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6月29日,毛泽东与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何叔衡,从长沙出发,奔赴上海。
这是一次改写了中国历史的出发。
他们是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底蕴深厚(底蕴深厚什么意思)
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
湖南第一师范(以下简称一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的母校,而且中共一大代表中有3人是一师的师生:毛泽东、何叔衡、李达。
一师的红色基因极其深厚。早在建党前,毛泽东主持成立的在五四时期全国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之一新民学会,首批会员主要是一师学生或毕业生;党的一大召开后,毛泽东又回湖南,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此后又成立了第一师范党小组。
一师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100多年的峥嵘岁月里,一师走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一大批革命先辈,“延安五老”中的徐特立和谢觉哉,以及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段德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独臂将军”刘畴西等,都是一师师生。
将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
“如何不负众望,把‘好学校’办得更好,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记者多次到一师采访,几乎每一次,学校历届领导和许多教师都这样表示,现在的一师是毛泽东的母校,举世瞩目;一师又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培养优秀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师范学院,“责任重大”。
“红色教育应该是最好的抓手。”在一师工作了13年的原党委书记彭小奇说,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80万人次来校接受红色教育。
一师有两个校区,老校区是毛泽东当年学习工作处,毛泽东当年就读的第八班教室、寝室,激扬文字的君子亭,“野蛮其体魄”的凉水井,任教时的大礼堂、附小主事室兼卧室等革命活动纪念地,都在校内。2004年建新校区,校内所有道路、楼馆、园林、湖泊等,也全部采用杰出校友和革命家的名字命名。“底蕴深厚,得天独厚。”一师毕业生、党的十八大代表兰朝红,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学校的红色文化资源。
“进校第一天就参观纪念馆,很为自己的母校自豪,种下了一颗爱校的种子。”六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贺争鸣说,之前她从来没想过要当老师,只是想着能为家里省点钱,才迷迷糊糊作了这个选择,但是进校后,学校深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红色育人活动,特别是加入“守望支教社”以及暑期在双峰县的“三下乡”经历,让贺争鸣感到,“内心得到了升华”。
事实上,一师学生所说的这些细节,正是一师“红色文化育人”的一部分。彭小奇介绍,这些年来,学校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编写了《立志要立天下志——青年毛泽东立真志求真理的故事》等十几种红色励志书,组织师生开展“重走主席游学路”“我当纪念馆讲解员”等活动。
红心似火献身乡村教育
“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纪念馆、校史馆,观看《恰同学少年》电视剧。”今年1月,湖南省教育厅专题召开一师优秀毕业生座谈会,到会12人,几乎每个人都谈到了这个开学第一课。“这是必修课。”校党委副书记刘志敏说,之后还得写观后感,学校为此专设征文比赛。
“从青年毛泽东身上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喻文龙,2013届毕业生,短短几年就成长为湖南桃源县最大的公办学校漳江小学校长。“红色教育让我树立起坚定的乡村教育情怀。”2016年毕业的向立华补充说,他初中毕业就被录取到一师,是首届六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怀化溆浦,主动选择到最偏远的学校工作,如今已成长为副校长。
一师是一所以培养优秀小学教师为主的学校,1903年举办师范教育以来,就一直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形成了“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造就民族英才”的办学特色,已累计培养超过10万名小学教师。2006年,在全国率先恢复公办师范教育,并且在2010年,在全国首创并实施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据统计,一师目前在校生19556人,其中80%以上是师范生,2011—2019年毕业11598名公费师范生,平均从教率94.33%,乡镇以下从教率90.40%。
作者:本报记者李伦娥
责任编辑:曹金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