如唐朝纂修《隋书》,不仅述其人物、史事,而且论其兴亡、得失,一定意义上即可称之“唐代的隋史学”。当然,唐官修《晋书》也可视为“唐代的晋史学”,但还是紧接着的后朝直接修前一代历史更有意义。因此平心而论,庾向芳君博士论题《民国时期的清史学》,更得姜君立意的正宗。
庾君博士学业圆满结束后,到上海继续从事博士后学业的深造,随即在上海的高校任职,其间对博士学位论文力加锤炼,又以修订后的内容和形式定名《近代史学转型视野下的民国清史学》,申请了国家基金资助,再经悉心修改,即将出版。从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计起,这中间已然过了十三年,竟然比熟语所谓“十年磨一剑”而超越之,体现出学术上严慎、认真的精神。民国时期的清史编纂与研究,与古时的易代修史不同,整个政治体制划时代的改变,历史学也进行着整体性转型,所以书名添加“近代史学转型视野下”这个定语,就使立论的角度更为明晰,也切合并且显示了20世纪20至40年代之间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本质特征。
本书是全面梳理和研究民国时期清史学的第一部著述,其开创性意义不言而喻。而具体的学术新见解,也俯拾皆是,扼要而言,有以下几项值得注意:
第一,对于民国时期整理、利用清内阁大库档案问题的研究,是本书内容的重中之重,作者对于清内阁档案流移过程的论述是最为全面和准确的,纠正此前一些不正确的说法,例如关于罗振玉是否将档案卖给日本,本书做了详细而缜密的考证,否定加在罗氏身上的不实之词,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又如陈垣购买清官僚端方档案的时间,学界普遍依从某权威学者和陈垣先生后人之说,而作者追寻原始资料,发现了上海图书馆所藏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的会议记录,因而考证出陈垣购买端方档案的确切时间,以无可辩驳的证据纠正了误传。
第二,在整理清内阁档案的机构和作出贡献的学人方面,本书超越以往的研究和论述,更为全面和细致地予以评述,例如指出除故宫文献馆、史语所、北京大学国学门之外,清华大学、禹贡学会等等,都做了不可忽略的工作。关于整理档案的学者,作者指出沈兼士、方甦生等人的贡献,特别是方甦生,因其英年早逝,几乎被学界遗忘,而实际上他的贡献突出,在实际整理工作和档案学建设上,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学术水平,在《清实录》的研究上也有客观、中肯、深刻的论述,足以纠正注明清史学家孟森的疏失。这种发微阐幽的创见,是本书的学术亮点。
第三,作者发现上海图书馆珍藏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其文献馆的档案,并且考察了来源和重要价值。这开阔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眼界,扩展了史料搜集的范围,启发后来学者,有功于学术界。
第四,开拓了对于清代一些专史研究的论述,例如清代宗教史,清代经济史,使民国时期清史学的内容更为全面。
第五,民国时期清史学的一个与时代精神不大协和的现象,是《清史稿》的编纂成书。本书对其始末和思想倾向做了论述,评议了民国时期学界关于此书废弃与保留问题的争论。不仅如此,作者还分析了参与《清史稿》诸人并非所有问题思想一致,也有较为开明的史学观念隐含其中,特别指出王树枏在一些问题上的议论值得肯定。这些新发现、新见解是正确的,但论述尚显薄弱,还应当进一步深入阐发。
类似的学术创新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要之本书的成功在于三点,一是充分利用原始资料,以掌握最坚实和可靠的论据;二是掌握和参考学术界已有的相关成果,但绝不墨守,敢于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将之突破;三是学术研究站在新时代的理论高度审视历史文化,视野开阔,考察缜密。历史学是每个人都能够取得学术成就的学科,只要树立求真、求是的学术宗旨,下功夫、善思考、抓机遇,成功之路就在眼前。近日因事作七言律诗一首,谨附于本序言之末,以与同道诸君共勉:
七律 治史有感
天运时机四五遭,
人寰理路两三条。
舌耕永助思维广,
身教良然心气高。
一代荣华随尔去,
千年青册在吾曹。
孰言旧事难分解?
史笔犹如柳叶刀!
乔治忠
2021年4月于南开园上思斋
序二
易代修史,本为中国史学一大传统,历朝建立伊始,总不忘设立专门机构编纂前朝史,其意既在自我标榜天下正统之所在,也欲从中观其存亡得失而自为鉴戒。清亡后,北洋政府于1914年设馆修纂清史,实亦沿袭此制。惟时移势迁,其所处境况已与前代大为不同。盖帝制时代,大抵前朝和当代国史之修纂,全由官方机构垄断。这一方面是因经历鼎革之变后,前朝的档案实录等大宗史料此时多落入新朝官方之手,私家既无缘接触此等重要原始资料,自难参与其中;更主要的是,此类史书的书写,向被认为直接关系到当政者的“正统”地位能否信今传后,职是之故,历代统治多将此列为私家修史禁地。但辛亥革命后,中国毕竟进入了“民主共和”时代,前朝史编纂已非官方独家所能垄断,而是朝野各方共同关注的一片史学新领地,除官方修史机构外,不但各文史机构、大学和专业学会纷纷加入清代档案史料的发掘整理,私家著述亦几于诸体皆备。同时,由于民国时期正值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之际,史学专业的理论、方法、视野和价值判断,无不经历着深刻的剧变。此期的清史研究,无论在观念、规模,还是基本路径上,也都表现出这一趋势,因而实为考察整个民国史学史不可忽略的一个侧面。
庾向芳同志自读博期间就开始研治与民国清史学相关的问题,在我校做博士后及出站担任高校教职的十多年间,在繁忙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之余,依然锲而不舍,不断拓展对该专题的研究范围与深度,历经甘苦,而今终成正果,完成了这部颇具份量的《近代史学转型视野下的民国清史学》。
综观全书,可以感受到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民国清史学的考察力求面广而具系统性,不但内容涉及史料学、断代史和专史编著,以及专题论文等多方面,且对清史学兴起和发展过程也有相当的梳理,其中对清代内阁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参与这项浩大学术工程的诸多新兴学术机构和学者贡献的探讨,用力尤勤。二是注重从理论上把握其演变的轨迹与特点,努力在厘清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将民国清史学置于整个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从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新史观与新载体等角度,对其特点展开多维度的考察与阐释。就此而言,本书可以说是第一部较全面反映民国清史学的专著。
当然,本书的作者比较自谦,在和我谈到书稿的写作时,一再表示:其内容尚不足涵盖民国清史学的各方面,诸如清史学科建设、民国时期海外清史研究成果,以及发表在期刊上的众多清史论文等,书中均讨论不够甚或鲜少提及,对于纲目体、纪事本末体等其他类型的清史编著及作者,也几乎未触及。凡此,皆是以后有待改进或深化的。
我觉得庾向芳同志正当盛年,只要努力,今后一定会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胡逢祥
二零二一年十月十六日
目录
序一(乔治忠)
序二(胡逢祥)
绪论
第一章 新史料观的确立与清代档案的流失
第一节 内阁大库档案的流失
第二节 新旧史料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 新式学术机构的勃兴与清代档案的整理新法
第一节 整理清代档案的第一个学术机构:北大国学门
第二节 整理内阁大库残破档案之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第三节 第一个国家档案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第四节 其他学术机构整理清代档案的成绩
第三章 新式学者与清代档案的整理研究
第一节 典守清代档案的先驱:罗振玉、蔡元培
第二节 整理清代档案的领导者:沈兼士、陈垣
第三节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年轻学者:方甦生、单士元
第四节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学者:傅斯年、徐中舒、李光涛
第四章 新材料的发现与清代专门史研究
第一节 清代开国史
第二节 清代文字狱
第三节 清代外交史
第四节 清代宗教史
第五节 清代经济史
第六节 清代学术史
第五章 新史观的兴起与清史著述
第一节 多种史观下的清史书写
第二节 传统断代史的终结:《清史稿》
第三节 新式断代史的典范:《清代通史》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之间:《清史讲义》
第五节 唯物史观下的晚清史:《中国近代史》
第六章 新载体的应用与清史学术建设
第一节 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
第二节 专业学术期刊对清史学科的贡献: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全国清代档案史料出版书目表
附表二 文献馆时期编辑出版情况一览表
附表三 民国时期清史著述列表
附表四 《清史讲义》书影
致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