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理论|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突破创新与基本坚守

理论|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突破创新与基本坚守

理论|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突破创新与基本坚守文|龙晓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地从13个方面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了新时代阐释。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_社会主义制度是_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吗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_社会主义制度是_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吗

文|龙晓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地从13个方面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了新时代阐释。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同于所有制”的思维定势,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都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引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入新时代,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突破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

坚守所有制理论固化基本内涵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斯大林的“三分法”,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种观点是从现实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视角理解生产关系,被学术界称为狭义的生产关系。二是马克思的“四环说”,即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也就是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被称为广义的生产关系。两者一个侧重所有制性质,强调生产关系的社会性;一个侧重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强调生产关系的全面性,各有偏重,又相互裨益。

过去,我们长期坚持“三分法”观点,将所有制、所有制性质视为生产关系的决定性要素,并始终从所有制性质的层面定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然而,十九届四中全会融合“四环说”的理论观点,大胆突破这一理论惯性,将“基本”二字的辐射范围扩展到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将基本经济制度理解为生产关系各环节应坚持和发展的基本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生产环节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分配环节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交换环节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前者可以视为生产、消费环节的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可看作生产、交换、消费环节的基本经济制度。

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生产关系各环节扩展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但仍保留了从所有制性质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并将其列为首位。这是对所有制理论的坚守,对所有制性质核心地位的坚持,也是对一直以来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巩固和强化。

坚守真理检验标准发展基本内涵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反复检验的有效经验,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就是要将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以理论化、制度化的形式完善发展,并服务实践。

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证。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根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就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就要求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一穷二白、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应不应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个在理论上不被主张,但在现实中又需要回答的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问题。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打开了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枷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人们的担心不断产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是我党继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现实底气;科学适时地逐步调整所有制结构,逐步放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现实手段。从最初侧重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导补充结构”,到强调捍卫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主体补充结构”,再到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置于更加平等、公正的发展环境之中的“主体多元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结构,三种所有制结构所针对的经济形式的差异一目了然。

实践出真知。40多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可喜成绩反复验证了我们党突破传统理论束缚,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拟定发展方针的正确性。继续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将“两个毫不动摇”列为基本经济制度之首,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真理检验标准的遵循。

无独有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都是我党在一片质疑声中稳步推进的重要举措。遵从实践经验、遵循真理检验标准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突破与创新。

坚守生产力要素理论拓展基本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组成。其中,劳动者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反映了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它能够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的砥砺前行确实换来了可喜的成绩,但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薄弱之处。创新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的核心要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理论,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列入其中,并从国家战略、企业、科技人才三个层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体制、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制、人才发展体制的发展方向,推进该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下一篇: 国新办举行《社会保险经办条例》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