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的首要前提,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性抓手,是指导乡村建设行动的具体准绳。目前,村庄规划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很多,研究范围涉及技术方法、过程管理、实施策略、公众参与、“多规合一”、村级土地利用和乡村振兴规划等,这些研究较多从规划编制技术或管理层面探讨解决不同阶段的村庄规划问题,而鲜少有从规划师角度开展的深入研究。
齐一心(齐一心谁杀的)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师应运而生,这个全新的职业资格将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时期,针对规划编制与实施脱节、建设监督管理薄弱、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和传统村落破坏严重等问题,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师在乡村工作中的作为、担当与责任,对于保障村庄规划落地实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规划师的角度出发,融合哲学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探讨村庄规划工作的体系框架、行为逻辑、工作重点与实施路径等,同时以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进行驻村规划师工作的总结与研究,以期为当下从事规划编制、管理、决策的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1村庄规划的复杂性对规划师的要求
“三农”问题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视为稳定政权、发展民生的核心问题。乡村地区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社会稳定的根基,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空间演变过程中发展成为包含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体系的复杂系统,同时乡村发展又因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和技术水平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时刻发生着变化。因此,乡村问题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这对规划师在政策解读、专业背景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图1)。
图1村庄规划的复杂性对规划师的要求示意图
1.1学科的综合性要求规划师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具有体系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传统的城乡规划或土地规划知识体系不足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目前,村庄规划涉及城乡规划、土地管理、风景园林、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和经济产业等多个专业,学科范围更广阔、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从相对单一的规划学科向综合的人居环境学科方向转变,这就要求规划师重新架构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同时需要具备统筹全局、协调管理及沟通交流的复合能力,以及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1.2技术的更迭性要求规划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随着5G网络建设及新基建的推进,信息技术对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人们行为方式、空间使用方式及规划编制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村庄规划的技术体系和标准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迭代,尤其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传统规划技术准则、编制方法造成了冲击。因此,规划师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因循守旧,而需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运用新信息技术辅助规划编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3政策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师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保、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委等各部委对村庄规划的要求各有侧重。规划既要落实各部委政策文件的要求,又要满足乡村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村民诉求。在村庄规划实际工作过程中,规划师需要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从千头万绪中厘清规划重点和主线。
2规划师视角下的乡村精准规划体系架构
2.1乡村精准规划的基本内涵
乡村精准规划是以现状问题为导向、以精准思维为指引、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村庄规划模式。精准规划的关键在于引入“精准”思维,这种思维融合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及现代思维的逻辑性,既是一种全局与细节并重的思维观,也是一种整体与精准统一的方法论。同时,精准规划也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地域性特点的新型规划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在村庄规划与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有力支撑,是运用规划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2.2乡村精准规划的“金字塔”体系
“金字塔形结构”源于古埃及王朝所修建的巨大陵墓建筑物。从数学上讲,它属于一种角锥体,比较牢靠稳定,不易变形;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上看,它可看成是一种从低层逐级上升到最高层(点)的等级层次系统模型。因此,“金字塔形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两个重要特征,主要呈现以上统下、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关系,其基本结构为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可以说,“金字塔形结构”是一种科学的结构体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当村庄规划作用于复杂性、动态性的乡村系统时,乡村系统呈现出稳定、平衡、可持续的状态,同时它还能够体现规划师在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方法和行为取向。
乡村精准规划要真正实现精准,规划师至关重要,这要求规划师在全要素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统筹、全周期管理中发挥实效。面对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新要求,规划师编制和实施村庄规划,不只是绘制图底、收集资料,更是要转变态度与责任、创新方法与路径、更新技术手段,这是一个层层递进、步步升华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对村庄规划过程的层层解构和规划师思维方法的解析,可从工作的目标、基础、方式、路径、重点、转变和角色7个维度构建乡村精准规划体系。规划师需在目标层面明确为什么做,在基础层面了解如何摸清“家底”,在方式层面确定秉持怎样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在路径层面懂得怎么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在重点层面理解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转变层面思考怎么创新思维方式,在角色层面总结规划师的准确定位和核心职责。
3十八洞乡村精准规划的“金字塔”体系
十八洞村规划是湖南省首个实现“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驻村规划师团队在两年多的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服务过程中,认真遵循并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思想,充分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把握重点、不断思考,通过村庄规划助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一系列精准规划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乡村精准规划的做法与经验。下文从规划师视角的7个方面构建十八洞乡村精准规划的“金字塔”体系,其中包括“一个目标”“两大基础”“三种方式”“四条路径”“五项重点”“六层转变”“七重角色”,从而搭建起十八洞村村庄规划的“金字塔”体系(图2)。
图2十八洞乡村精准规划的“金字塔”体系示意图
3.1始终坚持“一个目标”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最鲜明的特征,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精准扶贫的提出,使十八洞村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史上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地方。
十八洞村作为国家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精准扶贫首倡地,应行首倡之为,发首倡之声,其村庄规划作为未来乡村发展的目标、框架与准绳,肩负着探寻可复制、可推广发展道路的重任,可谓意义特殊、目标明确。
3.2摸清规划的“两大基础”
乡村精准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首先要夯实“两大基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空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规划师应牢牢把握住乡村演进规律、挖掘乡村空间特色,才能为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3.2.1摸清乡村演进规律
过去的十八洞村交通闭塞、资源短缺、地质灾害频发、生产条件落后,长期处于贫穷困境。当地广为流传的苗歌“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就是十八洞村人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脱贫后的十八洞村,其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村民内生动力显著提高,乡村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把握乡村的演进规律,将直接决定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规划师搭建了人地关系、人居关系、人际关系、村际关系和城乡关系的研究框架,从5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和总结(表1)。
表1十八洞村乡村演进规律特征及规划启示
3.2.2挖掘乡村空间特色
挖掘乡村空间特色的关键在于提取、解译有价值、可传承的空间基因。研究空间基因不是简单分析单一的窗户和建筑构件,而是采用类型学与图式语言结合的方法,提炼可传承发展并能适应新的功能需求的乡村基因。规划师从区域空间结构、聚落空间形态、街巷空间尺度、建筑类型和文化标识5个方面提炼了十八洞村的空间基因,这对于乡村村容村貌的改造,以及新村部、感恩寨等村寨的详细设计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导控作用。更重要的是,规划师不仅仅只是研究十八洞村,还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湘西地区,从更为宏观的区域层面收集大量的数据及海量的信息,再进行整体分析、总结提炼,形成村庄规划所需的精准底图。
3.3规划工作采用“三种方式”
首先,规划是“用脚丈量”出来的。规划不是只在电脑前闭门造车做出来的,而是要走出办公室、走进乡村,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在田间地头、村民家里做设计。在对十八洞村进行规划设计及落地建设的过程当中,近30名驻村规划师入驻十八洞村,进行“查资料、问历史、知文化”,足迹遍布十八洞村9.34km2的每一寸土地。十八洞村整个村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8%,大部分是人迹罕至的区域,规划师走到路的尽头,用镰刀开路,徒步近10km的山路,穿越原始次森林,爬上了当地海拔最高(1009m)的莲台山,走下了海拔最低(435m)的夯街峡谷,深入到无手机信号、暂未开发完全的十八洞溶洞,全面探寻十八洞村的地形地貌。
其次,规划是“用嘴交流”出来的。规划师用真情走访农民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让村民成为规划编制的主角、规划设计的主体及规划实施的主力。在从规划调研、设计到方案出炉的整个过程中,规划师走访了村里的每一户村民,发放了239份调查问卷,深入了解苗家山村村民的诉求。十八洞村村民全是苗族,部分村民只会苗语,在遇到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规划师请村干部或其他村民当翻译,甚至还学会了几句苗语,顺利完成了入户调研。为了让村民认识规划、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和落实规划,规划师还召开多次村民大会讨论规划,在田间地头讲解规划,以公示张贴宣传规划,通过举行活动推行规划。
最后,规划是“用心描绘”出来的。为了让村民、游客群体能更直观地读懂规划,规划师专门编制了村民读本和村游手册。其中,规划师在村民读本中运用当地的语言习惯和词汇表达,经过反复打磨,把专业术语转译成村民看得懂、读得通的文字;在村游手册中则通过手绘把复杂难懂的规划图转变成为简单有趣的绘画图。同时,规划师还通过精心设计折页,使村民读本和村游手册“打开好看、折合好拿”,把规划变成村民、游客可随身携带的“口袋本”。
3.4落实规划工作的“四条路径”
在十八洞乡村精准规划中,规划师梳理了价值“链”、文化“脉”、技术“流”、机制“线”4条工作路径,这四条路径并行交织、呈螺旋状贯穿于规划编制、实施的整个过程,对后续的详细规划、专项设计等具有指引作用。
3.4.1统一价值“链”
十八洞乡村精准规划采用了“多方参与,共同缔造”的理念,搭建以村民为核心,以规划师为主干,驻村工作队、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互动平台(图3),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十八洞村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全过程组织”及“全方位统筹”。
规划首先是一个共绘蓝图的过程。十八洞村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机构均密切关注的地方,对于十八洞村的发展方向,各方参与主体意见不一,部分认为要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或乡村旅游,部分则认为重在保护传统村落和绿水青山。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十八洞村蓝图绘制的焦点。规划师通过充分研判区域发展及村庄现状,经过与政府部门、村委和各职能部门的多轮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提出契合十八洞村整体发展规律的四大规划目标,即精准扶贫首倡地、传统村落保护地、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地,并为实现目标制定了近远期重点项目库。
规划更是一个共同缔造的过程。在风貌改造、新寨选址和道路选线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规划项目上,规划师需要针对村民的个性需求开展规划设计。随着十八洞村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餐饮配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村里谋划建设第一家村集体自主建设和经营的餐厅—思源餐厅,定位为以旅游团餐和政务接待为主,与村民自营的农家乐形成差异化发展。从餐厅设计、建设到运营,村支两委负责筹备安排村集体资金作为餐厅建设资金,规划师负责整体规划设计和功能布局,当地工匠参与餐厅施工(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技艺进行建设),村民参与餐厅运营,并成为餐厅厨师、服务员等,实现家门口就业。
3.4.2延续文化“脉”
乡村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又是农村居民的精神之源。如何重塑乡村文化、发展好乡村文化,成为当下乡村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规划中如何将乡村文化“鲜活化、空间化、事件化”值得探索。十八洞村的空间结构具有多重内涵和特征:一方面是天然的山水格局。村庄被群山、峡谷簇拥,以西边莲台山、东边高名山为“衣”,以十八洞夯街峡谷为“裙”,4个苗寨村落依山傍水,坐卧在天水合一的山水格局之中,可以说是“崇山连绵、峡谷交错、彩带梯田、苗乡画卷”。另一方面是彰显苗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苗族神话传说中的蝴蝶妈妈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蝴蝶图腾是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十八洞村“一谷两山”的自然空间形态酷似蝴蝶,与苗族文化的蝴蝶图腾相得益彰,而十八洞村正是引发中国乡村蝶变的地方,其“精准扶贫、蝶变中国”的规划理念体现了空间形态与时代特征、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
3.4.3创新技术“流”
规划师坚持“多规合一”,积极梳理“三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和公益林规划等多项规划之间的矛盾,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处理矛盾冲突的办法。在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永久基本农田底线不侵占、生态用地数量不减少及功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允许耕地、园地、林地等之间进行空间置换和布局优化。
规划师对全村进行“地毯式”摸排,精准调查规划现状,深入听取群众诉求,全面梳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建设边界线和传统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四线”的管制要求,以及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建设空间“三区”的归类指引。考虑到项目的不确定性及“三线”各项基础数据还处于调整期,规划不仅预留了弹性指标,还一直跟进修改与调整。
3.4.4规范机制“线”
十八洞村建立了湖南省首个驻村规划师制度,成立了驻村规划师团队与驻村工作坊,坚持“陪伴式”规划,在规划管理中通过成文法与习惯法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约束力。一方面,成立建房理事会,确定建房协管员,制定建筑风貌保护、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等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制定村规民约,在节目表演、知识抢答等活动中提高村民的认同感。
3.5抓住规划的“五项重点”
规划师只有精准抓住村庄规划的重点,才能真正牵住乡村发展建设的“牛鼻子”,高质量、高效率、有力有序地实施规划内容,实实在在地取得规划实效。面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针对十八洞村的现实诉求,规划师应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文化保护与传承、旅游发展和乡村治理5个方面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把握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图4)。
图4基于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乡村精准规划重点任务示意图
3.5.1拓展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兴旺
十八洞村土地资源稀缺,分布碎片化,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发展产业,是十八洞村发展的首要问题。基于此,规划师提出“一廊连两翼,六寨齐一心”的蝶形空间结构,主要推动以“U”形山水景观廊道串联的莲台山生态休闲区和高名山农旅产业区“两翼齐飞”、全域发展,推动以精准扶贫首倡地梨子寨为中心的6个传统苗寨齐心齐力、共同致富。
依托十八洞村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规划师积极探索基本农田的高效性、复合性利用,提出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两大主导产业,并制定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在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后,为落实用地,规划师充分挖掘村庄建设用地可利用的潜力,对空闲地、低效建设用地、“一户多宅”进行梳理和评价,将空闲地调整为旅游服务用地。同时,规划师积极利用试点村的政策优势,在县域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减量规划)的前提下,为十八洞村申请村庄建设用地指标跨乡镇平衡。此外,考虑到十八洞村的区域带动作用,规划师导入区域公共设施用地,为十八洞村田园综合体、国际减贫交流基地、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研学教育基地等一批区域性项目预留发展用地。
3.5.2尊重苗寨特色,美化人居环境
十八洞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其传统苗居建筑是独特的乡村文化遗产。规划师应坚持保护苗族特色、保存苗寨风情及保持苗居风貌的原则[,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做到既美化人居环境,又提升生活品质。
在乡村建设中,规划师尊重历史格局,保持街巷肌理,做到依山就势、就地取材。民居构架均使用木材,民居围护材料有砖、页岩、杉木板、夯土(土砖)和藤编墙等多种类型,村落整体色彩以石头的青色为基础,以生土的黄色为主体,以瓦片的深灰色为补充,使整个村落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16]。规划师采用“建房图集”形式明确新建房屋的风格、层数、材料和色彩等,同时制定房屋建设和风貌保护管理制度对建房行为进行控制与引导。例如,在民居改造实践中,规划师以6栋不同类型的民居作为示范,引导村民改造农房。在环境整治中,规划师对道路、庭院、公共空间和标识标牌等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实施,打造村庄美化、道路绿化、街巷亮化及庭院净化的生态宜居环境;制定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等管理制度,全面完成“五改”(危房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圈)和“六到户”(水、电、路、房、通信、环境治理)工程。经过整治,村容村貌为之一新,水电路网一应俱全,屋外鸟语花香如画,屋内干净整洁舒适,实现了“新旧两相宜、景村成一体”。
3.5.3挖掘传统文化,留住“醉美乡愁”
湘西地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厚重,十八洞村作为湘西典型的苗族聚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规划师注重延续文脉,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创造发展,重点保护以苗歌、鼓舞为代表的民间戏曲,以赶秋、过苗年为代表的民间节庆,以苗绣、腊染和挑花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苗族接龙、祭祀为代表的民间习俗,以及以酸鱼、酸肉为代表的民间特产;注重葆有文气,通过“携手同心、洞创未来”的Logo,强化了村庄形象,创造了独特标识;在村庄空间结构布局、产业规划和村寨设计等环节植入文化内涵,在新村部、精准扶贫广场、感恩坪、寨门和景观小品等的设计中引入文化基因;注重开发文创产品,通过高铁主题苗绣、民族特色商品等文创产品进一步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弘扬精准扶贫精神。
3.5.4打造旅游名片,推动农旅发展
十八洞村地形起伏较大,农田较少且呈碎片化,不适宜发展规模农业,经济上较为落后,但同时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且因交通不便较少受外界影响,保存了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原汁原味的淳朴民风,这将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规划师注重发挥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产旅结合、农旅融合和文旅配合,大力发展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打造3条主题旅游线路,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把红色旅游当作生命线,讲好精准扶贫的中国故事;把绿色旅游做成风景线,将“小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致呈现在世人眼前;把古色旅游变成记忆线,使传统民俗文化绽放出璀璨光芒。
3.5.5树立文明乡风,焕新精神面貌
在十八洞乡村精准规划编制与实施中,规划师通过逐户访谈、问卷调查、村民大会、火塘会议和堂屋会议等形式了解村民的想法与诉求,让村民主动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实施规划。
一是加强对村民的思想引领,通过规划激发村民精准精细、自立自强、敢闯敢拼、创新创造和互助互帮的精气神,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建美好幸福家园;二是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引导村民了解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新政策、新理念,同时通过系列培训,让村民在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掌握一技之长,走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加强对乡村的基层治理,将土地管理、产业准入、建房管理、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规划专业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读本中,让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序可循。
3.6实现规划的“六层转变”
一是在规划过程中实现了从以往的规划与建设脱节到“精准规划作引领、乡土营建寻乡愁、在地文创出特色”的全过程规划模式的转变。通过引入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强调驻村式工作、多专业协同、全过程服务,并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精准传导、制度管理和计划实施,实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是在调研方法上实现了从常规的资料收集方法到分析乡村演进规律、提炼聚落空间基因的全时空调研方法的转变。通过乡村演进规律分析,可以从历史角度精准把握村庄规划的目标定位和乡村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空间基因库构建,可以在空间角度协调乡村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关系,促进乡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在建设理念上实现了从片面的“艺术乡建”理念到“讲土气不讲洋气、讲小气不讲大气、讲人气不讲名气”的“乡土优建”理念的转变。规划师基于十八洞乡村精准规划提出了“乡土优建”理念,即以建筑学乡土营建理念为基础,通过扩展其乡村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和景观学等内涵,融入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等愿景,以提高乡土营建的科学性、地域性和生态性,建设新型乡村。
四是在发展思路上,实现了从单纯的就村论村到“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村”、实现区域资源联动的全域品牌共建思路的转变。镇村联动、区域联结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乡镇是实现县域乡村振兴的最经济、最高效的单元。规划突破单个村庄的行政范围限制,链接周边具有地理连续性、文化趋同性、资源互补性和设施共享性的乡村或集镇,通过优势互补、功能协同,形成以十八洞村为核心的区域品牌,凝聚发展合力。
五是在管理手段上实现了从传统的人力踏勘到结合倾斜摄影、三维扫描、数字沙盘、手机APP和门户网站的十八洞村数字化平台建设的转变。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可以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十八洞村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为规划实施和乡村治理提供了数字化服务,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是在成果形式上实现了从单一的规划文本到针对不同受众的“四册”文本成果及“两图、一则、四表、一约、一说明”的分众化规划成果的转变。“四册”即村庄规划工作过程与技术说明、村寨设计、村民读本和专题研究;“两图”即综合规划图(以不同色块直观地展现未来一段时期内全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及规划示意图(简明易懂地展示村民建房布局和设施精准分布);“一则”即管制规则,让村民一看即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干;“四表”即规划目标表、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表、近期建设项目一览表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素一览表;“一约”即村规民约,采用“四字经”形式,通俗易记、朗朗上口;“一说明”即规划说明,提纲挈领地指出规划重点和技术要点。此外,规划师还将大部分建设项目细化到了施工图层面,工程单位、乡村工匠及村民可按照图册精准开展村庄建设工作。
3.7扮演驻村规划师的“七重角色”
驻村规划师将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责任重大,在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中,驻村规划师应扮演好的“七重角色”:①绘制远期愿景的技术员,紧扣发展问题,切合乡村实际,谋划发展蓝图,绘制美好愿景,成为村庄规划编制的核心力量;②凝练村民诉求的传递员,充分协调好村民与各方参与主体的关系;③审慎规划决策的建议员,从专业素养出发,提出村庄规划实施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议;④推进项目实施的监督员,实时监督并反馈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情况,确保乡村按照规划不打折扣地实施建设;⑤荟萃社会资源的输送员,在乡村建设的各个阶段输入匹配的社会资源;⑥优化在地模式的研究员,摸清乡村发展的演进规律,挖掘乡村的空间特色和基因,优化在地规划模式;⑦延续乡村文化的宣传员,向村民、社会组织等解读乡村的核心价值,使其树立正确的乡村认知。
4结语
驻村规划师是乡村规划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新生力量,其在乡村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十八洞村乡村精准规划“金字塔”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驻村规划师开展乡村规划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时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正陆续开展,村庄规划已全面铺开,全面推行驻村规划师制度成为必然趋势。为保障村庄规划的落地实施,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驻村规划师岗位职责不明确、专业能力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未来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建立和完善驻村规划师制度:首先,应统一驻村规划师选聘机制,如从学历、专业和工作经历等方面明确驻村规划师的选聘标准;其次,应明确驻村规划师的工作职责,如提供技术服务、参与规划决策、指导规划实施和开展规划教育等;最后,应对驻村规划师进行监督与管理,确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待遇制度,执行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当代规划师在国土空间重塑、乡村振兴起航的大背景下应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乡村工作是一个交流、引导、分享和学习的过程,既需要规划师耐心倾听,又需要规划师别具巧思和具有匠心,用专业知识和青年的想象力去改变乡村、创造乡村;需要规划师建树功勋,要有雄心,要敢于弄潮、敢于奉献,敢于牺牲。同时,规划师还要有一颗“打持久战、打攻坚战、打阵地战”的决心。
来源:《规划师》2021年5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