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3-4岁儿童家庭教养策略:社会能力(第二讲:人际交往)

3-4岁儿童家庭教养策略:社会能力(第二讲:人际交往)

3-4岁儿童家庭教养策略:社会能力(第二讲:人际交往)这是人小事大的第 17篇复习资料推送我知道你会看,所以我等本期分享嘉宾:姚欣兰 高级教师,资深幼儿教育专家人际交往能力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幼儿社会交往_幼儿社会交往方面怎么写_幼儿园社会交往

这是人小事大的第 17篇复习资料推送

我知道你会看,所以我等

本期分享嘉宾:姚欣兰 高级教师,资深幼儿教育专家

人际交往能力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上次微课我们专门讲解了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很多家长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太关注,其实社会适应能力会直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人际交往能力也就越强。因为孩子越适应周围环境,才能越自信地与人交往;反之,孩子不适应环境就会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突出表现就是胆小,不敢说话,不愿跟小朋友玩耍等。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3-4岁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比较突出的表现。

幼儿社会交往_幼儿社会交往方面怎么写_幼儿园社会交往

1、愿意与人交往,探究如何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交往是正常的社会需要)

孩子的社交意愿在3岁以后萌生,但尚处在与人交往的探索阶段,想和别人互动,却不知道怎么去做才是正确的方式。又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就是行动快过语言,所以他们在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可能出现打人、推人等行为,严重的还会咬人、揪头发。实际上他们在通过这样的行为探索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

之前有个家长反应,孩子喜欢扇别人巴掌。经过了解发现,在孩子快3岁的时候,有一天爷爷抱着孩子玩的时候,脸上的胡子扎到孩子了,孩子就打了爷爷一巴掌。爷爷不仅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很高兴地说:“哟,我孙子会打人了!”因此孩子以为打爷爷是正常的,还能让爷爷开心,在他心里就会觉得打别人一巴掌是对别人好的表现。结果他在跟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经常抬手就是一巴掌。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阅历和经验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绝大多数探究行为都是从家长那里习得的,也就是说,家长平时是怎么跟孩子相处的,怎么跟身边朋友相处的,孩子都会记在心里,在自己与人交往时体现出来。

孩子在3岁之后,基本上已经知道自己的亲密伙伴在不同情绪下的一些典型行为表现了。比如家长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得很乖,很听话,这就是孩子对应同伴的不同情绪在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基本应该具备这种能力了。

另外,孩子已经知道权威的影响力。家里的养育者中谁做得比较好,那个人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威严的形象,孩子也会表现得更愿意听最有权威者的话。

同时,3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喜欢挑人玩。对于孩子来说,在哪玩、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玩。比如有些家长会发现儿子突然不愿意跟妈妈玩,显得更喜欢爸爸。实际上孩子已经形成自己初步的评价,他觉得和爸爸玩更开心,更愿意和爸爸玩。

在了解了3-4岁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突出的表现之后,家长们应该已经意识到,孩子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其都不是问题,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去应对了。建议家长不要急于参与,最好是先观察。观察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孩子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因为他现在正在探究如何跟他人交往,特别是和同龄的玩伴,如果家长过早介入,实际等于扼杀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跟我们认为的并不一样,当我们让孩子去道歉的时候,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当我们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忘了。希望家长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但是孩子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出现任何危险举动,比如拿石头砸别人等行为,家长要第一时间制止。如果两个孩子打架,建议家长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问问打架的原因,让两个孩子自己去解决。家长可以在旁边观察,介入要适可而止。

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词叫“攻击性行为”,我个人一直不愿意用这个词来形容孩子,其实现在孩子之间的矛盾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伤害,只是孩子在探索怎么在群体生活,怎么适应群体生活。幼儿园里有个别孩子特别爱打人、咬人,往往被定义为有攻击性行为,其实孩子只是在探索,如果我们过早给孩子贴上这种负面标签,只会强化他的行为。建议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应从正面引导,告诉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这样孩子才能从行为表达进化为语言表达。当孩子动手的时候,家长要先问清楚为什么要动手,可能是别的孩子抢了他的玩具,家长也要告诉孩子怎样用语言跟对方交涉。当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需要时间,家长如果发现要立刻制止,告诉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并且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一遍。不建议说教,道理讲多了孩子其实听不明白,反而学会了顶嘴。

有的男孩平时主要由妈妈照顾,如果妈妈对孩子比较娇惯,他上幼儿园以后就会更喜欢和小女孩一起玩。因为妈妈和孩子之间会有比较多亲昵的肢体接触,如拥抱、亲吻、抚摸等,孩子自然会用平时跟妈妈交流表达的行为跟小女孩交流,但是又掌握不好力度,捏脸、用力拥抱、拽头发,等等,可能就会引起小女孩的反感,觉得这个小男孩不友好。也建议家长在于孩子互相交流情感的时候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亲密。

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还是我们做了几十年教育的人的观察,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绝大多数,甚至可以说99%以上,都是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导致的。真正天生具有攻击性的人并不多。做家长的要特别注意自己和孩子的交往方式。孩子从出生开始,第一个交往的对象是妈妈,最开始交往的都是身边的养护者,与亲近的人的交往方式是孩子将来和他人交往的模板。我们家长要把模板做好,等到孩子要去和他人交往的时候,就有比较健康的模板去模仿发展了。

2、合作意识开始萌发,愿意用适当的方式与同伴交往

3-4岁的孩子合作意识开始萌发,同伴关系意识开始形成,由以自我为中心发展为以集体为中心,愿意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与同伴交往。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开始不想自己玩,有了想要跟别人玩的意识,喜欢扎堆,先要到集体中去。

首先,孩子要学会怎么跟别人玩。当家长教会孩子一个恰当的方式,而他发现你教给他的方法能够得到同伴认可的时候,他是愿意接受并按照你教给他的方式去做的。相信家长们都很有办法,也正在把一些健康、合适,能够被认可的交往方式教给孩子。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性,然后教孩子怎么去人交往,孩子才能很快学会。

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孩子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提要求了。比如你跟孩子说周末没有时间陪他,让他去奶奶家。孩子会说我去奶奶家可以,但是你要给我买什么什么。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觉得,孩子现在越来越难带了。其实这正是孩子的能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还有的家长会说,我没教过他这些,他怎么知道的?其实是孩子在成长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了一些场景学会的。在这个阶段,家长也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你给孩子提要求但自己没有做到,孩子也会指责你。

家长平时可以教孩子一些表达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语言,比如他想跟别人玩的时候要怎么说,或怎样遵守别人的规则,这样孩子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其实即使家长不教,孩子也能自己探索出来,但是需要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有的孩子不愿意出去玩,只愿意在家待着,每次出门没过几分钟就要回家,原因之一是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弱;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同龄玩伴。孩子只有在跟同龄人交往时才有乐趣,因为他们的交往技能是对等的,这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建议家长尽量多给孩子创造跟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环境,比如让孩子跟小区里的孩子们一起玩耍,一定要三五成群,通过这样的场景,孩子的交往能力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自然形成了。进而我们才能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能力。

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负、被排挤。实际上,被欺负、被排挤未必是一件坏事,孩子一定会想办法让这个集体接受他。而家长们要做的,是充分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自己习得的能力才会长到孩子身上。

另外,在这里要跟家长介绍一下“利他行为”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分享、助人为乐。利他行为是人类本能的一种体现。比如妈妈生病了,孩子就会表现得很难过。他会站在妈妈的角度去考虑:妈妈发烧了,妈妈心里一定很难受,妈妈身上一定很不舒服。然后他会帮妈妈倒杯水、盖上被子。如果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不去关注利他行为,那未来的社会会很可怕,犯罪行为、反社会行为会越来越多。相信家长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人,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中。

培养利他行为不是说一定要拿什么东西让孩子送给别人、分享,我们不用刻意利他。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有三五个跟他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集体环境,你会发现在这个小团体中的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利他行为。因为孩子要在集体中生活,得到集体的认可,就必须站在集体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别人的感受。如果他了解到这个集体对他有利,他会更愿意做一些利他行为来融入进去。家长们不要老把孩子关在家里,就算孩子已经上幼儿园,放学后或周末的时候,也一定要让孩子和小区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3、 自尊、自信、自主

在社会性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自尊、自信、自主”是表现最突出的,也是制约社会性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成年人提到“自尊”,第一反应就是自尊心。实际上自尊心和自尊是不同的概念,自尊指的是个体对于构成自我概念的特征进行评价而做出的,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认定。

在一个人没有跟别人交往,没有进入社会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对于社会有什么价值,不知道社会是不是认可自己;只有当他融入到社会中发现,原来我对社会是有价值的,这个社会还是认可我的——这时他的表现才是自尊。自尊是需要社会化来形成的。首先是对自己的认可,对自己做出一个正向的评价或认定。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会根据周边小朋友及成人对自己的反应来进行自我评价,判定自己在集体里是什么样的人,进而发现自己的特质。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就想做领导者,有的就愿意做一个兵,但是他们都有自尊,愿意做好自己的角色。

要注意的是,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有一个客观评价,才能保证孩子的自尊不膨胀,体现得恰到好处,孩子才能在集体里 被接纳,被尊重。家长也不要用好、坏来评价孩子,先听孩子说一说对自己的评价,引导他去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说到“自信”,家长们是非常关注的。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评估。说得简单一点,把事情做成了就会增强自信心,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事情,样样都做不成,对自信心的打击肯定是很大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对一个人自信心的形成很重要,因为被集体认可、被同伴接纳就是自信的基石。经常有家长问我怎样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我要说的是,如果家长不自信,孩子从家长那里传承不到力量,孩子也会不自信。所以首先,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你的自信,在孩子社会性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他的坚强后盾。

我们之前说过自我保护的问题,自我保护的前提就是自尊和自信。试想一下,一个没有自尊,没有自信的人,怎么可能保护好自己?

最后一个关键词就是“自主”。当一个人能够自尊、自信的时候,就可以实现自主。自主,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试问我们现在的家长,有多少可以做到让孩子自己做主去做一件事情?据我了解,是很少的。因为家长们总认为孩子还小,不相信他。其实自主很简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能把一顿饭吃完,这就是他自主做了一件事。孩子能把自己的衣服穿好,这也是自主。

孩子到了3岁半、4岁的时候,是可以自我服务的。比如把自己的床铺好、把自己的衣服叠好。在孩子自主做完一件事情以后,家长给他一个正向的评价,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孩子的自尊、自信也就会建立得更坚实。这个表扬应该是具体的,让孩子知道我这样做了就会被认可,被接受,被喜欢,他以后就会往这个正向的方向去发展自己,去做让更多人认可,接受,喜欢的事情。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那孩子的个性怎么彰显?实际上,培养社会性能力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接纳、包容社会,或者反过来说,更好地的被同伴、集体接纳、包容,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是过分彰显个性,是要体现共性。

每一篇内容都凝聚了汗水,如果觉得有用

上一篇: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
下一篇: 【理响合肥】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