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文化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科研基金支持
长期以来,经费问题是困扰茶文化研究工作开展的一大难题。然而,随着人文社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立足于各自学科基础开展茶文化研究,使得茶文化相关课题项目获得各级科研基金的资助成为了可能,从而也使得茶文化研究所面临的经费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笔者查阅相关立项与成果资料发现,近年来,有关茶文化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如《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如《从边茶边政到边茶文化研究》)等国家级科研基金的资助。其中,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的项目相对较多,仅2020年就有3项入选,分别是《明代画作中的茶空间设计模型研究》、《明清以来武陵山区茶叶贸易与多民族交融互动研究》和《茶叶之路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另外,还有《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华茶外销与茶文化传播研究》等项目。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茶文化相关课题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得极大的突破。笔者依据国家社科基金官网统计,自2005年以来,共计有25项与茶文化有关的课题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且入选项目数量呈现出阶段性递增的趋势,涉及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民族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这表明随着茶文化与相关学科、领域跨界交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茶文化研究水平和层次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研究视角和深度也在不断拓展。在2020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研究方向中,也可以看到有关茶文化的课题——《“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项目中,尚未出现从茶文化学科视角立论的项目,这与当前“茶文化学”的学科地位尚未正式确立不无关系。同时,这些项目的主持人中也未出现相关茶学高校或专门从事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目前有关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茶文化课题入选各类省级、院校级基金项目已然成为常态,受资助项目不胜枚举。大型企业资助高校开展茶文化学术研究及相关活动的开展,或与高校合作建设茶文化学术机构,联合开展茶文化研究,也成为解决茶文化研究经费不足问题的一种路径选择。这方面大益茶业集团的做法具有示范性,该集团出资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建设了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取得了可喜成果。
(四)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园地不断丰富
专业性茶文化杂志和茶叶类期刊历来就是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的主流阵地。例如,《茶博览》、《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河北茶文化》、《民族茶文化》、《陆羽茶文化研究》、《贵州茶叶》、《中国茶叶》、《茶叶》、《茶叶通讯》、《茶业通报》、《贵州茶叶》等都是刊登茶文化论文成果的重要园地。
茶文化学与社会学、民俗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边缘性学科,其本身的学科基础还尚显薄弱,学科归属问题尚无定论。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切入茶文化研究,均可取得相应的成果,这也使得茶文化自身的研究范畴和边界得以拓展延伸。故一些饮食文化、社会科学、文学、文化遗产、民族学、哲学、图书馆学、社会学、史学、哲学、农业类刊物如《文史哲》、《图书与情报》、《中国农史》、《江西社会科学》、《安徽史学》等,以及地方学刊、高校学报等也刊发了相当数量的茶文化论文,成为茶文化学术成果发表的重要园地。
此外,部分国家级、地方重点、著名高校出版社,如中国农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茶文化论著。
(五)茶文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开展
举办大型(国际)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对某一热点话题、历史遗留或存疑论题、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等进行集中探讨、辩论,形成学术争鸣,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学术进步与茶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自1991年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举办以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早已成为茶文化界的一种传统学术活动,而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风向标,至今已举办了15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茶文化会议。本世纪以来,分别于2004、2012、2017年举办了三届,形成了一批专题性研讨成果。
茶文化学术繁荣对于促进茶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佛教文化的兴盛,禅宗茶文化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10月,首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河北柏林禅寺举办,其后该活动逐渐成为“禅茶文化”交流的国际性盛会,至2018年已成功在国内外举办12届。近年来,各地寺院也纷纷发起举办了主题不一、形式各异的以“禅茶文化”或“茶禅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形成了良好的寺院茶文化氛围,推动着“禅茶文化”这一茶文化或禅文化分支课题的建设。
以哲学视角审视茶文化研究,探索以应用哲学分支学科建设为目标的茶道哲学,成为近几年来哲学研究的一大焦点,也正在成为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以茶道哲学、茶文化等为主题的“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也正在成为哲学界和茶文化界的一个特色品牌文化论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茶文化学术论坛也成为常态。而以茶博会、茶文化节、茶叶赛事为契机举办的各种茶文化高峰或国际论坛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规格不等的茶文化会议、论坛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茶文化“百家争鸣”格局的形成和茶文化学术繁荣的实现,为茶文化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实践应用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
近20年来,随着中国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与转型升级,随着中国茶文化事业的不断开拓,随着中国茶文化资源的不断转化与创新,中国茶文化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跟进,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组织机构不断增多、研究方法和视角不断扩展创新、研究项目获得多方科研基金支持,茶文化研究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在茶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范畴、茶文化文献史料、茶文化学科理论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随着茶文化研究跨学科交叉趋势的演进,茶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也由此延伸出了一些新的交叉边缘学科或领域。例如茶文学、茶艺术学、茶俗学、茶美学、茶哲学、茶社会学等等,均是近年来新兴的茶文化学科分支领域。
参考文献:
[1] 陶德臣.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01(04):245-258+298.
[2] 丁以寿.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J].农业考古,2006(05):1-14.
[3] 彭勃.中国茶文化学论纲[A].《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编.茶文化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1~16. 298-300.
[4] 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 [A].《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编.茶文化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5] 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7-18.
[6]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处.全国茶文化工作交流座谈会总结[J].农业考古,2000(02):117-118.
[7] 程启坤.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J].中国茶叶,2020,42(02):1-10.
注:本文刊登于《中国茶叶》杂志2021年第2期
★本期作者: 蒋敏,茶学硕士,茶科普作者,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茶文化与茶企经营管理。
★ 本文合作: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研究生舒琴、王亚钦。
•排版编辑✎浅语陌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