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阅读材料:
发展的两种前途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在教育改革方面,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制,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面对48.9%的公民看不起病,29.6%的人住不起医院、7000万农民失去土地、5500万工人下岗等改革中的问题,我们深感改革如果没有科学的设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将对于和谐社会构成严重的威胁;更重要的是这种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的状况,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公平理念,必需正视和改变。经济改革方面,是否体现了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政府是否高效廉洁,人民是否民主自由;在司法改革方面,是否实现了公正与效率,都是我们应当反思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学术界的观点
“关键阶段论”: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问题依据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事的。
“内外依据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阶段性特征论”:认为要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一定要从我国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入手。只有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等阶段性特征出发,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分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依据
1、西方
毕达哥拉斯:和谐(Harmony)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双方的“协和”或“和解”;“美德乃是一种和谐”(补充)
柏拉图:“公正即和谐”、《理想国》(Republic)。
傅立叶:《全世界和谐》“和谐制度”。
巴斯夏:“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
2、中国
吹奏乐器:代表“和谐”之意,衍生出:和平、和同、和合、和顺、和睦、和气、和洽、和好、和恒、和柔、和泰、和解、和爱、和畅、和宁、和蔼、和缓等。
商铺:永和号、泰和号、义和号、天和号。
医院:协和、广和。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表达阴阳和谐统一、“中和殿”表达平衡和稳定、“保和殿”就是当它不和谐的时候,进行一种管理调节使它和谐。
2008北京奥运:中国印代表和合、相合,如心心相印,京——人——舞——和谐美;“福娃”设计中体现出和谐思想。
老子:“合异以为同”。
孔子:2500年前,对古代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和则一,一则多力”。
陶渊明:1584年前,文学家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阅读材料:
解决后现代问题必须回到孔子
1988年1月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75位与会者在巴黎讨论4天提出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很重要一条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人类对生存的忧患,只能从中华文化教育的精髓——和谐中寻找答案。(1月24日《堪培拉时报》)
温家宝和季羡林论“和谐社会”
“季老,我看您来了。”2006年8月6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病房,就紧紧握住季羡林先生的手说:“今天是您95岁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贺。”
季羡林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温家宝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1、“自由人联合体”理论
创建高度和谐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提出和谐社会,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活,是新时期的重大创新。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2、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执政思维的转变,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备广泛的包容性。
3、全面小康社会
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值
指标2002年2010年2020年02-20年平均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万亿)10.2418.3836.167.3%人口(亿)12.8513.8014.800.7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962161029506.4%城市人口比例39.1%48%60%2.4%第三产业就业比例27.7%38%51%3.2%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3%4.0%4.5%3.4%高等学历人口比例7.8%20%5.1%人均预期寿命71.873740.15%每千人中医生比例1.62.02.52.5%城市家庭人均770312300220006.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476383068605.8%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43%33%30%2.0%贫富差距(基尼系数)0.4580.4500.400-0.7%(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调查显示,2004年,全国受理群众信访1373.6万件次,而各地赴京上访量平均增加了58.4%,其中赴京集体上访增加了73.6%。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涉及司法和诉讼的问题、城市拆迁安置的问题、农村土地问题以及企业改制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目前的三大民生难集中表现为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连续8年来,我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不仅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和物价上涨指数。三成婴儿在家出生,七成农民在家死亡。权威研究机构最近对100多个村庄的典型调查表明,有32%的婴儿是在家出生的,有78.6%的农村人口是在家死亡的。长期以来,我国各级财政实行“分灶吃饭”,卫生资源投放主要集中在城市。1998年至2002年,政府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总量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02%,下降为0.69%。占全国近70%的农村人口,花费的卫生费用只占卫生总费用的33%。我国在世卫组织191个成员国的医疗卫生公平性评价中排在倒数第4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渐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从近两年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增加100万左右就业岗位。中国的就业起码要20年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一年新增就业900万,20年就是1.8亿人。目前,有1100万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复员转业军人、高校毕业生等,1300万失业和下岗人员。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靠新增就业900万人显然是不够的。
全国集体劳动争议事件的增多
项目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件数148231506767824798471102411000人数5263792203251268259445287000374956515000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第一种观点: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社会排斥是说在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难贯彻下去,越到下面越难,甚至会在贯彻的过程中走样。
第二种观点:当前社会最不和谐的还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还有垄断性行业,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本应该是国家的,但是现在绝大部分却留在了断行业内部,或到个人腰包里了。
第三种观点: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解决我们党的一些主要依靠力量为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得到的补偿不对等的问题。农民、产业工人曾经为改革发展承担了相当大份额的成本或代价,应当想方设法予以适当的补偿。
还有学者撰文分析了新形势下社会不和谐因素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一是社会不和谐因素中的利益性突出;二是社会不和谐因素触及的矛盾涉及面宽,层次加深;三是社会不和谐因素复杂性加大;四是社会不和谐因素中的矛盾对抗性增强;五是社会不和谐因素开始动摇人们对“社会公平”核心价值理念的信心。
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我国目前的整体小康社会还存在着低水平、不全面,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中国的城乡、地区和和行业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2004年上半年收入最高五省市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和福建,人均收入为74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区、市)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上半年人均收入为36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2000年为2.62倍,2003年3.98倍,2004年则达到4.25倍。
中国省(市、区)GDP、小康实现程度和人均寿命比较
项目1、省(市、区)人均GDP排序(2003年数据)前10名1.上海(46718)2.北京(31613)3.天津(25874)4.浙江(19730)5.广东(16990)6.江苏(16990)、7.福建(15006)8.辽宁(14258)9.山东 10.黑龙江(11623)中10名11.河北(10508)12.新疆(9686)13. 吉林(9334)14.湖北(9001)15. 内蒙(8734)16.海南(8655)17.重庆(8075)18.湖南(7554)19.河南(7530)20.山西(7402)后11名21.青海(7276)22.安徽(6889)23.西藏(6874)24.宁夏(6685)25.江西(6677)26.陕西(6480)27.四川(6418)28.广西(5964)29.云南(5647)30.甘肃(4984)31.贵州(3601)2、省(市、区)小康水平实现程度排序(2000年数据)前10名1)北京、2)上海、3)天津、4)广东、5)浙江、6)江苏、7)辽宁、8)福建、9)黑龙江、10)山东;中10名11)吉林、12)湖北、13)陕西、14)重庆、15)山西、16)河北、17)新疆、18)海南、19)内蒙古、20)湖南;后11名21)青海、22)宁夏、23)四川、24)甘肃、25)江西、26)广西、27)安徽、28)云南、29)河南、30)贵州、31)西藏。
3、省(市、区)人均预期寿命比较(全国平均:71.40)前10名1.上海(78.14)2.北京(76.10)3.天津(74.91)4.浙江(74.70)5.江苏(73.91)6.山东(73.92)7.辽宁(73.34)8.广东(73.27)9.吉林(73.10)10.海南(72.92)中10名11.河北(72.54)12.福建(72.55)13.黑龙江(72.37)14.安徽(71.85)15.重庆(71.73)16.湖南(70.66)17.山西(71.65)18.河南(71.54)19.广西(71.29)20.四川(71.20)21湖北(71.08)后11名22.宁夏(70.17)23.陕西(70.07)24.内蒙(69.87)25.江西(68.95)26.甘肃(67.47)27.新疆(67.41)28.青海(66.03)29.贵州(65.96)30.云南(65.49)31.西藏(64.34)阅读材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