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宗旨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种实践方式的形成是由于在1919年苏联建立政权后不断遭受国外列强们的牵制,且一战中的教训也使苏联的各代领导人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于是斯大林就带领苏联走出了这一条“苏联特色”的道路。苏联曾因为走这条道路而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但由于长期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并未跟上步伐,使得20世纪中后期农业停滞不前(连粮食都需要进口),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内并未增长,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尖锐,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且其模式的另一特点(也是冷战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是大力推行国有化,是计划经济大行其道。这个制度笔者认为除了可以集中物力财力办大事外没其他优点,弊端很大:伤害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如果没有了生产积极性,那如何提高生产力?长期的国有制,生活水平提不高是后期苏联的缩影。
斯大林毕生都坚持工业化。他死后,继任的苏联领导人也纷纷意识到制度的隐患,纷纷进行改革,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其中,赫鲁晓夫主要推行农业改革(爱吃玉米的大叔);勃列日涅夫时期改工业,其时期军事实力曾一度超过美国,但其改革逐渐停滞;最后的戈尔巴乔夫先改经济,后改政治,更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三者的改革均在一定时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因为没有根本触及旧经济体制而失败。可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这是指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模式。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从十月革命胜利开始初创,到30年代基本建成。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政权属于体现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的城乡劳动者,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在这种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上,苏联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体制。苏联体制的基础和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它的建成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它保证了苏联在30年代重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并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的进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它保证了苏联反对希特勒德国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它还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任何一种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后期,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公有制体制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以人治代替法制;官僚主义盛行,行政机构臃肿等。在经济体制上,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公有制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否认和取消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存在;片面强调指定性计划,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扰经济生活;经济片面发展,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在思想文化体制上,对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文学及宗教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实行高度严格控制,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问题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很大。对这种模式,苏联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革。同时,苏共把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模式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照抄,结果,苏联模式的弊端从苏联一国扩散到其他社会主义各国,给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