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当“黄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可回避的是厌女的现实与女性失声的困境

当“黄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可回避的是厌女的现实与女性失声的困境

当“黄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可回避的是厌女的现实与女性失声的困境可以预见的是,走向性别平等的未来会很漫长,打败性别不平等的道路很艰难,但只要我们团结并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有胜利的一天。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理论

作者 | 雨上

编辑 | 瑛海

24级新传考研交流QQ4群:772547765

cctalk搜索群号90611171,加入24全年公开课,获得复习规划

公众号后台回复“起航班”,公益带读等着你!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

在刚刚过去的3月里,“黄谣”成为社交媒体上最为甚嚣尘上的公众议程。

3月17日,网友“勇敢11”发文称自己遭苏州大学2019级商学院学生赵某峰造黄谣。这位女生表示,自己跟赵某峰是高中同学兼曾经好友,他盗用自己的朋友圈照片,经过P图后发布在色情网站上。3月9日,赵某峰因传播淫秽物品罪被判拘留10日,定于2023年暑假执行;3月19日凌晨,苏州大学发布通报称,该校学生赵某峰违法行为属实,依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

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

随着法律与道德的处罚齐声应下,似乎一切尘埃落地,但黄谣对于女性的伤害并没有停止。3月18日,一位网友在微博爆料,重庆大学男生偷拍女生分享群内色情讨论;3月20日,网传南华大学一男生造女生黄谣,P女同学不雅图片牟利。甚至,就在一月之前,1月23日,持续半年多被造黄谣的95后女孩郑灵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早之前,1月10中午,演员张静初连发2条微博谈自己被造黄谣的维权官司,称“黄谣不会清者自清,只会愈演愈烈”。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理论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

(来源于@张静初微博)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还在更多的女性身上上演过,从女博士、女演员、到拿快递的女士,甚至如演员黄磊的女儿黄多多,不限身份,不限年龄。我们不难看出,黄谣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屡禁不止,或者可以说时时发生。究其原因,从黄谣针对的传播对象以及传播链条来看,女性作为大多数主角,展现了父权制社会下无性别差异的厌女现实以及传统话语结构下的女性发声的淹没。

于此而言,我们更应该深思的是,对于尊重女性、还原女性完整个体权益的长路,任重而道远。

围困女性的黄谣本质

01

父权制社会下凝视与厌女的现实塑造霸凌

“我没有一天觉得自己的身体是完整自由的,我就像一个性容器,承担了他所有肮脏的凝视和意淫。”在苏大女生被造黄谣的事件中,受害者通过一篇题为《被挂在黄色网站上的女孩们》的文章中披露了自己与造谣者长达六个月的抗争故事。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理论

(来源于@勇敢11原文)

据原文讲述,造谣者不仅将同校好友的照片p成淫秽图公开发布在色情网站上,还用各种不堪入耳、荡妇羞辱性词汇意淫辱蔑。纵观苏大黄谣事件,以及大多数黄谣传播事件,男性个体将女生的照片同“性”的标签联系到一起,其他个体随之加入,肆意且没有边界的性凝视与话语谩骂不断袭来,以满足部分个体变态欲望,而那些无辜甚至完全不知情的女孩,在网络空间的隐秘角落,受尽了霸凌与侵害。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

透过黄谣文本的生成来看,男性个体出于凝视的动机与结构性权力,完整诠释了父权制社会下男性凝视的本质,以及在衍生传播的过程中,更多的社会成员选择相信并且为谣言添加刻板印象的佐证,凸显了厌女的社会现实与女性困境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

所谓男性凝视,即是一种描绘和看待女性的方式,这种方式赋予男性权力,同时性化和贬低女性。苏大黄谣事件中的造谣者将受害者照片P图发在群聊与网站供男性“消费”,本质上便是男性凝视的驱动与外显。另一方面,之所以多数男性或者说传谣的参与者敢于凝视与诋毁女性,不担心社会谴责更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就目前的社会语境而言,是羞辱所谓‘荡妇’、是厌女的。

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一旦出现社交媒体上出现黄谣,女性往往是唯一的“主角”。根据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于2020年完成的一项研究,在女性遭遇的网络暴力中,假消息和诽谤(misinformation and defamation)是最常见的攻击手段,即以散布谣言和诽谤言论的形式败坏一位女性的名声、损害其人格。可见,作为社会意见的集散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社交媒体上都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凝视与物化,这也为再一次为上野千鹤子所指出的“厌女”渗透在父权制社会的话语与行为之中的观点提供了现实注脚。

现象社会学理论_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社会现象

《情热大陆 上野千鹤子篇》剧照

学者凯特·曼恩在《应得的权利》里介绍了“非自愿独身者”概念,指的是部分找不到对象的男性个体认为原因都在女性身上,是“她们”没有满足自己应得的权利。凯特还提到发生在斯坦福兄弟会派对上的一场性侵案,19 岁的布罗克·特纳在性侵 22 岁的香奈儿·米勒时被当场抓住,但很多人仍对他是强奸犯这个事实感到怀疑。面对这样毫无疑问的事实,几乎没有人关心女性受害者的遭遇,他们的意见与行为将厌女的现实体现的淋漓尽致,与黄谣的传播如出一辙,只要遇上性与女性,从男性中的非自愿独身者到女性中已然被规训的个体,认知之时刻板偏见的基模就会格外根深蒂固。

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

难以自证的传播链条

02

物化女性的结构性困境与被剥夺的话语权

上月,口碑与票房不断发酵的电影《保你平安》同样讲述了一个关于女性被造黄谣的故事,与当下层出不穷的黄谣现象形成了紧密的互文。据导演大鹏介绍,《保你平安》的灵感来源是2020年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在该事件中,拿快递的女士被无端捏造“小三”“风骚少妇”……

现象社会学理论_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社会现象

影片中,男主落魄的中年男子魏平安是墓地销售,他的客户韩露去世后被造谣成“坐台小姐”,遭受网暴,甚至差点被掘坟。魏平安为韩露打抱不平,踏上了寻找谣言源头之路。令人惶恐的是,在电影叙事中还原的黄谣传播链条中,社会成员中,大多数男性甚至女性,都对黄谣先入为主,用偏见为黄谣传播加码,并且附之语言与符号的暴力,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当性与女性有关就变成了女性的噩梦”的故事。

通过魏平安的英雄主义,我们第一次看到黄谣传播的社会切面,以追溯的视角看到了造谣者的动机,传谣者和次生造谣者的偏见。可滑稽的是,一切的开端,就是一位陌生网友为了上热门换积分,随手杜撰的一条评论。与女性未曾见面就可以编造一条“杀人无形”的黄谣,而未曾见面,未曾参与也能为谣言“作证”,最后说一句“吃个瓜而已,那么认真干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为什么最终还是需要男性作为外力来打破谣言?更让人深思的是,在黄谣传播的诸多现实案例中,为什么女性往往无法自证清白,为什么女性当事人的照片可以被任意拿取任意加工随意凝视?

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

想要解答这些问题,同样需要从男性凝视出发。在男性凝视中,男性将女性身体视为异性恋男性观看、征服、拥有和加以利用以追求更高目标的物品,或者说整个父权制的结构都是如此,将女性的个体权利与身体分离。从苏大黄谣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窥见物化女性的影子,造谣者们将女性发布公共平台的信息视作他们可以任意索取,使用的私有物。在传播黄谣中,以分享、共享为名,凝视者和被凝视者之间的身份界限被消解,女性个体的隐私权被视而不见,而男性的行为也丝毫没有顾及的女性的权利,甚至女性的品质开始与男性任意捏造的标签与属性相挂钩。

而更应该厘清的是,为什么女性无法自证清白,除去被物化之外,到底是什么在掣肘女性的表达。首先是在于女性公共空间中被剥夺的话语权,在社交媒体时代,物化的可能更加隐性,因为被剥夺的可能是话语权重与声量。女性主义学者玛侬·加西亚在《她之所以为她》一书中通过分析波伏瓦的《第二性》指出,“女性是处于某种独特处境的个体。”在结构性的困境之下,女性的社会命运成为顺从,一旦她们高声疾呼会被认为是不符合女性气质的事件,从而被定性成“冒犯”。

其次,为自己争权自证的话语极易走入厌女的现实漩涡。加西亚进一步指出,当女性“不顺从”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形:“正如当一个工具没有起到作用时人们会质疑它的性能一样,当一个女人的行为与社会规定的行为之间出现偏差时,人们会否认她的女性气质。”如此一来,在父权制社会之下,在缺乏联结力量时,在缺少表达权重时,社交媒体上的女性声音大多数还是会被淹没,即算自证,也会走向厌女的现实。黄谣便是这样的传播内容,甚至很多时候,同一性别的个体也会加入推波助澜之中。

破除偏见的可能性实践

03

拒绝性的双重标准与其构建的女性分类

正如演员在张静初在博文中所述,自古以来被造黄谣,被泼脏水的女性有千千万,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如今,男性凝视愈演愈烈,在父权制的权力架构下,通过消费社会的助力,女性沦为“身体化”的存在,作为客体在消费文化中被广泛消费。女性的身体是被观看、被“凝视”的对象,男性则是观看的主体、消费的主体。作为被凝视者,女性在社会中承受着更多的规训,一旦不符合传统或既定的标准,女性就会走向凝视中审判的深渊。

现象社会学理论_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社会现象

《情热大陆 上野千鹤子篇》剧照

由此可见,对于黄谣现象遏制已然刻不容缓,如何规避黄谣的传播,或许还需要从破除社会的偏见开始,从而避免消极黄谣传播的社会动机。在影片《保你平安》中难能可贵的是,没有一处与女性身体有关的黄色笑话,展现了尊重女性的诚意。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笑点依旧与性有关,只不过从女性转移到男性,随着承载性别的转化,社会的容纳程度却有所升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影片联系社会现实,不难发现,性能够成为男性的笑点,同时却是女性的噩梦。《荡妇羞辱、娼妓恐惧和未完成的性革命》作者Ralston(罗尔斯顿)指出,男性的性是未经污名化的,它不会对男性的身份认同造成冲击,一个有很多性经验的男性或许会被嘲为“渣男”,但它也会激起旁人对其男子气概的某种钦佩;但对女性而言,与性相连会让自己变得可疑,“我们生活在一种高度性化的文化中,但人们对女性的性还是有如此多的焦虑。”

在这样的双重标准之下,黄谣泛传播滥的社会动机昭然若揭。甚至,性对女性的围困还构建了一种非年龄、职业、地域的分类标准:好与坏。正如上野千鹤子所言,性的双重标准建立了“圣女”与“荡妇”、“妻子·母亲”与“娼妓”、“结婚对象”与“玩弄对象”、“外行女人(性行业以外的女人)”与“内行女人”等二分法。

故而,一种普遍流行的认知框架应运而生,即将女性群体分为好女孩和坏女孩,实质上是给羞辱后者打开了方便之门,施暴者深知,羞辱“坏女孩”是得到社会允许的,不会被惩罚,这样便为黄谣的传播和主动加工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将证实与证伪的批判思维彻底抛之脑后。所以说,如果有想要为女性规避伤害而努力,还是应该从拒绝性的双重标准开始,无论如何这不应该成为评价女性的差异。

从女性到部分男性

04

一起善用我们的力量

面对这样的偏见与现实,如何在结构性困境寻找一种出路,防止郑灵华的悲剧再次发生,这是目前亟待思考与解决的社会问题。也许说让黄谣不再发生有点坐而论道,但我们可以努力的是让谣言不再泛滥。对此,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实践。

但现在,作为个体,我们也身处在信息茧房与圈层裹挟之中,或者难以直接堵住造谣者与传播者的嘴,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当遇到黄谣传播时,或者看到有人在散发针对女性的不堪言论时,我们可以做中坚分子,为不知情的受害者避免进一步传播。只有当我们当中的个体开始行动,破除偏见的长路才会越走越宽。

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

(郑灵华与爷爷分享被录取的喜悦,此后被造黄谣网暴 / 微博@鸡蛋姬)

而我们,作为新传学子,更应该熟记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在《真相》提出的“怀疑性认知心理”的概念,“作为新闻的接收者,也应当理性、冷静地分析所接收到的信息,多方查证,而非一概接受;也应该记住刻板偏见对于认知的影响。”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播,希望可以由此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对抗那些沉醉在凝视中的“不堪个体”,为女性的未来擦净黄谣的污染。

面对女性主义的未来,上野千鹤子说,“如果没有人扔石头,平静的水面就不会翻起波浪,只要翻起了波浪,被影响到的人就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把它传播下去。个人力量再渺小,也要尽可能地投入一块儿石头,以期待变成更大的声音。”黄谣作为厌女现实的外显现象则更是如此。

可以预见的是,走向性别平等的未来会很漫长,打败性别不平等的道路很艰难,但只要我们团结并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有胜利的一天。从今天开始,希望你也可以成为投掷石头的那个人。

(文中剧照来自于豆瓣)

· 参考文献 ·

[1]高婕.当代消费社会中女性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女性——基于批判的视角[J].国外理论动态,2016(03):84-92.

[2]【法】玛侬·加西亚.《她之所以为她》.中信出版集团.2023.

[3]【日】上野千鹤子.《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上海三联书店.2015.

[4]《第二性》. 西蒙娜·波伏娃

[5]新周刊《黄谣有多可怕?这部喜剧越看越心酸》

END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

课程咨询可扫码联系课程顾问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理论

拖鞋哥新传考研【24全程班】

用最完善的体系带你卷赢全场!

原价8500元,早鸟优惠价只需7299元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24全程班

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理论_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

全程班4月课表新鲜“出炉”

社会现象_现象社会学理论_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

各位舰长请查收!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

现象社会学名词解释_现象社会学理论_社会现象

喜欢文章记得一键三连~

上一篇: 可喜可贺!广西7篇论文在2021年全国人事人才研究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
下一篇: 社会调查科学方法体系的创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