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了解这24个字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在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自然领悟过程中把它们内化于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做人干事、处世待人的“一定之规”。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很深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是这样回答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样,我们也可以问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它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深刻总结。这里,我重点谈一谈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历史起点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要“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根据党的八大提出的“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尽可能迅速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和目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很朴素,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先是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遭受挫折后又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一直到 “文革”,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受到很大影响。痛定思痛,“文革”结束后,我们经过两年徘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这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历史起点。
■“富强”、“民主”、“文明”如何被写进党的基本路线之中
那么,什么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呢?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对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从内涵上作了分析,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的现代化还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等任务和目标。这种认识,是过去从来没有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二大报告也是这样提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则把“文明”放在“民主”前面,提出要建设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在工作重点转移之初的认识。
但是,此时在这个目标中并没有“富强”这两个字。由于过去长期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把抓生产等同于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致富等同于搞修正主义。所以在一个时期里,人们都不敢言“富”。谈“富”色变,形而上学猖獗。当然,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去在农村,战天斗地,就是为了增产增收。县里每年秋收后一般都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在总结先进典型时,大都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历史唯心主义是骗人的,真正管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后来拨乱反正全面推开时,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过一轮轮逐渐深入的拨乱反正后,党的十三大把“富强”两个字和“民主”、“文明”一起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当时的提法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样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势如破竹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越走越宽广。
■从三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拓展为四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政策的放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分层加剧,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了,社会矛盾增多了。针对这种情况,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并且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布局,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把社会建设也纳入到工作全局中来考虑和部署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后,十七大把“和谐”这两个字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这样,我们的奋斗目标就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元素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追求的四大价值目标。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的回顾就可以明白,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什么会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了。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个过程
有人说,新中国成立那么多年,就是改革开放也有30多年了,怎么到现在才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并不奇怪。实践是个过程,认识的形成和成熟也是个过程,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个过程。中国是这样,西方也是这样。比如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形成,就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几个世纪。欧洲十四、十五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天主教教会对人和人性的束缚,形成了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进一步反对教皇统治和教会内部的特权、腐败;到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深刻地批判了世俗君主制度,才形成了广为传播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自由、平等、博爱”逐渐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口号,但并没有马上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才成为官方格言,二战时期还被维希法国改为“劳动、家庭、祖国”,到1946年和1958年才被写进法国宪法。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不能仅仅理解为这只是国家追求的目标,与我无关。事实上,国家的追求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国家”这个词,是个地理概念,更是个政治概念,是与政权相关联的概念。而我们国家的政权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因此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从其实质来讲,就是全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更何况,英文中的country、state,其中文译为“国家”而不是“国”。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国”离不开“家”、“家”离不开“国”,国家好了,我们大家都会好。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