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五岁,在位4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宋英宗赵曙的精彩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宋英宗赵曙的生平简介
寿康公主(寿康公主嫁给耶律王子后过得好吗)
早年经历
赵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真宗赵恒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宋仁宗赵祯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母亲为仙游县君任氏。最初,江宁节度使赵允让(“濮安懿王”的称号是仁宗后来加封的)梦见两条龙与太阳一起坠落,就用衣服接着。到明道元年(1032年)正月三日,赵曙在宣平坊宅第出生的时候,红光照遍居室,有人看见黄龙在红光中游动。
幼年过继
因宋仁宗赵祯早年无子,于是在景祐二年(1035年),幼年的赵曙被宋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
赵宗实(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常穿着朝服见他的老师,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当时吴王宫教授吴充进呈《宗室六箴》,仁宗把它交给宗正,赵宗实把内容写在屏风上来约束自己。
景祐三年(1036年),赵宗实被封为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宝元二年(1039年),宋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
位居储位
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豫王赵昕早夭。皇祐二年(1050年),赵宗实(即后来的赵曙)的官职升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嘉祐三年(1058年),濮安懿王逝世后,把所佩带过的玩物分给各位儿子,赵宗实所得到的,全部分给了那些等安葬父亲后就要离开这里的王府旧人。
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主管的人把这事告诉他,赵宗实说:“这真是我的带啊!”便接受下来。曾让殿前侍者给他卖掉犀带,那犀带值钱三十万,被弄丢了,赵宗实也不追问。
嘉祐三年(1058年)6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立皇太子的事情,仁宗说后宫又有怀孕的,此事等等再说。结果没多久,后宫确实生产,但是个女孩。当时赵宗实刚好因生父赵允让逝世服丧。
嘉祐六年(1061年)十月十二日,朝廷打算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赵宗实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赵宗实四次上奏推辞,朝廷才允许他继续守丧。守丧完毕之后,赵宗实又被授给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他再次推辞。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朝廷允许赵宗实罢去宗正一职,又担任岳州团练使。同年八月初四,赵宗实被立为皇子;初九,改名赵曙。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推辞当皇子,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周孟阳做了些劝诫,赵曙连忙拜谢。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没有同意,下诏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往劝告服从命令,于是众臣到赵曙卧室扶起他送入皇宫。赵曙才答应做皇子,并告诫舍人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八月三十日,赵曙出现在清居殿。从此以后,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有时还到皇宫内服侍仁宗。九月,赵曙被封为齐州防御史、巨鹿郡公。
登基为帝
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四月初四,赵曙生病。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
两宫失和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
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做得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做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步缓和。
亲政时期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父、母丧后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再议。
治平元年(1064年),京畿、宋、亳、陈、许、汝、蔡、唐、颍、曹、濮、济、单、濠、泗、庐、寿、楚、杭、宣、洪、鄂、施、渝等州,光化军、高邮军发生大水灾,赵曙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免除灾民赋税。同年,西蕃瞎毡的儿子瞎欺米征归附宋朝。宋英宗
治平二年(1065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于是,赵曙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
治平三年(1066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赵曙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赵曙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多了太后的签押。赵曙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相与执政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赵曙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初八,赵曙再次生病,同年十二月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立长子赵顼为太子。
英年早逝
有一天,赵曙对赵顼说:“按照国家的旧制度,士大夫的儿子有娶皇帝女儿的,公主们都因身份高贵而避开公婆的尊长地位,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我总是在想这件事,醒时睡时都为此感到不安,怎么能因为富贵的缘故,而违背一般的人伦长幼之序呢?可以下诏有关部门改掉这个规矩。”但最终赵曙因患病而未能如愿。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葬赵曙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北宋英宗赵曙的轶闻故事
1.裁决医官
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赵曙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便在赵曙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赵曙正色道:“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赵曙便道:“如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
2.仰慕苏轼
赵曙在未即位前便听说过苏轼,十分仰慕。继位后,赵曙本想按照唐朝的惯例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职务。但宰相韩琦却说:“苏轼是能成大器的,今后必然会被皇上所重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么全国的文人学士都会为皇上效劳。那时,人心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对此有异议了。倘若现在突然重用苏轼,天下士大夫恐怕会怀疑他的能力,这对苏轼是极为不利的。”
赵曙又问韩琦:“让苏轼修起居注怎么样?”韩琦说:“修起居注与知制诰官职性质相同,官品接近,恐怕也不太合适。”赵曙只好命苏轼在史馆试用。
3.北宋英宗赵曙临死前硬撑一口气补全遗诏
宋英宗赵曙在登基以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早年留下的心疾让他时而清醒,时而疯癫。他其实也想有所作为,但是孱弱的身体条件并不允许。
赵曙大部分时间都是由于不佳的身体状况,在龙榻上捱日子,连奏章都是在龙榻上批阅完毕。
眼看赵曙的身体每况愈下,朝堂上以韩琦为首的大臣们见此情景,可是着急了,他们怕赵曙突然驾崩,却后继无人。于是众大臣便请求宋英宗赵曙先立下遗诏。
此时卧在病榻上的赵曙已经疲弱之极,心中也是悲愤万分,觉得自己还没有驾崩,这帮大臣就来让自己写遗诏了。他艰难地挺起身子,用颤颤巍巍的手写下了七个字:“立大王为皇太子”。
写完便松了一口气,安安稳稳地躺下了。可是,身边的一帮大臣又着急了。宰相韩琦认为这遗诏写得有失详细,没有明确告示谁才是继承人。
他们又请求赵曙再次提笔补全遗诏,于是乎,已是疲弱至极的赵曙再次提起一口气补了几笔,在那七个字后边又加了“颍王顼”三字,终于安详地又闭上了眼睛。
皇位后继有人了,大臣们也终于放下心事,心满意足。仅仅过了一年,宋英宗赵曙就驾崩了。
如何评价宋英宗赵曙?
宋英宗赵曙是一个自谦,自爱而且有自知之明的人,同时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皇帝。
在历史的记载中,很多的评价都是非常正面的,例如宋英宗本人极为孝顺,而且在喜好读书的同时也不会做一些嬉游玩乐的事情。而且穿着也非常的朴素,就像是一个儒者一样,这样的一个评价放在古代里,毋庸置疑的就是一个好皇帝的存在。
那么宋英宗赵曙有哪些优点?
1.淡泊:宋英宗赵曙在做皇子的时候,很多做法就非常的让人称赞。例如当仁宗皇帝要立他当皇子的时候告诉辞谢的奏书上了将近有10多遍,最后在答应做皇子的过程中,还告诫舍人,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屋舍。因为等皇帝有了后嗣之后,自己还会回来,所以也可以看到他对于皇权以及皇子之位并不是多么的在乎。
2.政治才能:北宋英宗赵曙他做皇帝的时候,他还继续的任用仁宗时候的重臣。在改革仁宗以来所带来的弊政,也缓解了财政上面的压力。同时也可以看到英宗在政治上面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后来英年早逝也仅仅只活了39岁。因此他即使空有一身抱负,但是最后也无处施展,并且他对于北宋的中兴还抱着非常大的期望。
3.英明果断:北宋英宗赵曙在刚即位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有为之君这种风范,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优秀的表现。而且宋英宗的形式非常的果决,在雷厉风行的同时和人中有着很多的不同,因此这样一个勤勉的皇帝在史诗上面还是有很多建树的。每一次在大臣做事的时候,他都会问的非常的详细,再将事情始末问清楚的同时才会进行裁决。所以在处理政务如此认真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对于政务的英明果断。
宋英宗赵曙的皇后是谁?
高滔滔,亳州蒙城(今属安徽)人。其曾祖父是宋太宗赵光义时,以武功起家而官封忠武军节度使的高琼;其祖父高继勋也有功于王室而官至节度使;其父高遵甫任北作坊使;其母是北宋开国元勋大将曹彬的孙女;其姨妈则是宋仁宗的慈圣光献曹皇后。
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1032年),高滔滔出生在这个家世显赫的家庭里。曹皇后因疼爱这个小外甥女,于是将年仅三岁的高滔滔接到宫中,由自己亲自抚养。
当时,宋仁宗因没有子嗣,也将自己三岁的堂侄赵宗实接到宫中抚养,并为其改名为赵曙。高滔滔与赵曙同岁,两小无猜的他俩总是形影不离,嬉闹玩耍。宫中上下也都习惯将赵曙称为官家儿,而把滔滔称为皇后女。仁宗与曹皇后也非常喜欢这两个孩子,于是时常逗赵曙说:“娶皇后之女当媳妇如何?”就这样,赵曙和高滔滔在宫中生活了五、六年,才各自回到父母身边。
北宋仁宗庆历七年(丁亥,1047年)初,宋仁宗与曹皇后作主将高滔滔嫁赵曙为妻,并封她为京光郡君。宫中称此事为‘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一时传为佳话。婚后,小两口倒也情投意合、相敬如宾,感情比孩童时更加亲密。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戊子,1048年)四月,高滔滔为赵曙生下长子赵顼。北宋仁宗皇佑二年(庚寅,1050年),她又为赵曙生下次子赵颢,此子后被封为吴荣王。此后,高氏陆续为仁宗生下:第三子润王赵颜、第四子益端献王赵頵、第二女宝安公主、第三女寿康公主。
北宋仁宗嘉佑八年(癸卯,1063年)四月初一,宋仁宗驾崩,因其没有子嗣,后在曹皇后的帮助下,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当月二十五日,高滔滔被册封为皇后。因她从小便生活在宫中,各方面深受曹皇后影响,事事效仿曹后,所以生活俭朴,约束本家,严守封建礼教的妇德,从不干预朝政。
北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1067年),宋英宗驾崩,高皇后所生的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高氏则被尊为了皇太后。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甲子,1084年)冬,在位七年的神宗生病。第二年正月,其病情越发严重,后来竟然连话都说不清楚了。高太后见此,于是准备将神宗的长子赵佣立为太子,以防不测。这一年的三月初一,左相王圭等人到内东门问疾,高太后重帘坐在一边,赵佣则站在帘外。高太后对他们说:“相公们立的这个孩儿很好,清俊好学,己能背诵七卷《论语》了,平时也不贪玩,只是学书,还非常孝顺,自官家服药,从未离开左右,还吃素、写经为官家祈福。”说罢,从帘内递出《延寿经》、《消灾经》,大臣们见此,遂叩头称贺。
接着到前廷宣读起草好的制词。就这样,赵佣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赵煦,令有司备礼册命。同时公布诏命,其间,所有军国政事,由皇太后权同处理,直到皇帝康复为止。于是,细心的高太后命宦官梁惟简去赶制一件十岁小儿可穿戴的黄袍,暗中准备着,以防神宗死后,便可派用上。初五,宋神宗驾崩,时年十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时年五十四岁的高太后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其奉神宗遗诏,辅佐年幼的皇上,垂帘听政。
高太后一执政,便开始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她虽然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派,但她本人却有着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在她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因此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十分繁荣。所以,宋哲宗时期可说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这一阶段则与高太后的贤德分不开,而高太后也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
北宋哲宗元祐八年(癸酉,1093年)八月,高太后病重,她把宰相范纯仁召到榻前,无限凄怆的交代道:“我觉着病更重了,只怕快要与你们长辞了,你们要好好辅佐官家。老身受神宗顾托,同官家御殿听断国政,这九年以来,我未曾做过一件施恩高家的事。我怀着一颗赤诚至公之心,为国操劳,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病得快要死了,我都顾不上看一看啊!”说到这时,她己泣不成声,众人陪着一同抹了一会儿眼泪,她又接着说:“先帝去世前追悔往事,甚至泣下,官家应该深知先帝之意,老身死后,肯定有很多人挑拨官家,千万不要去听。你们也要早早退避,让官家另外用一番人。”同年九月,高太后病卒,享年六十二岁,为其上谥号为‘宣仁圣烈皇太后’。第二年的二月,与北宋神宗同葬于永厚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