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围剿
假如由毛泽东主导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能不能打破围剿,第五次反围剿,避免红军战略大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围剿”,本来应该加引号,以下不再加。鉴于是写历史文章,文中用历史人物名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不用职务,请军迷们理解。
一、基本情况
【史料】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被迫举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评论】1、国民党围剿兵力空前强大。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逐渐燎原的井冈山星星之火,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之患,他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围剿……
这是一个充满忧患和坎坷的年代,这是一个探索和创造并存的年代。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毛泽东这位从韶山走出来农民出身教书先生,披着一身秋收战火未散的硝烟,带着一群扛着梭镖大刀农民兄弟和工友上了井冈山,开始了卧薪尝胆般的求索。
毛泽东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宛如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流穿过逶迤潦倒的深山峡谷,第五次反围剿,汇入奔腾咆哮的大海,终于在1928年4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年12月彭德怀带领的平江起义军队历经千辛万苦,也辗转上了井冈山。
经众多革命家的精心指挥,在井冈山上确立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从此,这里有了人民政权的雏形,有了人民军队的初创,有了党。军队政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路线、原则、制度和一系列的创造和实践。从此红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创建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打破了敌人多次进军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1933年夏天,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开始了。
蒋介石认为,这次“围剿”,是与共产党武装的最后一战,为此蒋介石做了充分的准备。蒋介石设立了“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坐镇南昌处理一切“剿共”事务。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利用筹集的资金向美国、德国、法国购买了850架作战飞机以及其他大量军火。对苏区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方针:政治上推行保甲制和“连坐法”,控制交通,实行禁运,以地主武装加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军事上推行堡垒政策,以守为攻,趁机进剿,主用合围之法,兼采机动之师,远探密垒,薄守厚援,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对峙则守,得隙则攻。
李德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情况,仍然命令红军对敌人的坚固堡垒实行攻坚战,这使红军的反击从开始就接连受挫,经过黎川、硝石、资溪桥、浒湾、八角亭、大雄关等一系列战斗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减员过半,红三军团彭雪枫负伤,红七军团第十九、第二十两师因为伤亡过大而合编为一师,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师长都身负重伤,第五次反围剿,第二师政委胡阿林负伤后牺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