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改革的实行,历史的地位越来越高,极有可能取代英语成为主科课程。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让我推荐一些历史书籍,给他正在读中学的孩子提升这方面的素养。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本《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教授数年前写的一部历史入门书。说它是本入门书还不够准确,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历史开智书,读后会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爽感,让你欲罢不能。
历史看似是一个人尽皆知、谁都会用的概念,但是一旦深入了解,历史这个词就有些捉摸不透了。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呢?葛剑雄教授在这本书中,从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这四个方面,向我们层层剥开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教会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读历史,我们从历史中可以收获什么。
一、绝对的真实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就像绝对真理一样
如果第一次听说我们所学的历史都是被阉割过的,那么你会是怎样的感受?愤怒还是不甘?即便如此,那又怎样呢?不过,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困惑,如果历史都不可以相信,那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信赖呢?
直到我读了这本《历史学是什么》,一切疑团都解开了。作者如是说,“必须承认,绝对的真实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就像绝对真理一样。一个人,无论多么伟大,只要没有留下记载,他的行为和思想就会随着他生命的结束而永远消失,而即使留下了记载,也会随着时间不断消减。”
书中还旁引了一个流行观点,“尽管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人记载下来的历史都不能避免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的影响,其他人的理解和研究同样如此,因此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大家都能接受的客观、真实的历史。”
这些观点让我想起《明朝那些事儿》中的一句话:“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如果把历史比作一道大餐,那么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做这道大餐。
那么,做菜的是哪些人呢?其实,做菜的原料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历史上那些客观存在过的事实,但是做菜的厨师就大有讲究了,每个厨师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和私房菜,还有独家秘方。我把这些厨师分为三类:
第一类厨师是史官。这些可是御用的正宗大厨,他们世代相袭,做菜的原料应有尽有,可是秘方是祖传的。
这个祖传秘方正是“春秋笔法”。说到“春秋笔法”这个祖传秘方,祖师爷还是孔子。
孔子在做菜的时候,遇到尊者、亲者、贤者,都想尽办法迎合他们的特殊口味。他采用“隐恶扬善”的独特秘方,尽量多配置些有益的原料,不利的原料即使无法完全舍弃,也加以调料隐盖其味。
这种将明善恶、寓褒贬作为烹饪的首要目的,对于同样的原料往往用不同的调料来表达厨师的口味,这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
孔子传下来的“春秋笔法”,成为中华正宗菜肴的配方,也是成为御用大厨的必备基本功。这套“春秋笔法”固然维持了中华菜肴独特的价值观念,但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些史官可以不顾历史提供的各种食材食料,随意地取舍、任意地拔高或贬低,甚至不惜篡改,以迎合少数人的口味。
第二类做菜的是统治者。严格说来,他们不是厨师,但是他们是公司的CEO。“胜者王侯败者寇”,作为历史的胜利者,他们总有些特殊的口味和特殊的权力。比如,对胜利者极尽美化、对失败者肆意诋毁比比皆是。
皇帝作为公司的最高统治者,不能排除他会运用手中的权力强制添加些自己的特色口味。比如唐太宗就告诉大臣,他所做的都是为了安定社稷,造福万民,自比是周公诛管蔡,史官执笔时没有必要隐讳,应该修改、删除浮夸不实的地方,直截了当地把事情记下来,这实际上就是为“玄武门之变”定下了调子,史官怎敢不遵照这一调子来配菜呢?
第三类厨师是些野史官们了。这些都不是钦定的在野厨师,他们的选料用料不是藏于庙堂官厅,而是流传于“野”,所以很有些野味,讲究原汁原味,而且配方独具地方特色,长期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但是,这些野味的品质不能保证,良莠不齐,还需要食客加以鉴别。
所以,历史本身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但是因为有了这三类厨师,他们做下来的菜,都不能避免自己的口味、配方和情绪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是没有真相的,也许只有最接近真相的历史。
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所要表达的一个观点:真实的历史依然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因为离开了真实,史学就没有任何价值,就不成其为科学。如果我们把真实理解为相对的、可以逐步接近的,对真实的追求就是可行的,并且会不断取得进步,使我们越来越靠近它。(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