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郭沫若故居,故居原为清乾隆朝权相和珅府花园,后为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初年,郭沫若故居,恭亲王后代将其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东家乐松山,乐家购得该处后开始筑屋,遂成今日格局,1949年后曾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1960-1963年宋庆龄曾居住于此,1963年11月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乐山人,郭沫若故居,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兼社会活动家)自西四大院胡同迁入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在此工作生活了近15个春秋,1982年被正式命名为“郭沫若故居”,门额上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匾额,1994年7月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故居为一座大型四合院,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79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大门坐西朝东,街对面有大影壁一座,前院绿荫环抱的草坪上安放郭沫若铜像,院内郭沫若和儿女们当年手植的一株“妈妈树”枝繁叶茂,沿树下小径穿过垂花门,是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两进四合院,前院正房五间,带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回廊连接各房,两株西府海棠掩映着宽敞的会客室、办公室和卧室,故居内至今仍保持着郭沫若生前的陈设,并保存着大量手稿、图书、文献资料和遗物,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故居以前是干什么的
郭沫若(1892-1978)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根据去年出版的《上海百处名人故居品鉴》,他在上海有两处故居,分别是多伦路201弄89号(1927年至1928年)与溧阳路1269号(1946年至1947年),前者为坐东朝西的里弄房子,只有区区62平方米,后者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多达406平方米的花园洋房。事实上,郭沫若在上海时还住过几处地方,南昌路178弄7号也住过,隔壁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旧址。而在南昌路留下生活痕迹的还有傅雷、巴金、钱君匋、徐志摩、林风眠等故人。
1926年3月,郭沫若赴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其间,他的日本太太安娜(佐藤富子)带着4个孩子住进了多伦路201弄89号,当时的居住条件不好。1927年底,经历了起义失败的郭沫若从广州辗转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在这里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为了庆祝丈夫的译作出版,安娜出去买了一大盘寿司,当晚家里欢声笑语,还引来了窃贼,偷走了郭沫若当初为去苏联而准备的外套与皮靴。
郭沫若故居地址在哪里
2021年7月上,北京西城,郭沫若故居
之一、故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史学家、文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西城前海西街18号。大门坐西朝东,是一座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两进四合院。清朝时期为恭王府的马号,民国时期成为中医世家达仁堂乐家私宅。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先后作为蒙古驻华大使馆、宋庆龄寓所。1963年,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直至病故。
1988年在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作为“郭沫若故居”对外开放。1994年,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1982年8月,郭沫若故居,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保碑(国三)
匾额(邓颖超题)
之二、院落布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