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安徽博物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安徽博物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安徽博物院“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发挥新时代博物馆社会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和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

(2021-2025年)

为发挥新时代博物馆社会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和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根据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文件精神,特编制《安徽博物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接待观众420余万人次;举办基本陈列11个,临时展览48个,输出展览53个;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940场次,深入校园、社区、乡村、军营宣教活动139场次。原创展览“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荣获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匠心——文物背后的匠人精神”等4项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等5项展览分别荣获安徽省博物馆精品展览推介项目“精品奖”、“特别奖”。

(二)藏品管理与保护卓有成效

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核定馆藏文物313495件,荣获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参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完成全国古籍普查登记,《东西均》《云岭志》《罗颖楼初稿》等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出版《安徽博物院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古籍10849部61634册。修复文物755件(套),其中书画类文物371件(套)、金属类文物227件(套)、陶瓷类文物125件(套)、古籍32册。保护处理古钱币10000余枚、木制建筑构件150件、木制印章175枚,制作传统囊匣326套,制作印章拓片41套。编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25项。完成安徽博物院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一、二期),建成“安徽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中心”。建成“安徽省油画保护修复科研基地”。

(三)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李三孤堆楚王墓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安徽淮河流域古瓷窑址考察与研究”等12项省部级课题获准立项,自主立项课题66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安徽文博》《文物鉴定与鉴赏》等学术刊物100余期,出版《安徽明清书画三百家》等专业图书11部,出版《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等展览图录10部,影印再造《方氏墨谱》等珍贵古籍4部。1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论文《明清鱼鳞总图汇考——以徽州鱼鳞图册为中心》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国宝耀安徽•寻觅八大国宝》等6部图书获省级科普优秀读物。

(四)文创产品研发与效益双向突破

列为全国首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注册“安徽博物院”品牌商标,累计开发“镇馆之宝”“徽风皖韵”“红色记忆”“文房雅集”等10大系列300余款文创产品,开设安徽博物院天猫旗舰店。参与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大赛,获2金、1银、5铜以及9个优秀奖,获评“最佳组织奖”。参加“文博会”“博博会”等博览会20余场,荣获“最佳文创产品创意奖”“优秀文创产品传承奖”“博物馆特色文化创意奖”等13个奖项。

(五)信息化建设成绩亮点纷呈

建成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系统和馆藏文物资源数据库,建成数字资源采集平台和应用平台。改版官方网站,建成CMS管理系统、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观众服务平台,实现观众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优化官方微信微博形式与内容,增加功能集成。配置WAF、网页防篡改、防DDOS等网络安全设备,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完成信息系统二级等保测评。

“十三五”期间,安徽博物院在事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绩,主要业务发展指标全面完成,但对标国内高水平博物馆,还存在一些差距,如社教活动水平有待提升,展览策划系统性不足,代表性学术成果不多,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完善。

二、“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将博物馆事业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博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持续推进安徽博物院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文博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固树立使命担当意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工作重心,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全面深化博物馆各项工作改革,创新观念,加强制度建设、人才保障等政策协同,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活力。

——坚持全面系统思维。推动博物馆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文旅融合发展,增强对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贡献度。

(三)主要目标

以创建国家卓越博物馆为目标,到2025年,将安徽博物院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影响力凸显的高水平博物馆。

——文物管理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藏品征集与管理能力不断增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全面提升,文物藏品利用率明显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保障更加强化。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彰显。区域特色文化展示能力与社会效益更加显著,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服务内容更加多元,高品质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交流宣传更具活力。

——博物馆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合理,全方位安全运行保障更加有力,学术成果转化成效突出,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

“十四五”时期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公共服务

观众人数(万人次)

500

青少年观众人数(万人次)

150

教育课程数量(个)

50

教育活动(场)

1500

研学活动数量(场)

25

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人次)

1000

学术研究

学术文章发表数量(篇)

400

核心刊物文章发表数量(篇)

20

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数量(项)

15

出版物数量(部)

50

陈列展览

原创展览数量(个)

25

引进展览数量(个)

25

输出展览数量(个)

25

陈列展览获奖数量(个)

10

藏品管理

藏品征集数量(件/套)

800

藏品利用数量(件/套)

15000

文物保护

修复文物数量(件/套)

1000

修复革命文物数量(件/套)

200

文化创意

开发产品种类(种)

200

销售额(万元)

1000

队伍建设

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75%

引进人才数量(人)

25

专项人才培训(人次)

500

三、强化藏品管理与保护能力

构建藏品规范管理体系。改造新、老馆藏品库房基础设施,推进环境友好型藏品库房建设,进一步完善藏品管理制度,实现藏品科学妥善保管。优化藏品管理系统,健全藏品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积极推动馆藏文物资料社会化服务,提升馆藏文物利用率。以丰富馆藏和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为导向,拓展藏品征集渠道,重点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集,注重地域文化遗存、社会流散文物、现当代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征藏工作,完善藏品体系。完成馆藏陶瓷、金属、工艺类藏品整理搬迁工作,调整藏品库房设置,加快馆藏珍贵文物囊匣配置。推进藏品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完善藏品台账登记制度和藏品利用标准化流程,推广应用电子标识,实现藏品全流程管理。继续推进“国家古籍再造工程”和全国古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工作,完成馆藏古籍数据库建设,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进程。

提升文物保护修复水平。推进馆藏文物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有机结合,加强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提高文物保存环境调控水平,建设安徽省文物保存环境区域监测中心。加强“安徽省油画保护修复科研基地”建设,争创“油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编制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推动文物保护项目立项,加强金属、陶瓷、书画、古籍、木漆器、油画、革命文物等文物保护修复及传拓工作,推动“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青铜器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积极申请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加快文物保护领域科研创新。申报“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参加“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深入开展文物保护“基层服务行动”。

专栏一 藏品管理与保护项目

1.完成藏品库房综合改造。

2.建成藏品管理系统。

3.馆藏善本古籍再造及数字化50部以上,出版《安徽博物院藏新安孤本珍本医籍丛刊》。

4.征集藏品800件(套)以上,其中征集革命文物、近现代藏品等200件(套)以上。

5.完成安徽博物院考古体验区建设。

6.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立项10项以上,修复文物1000件以上。

7.申报“油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8.建设安徽省文物保存环境区域监测中心。

9.建成安徽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四、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

全面提升展陈能力,促进陈列展览系列化、特色化、精品化。充分利用安徽特色地域文化和馆藏文物资源,深挖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地域文化、馆藏精品、考古成果、美术名家、红色文化等五大展览系列,讲好“安徽故事”“中国故事”。实施展览提升工程,合理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手段,丰富展览展示形式,持续推出线上云展览、数字化展览。加强与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博物馆合作,注重与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博物馆交流。积极开展与境外文化机构交流,促进安徽文化“走出去”,世界文化“引进来”。优化展览项目储备,建立展览评审专家库。秉持“开门办展”理念,探索策展人制度,推进“1+2+N”(项目负责人+内容、形式设计+项目组成员)策展模式,整合馆际文物资源,提供“菜单式”展览服务,提升展览吸引力和传播力。

实施“文创+”发展行动。立足“IP打造、跨界融合、数字创意、营销升级”,通过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围绕馆藏文物、展览及地域特色文化,推出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创系列产品。用好文创设计大赛、非遗项目、优质企业等资源,扩大优质文创产品供给。关注数字行业发展热点,开发特色数字文创产品,实现数字文创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推动文创与展览、社教联动,创新探索博物馆“大文创”模式。加大文创营销推广力度,用好新媒体平台,拓宽线上线下文创销售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完善IP授权机制,健全文创研发机制和经营管理制度。牵头建立安徽省博物馆文创联盟,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文创联盟工作,推动全省博物馆文创水平整体提升。

专栏二 文化产品项目

1.打造五大展览系列,分别为地域文化系列、馆藏精品系列、考古成果系列、美术名家系列、红色文化系列,举办原创展览25个以上。

2.力争荣获1个“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5-10个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3-5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3.引进5个境外展览,15-20个境内高质量展览,向境内外输出15-25个优质展览。

4.制作上线三维全景展览40个以上。

5.培育“安小博”“徽博士”等IP形象。

6.知名品牌合作10家以上。

7.研发文化创意产品20个系列、200种以上。

8.成立安徽省博物馆文创联盟。

五、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博物馆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博物馆教育品牌战略,加大博物馆教育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打造精品课程,建立“代表性教育项目资源库”。落实讲解提升工程,建设全省博物馆讲解培训基地。深入夯实馆校合作机制,落实全学段教育推广计划,有序推动与学校、科研院所、社区、部队等共建“教育联合体”,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理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博物馆资源,举办“博物馆里的传统节日”“博物馆里的纪念日”等活动,立足馆藏特色文物和红色资源,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社区、企业、军营、乡村等。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阵地作用,开展“探秘考古现场”“解密文物修复”“走进革命旧址”等研学活动。

健全博物馆智慧服务体系。构建智慧博物馆服务平台,优化官方网站、支付宝端、微信端等在线服务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为观众提供多渠道参观预约、智慧导览、线上看展等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提升观众调查质量,推广分众服务,优化参观全过程体验,提高观众满意度。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打造文博智慧体验空间。

推动文物鉴定公益性咨询常态化服务。加强文物鉴定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加快科技辅助鉴定研究。推动文物鉴定服务制度和评估标准建设,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活动。强化文物鉴定评估机构职能,做好涉案文物鉴定评估、馆藏文物鉴定、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加强与海关等职能部门深化风险布控、日常监管、执法合作,优化文物进出境管理。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公共服务。强化志愿者“服务基层行”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志愿者服务品牌。丰富志愿者公众服务内容,扩大志愿服务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优化“安博之友”队伍,推出系列文化活动。

专栏三 公共服务项目

1.建立“安徽博物院代表性教育项目资源库”。

2.建设全省博物馆讲解培训基地。

3.开展志愿者“服务基层行”活动75场。

4.举办全省博物馆志愿者培训班。

5.打造“安博会客厅”,开展“安博之友”文化活动50场次以上,开展“荣誉会员”评选活动。

6.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

7.开展“鉴宝江淮行”活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社会藏品鉴定活动。

8.完成公共服务空间改造提升工程。

六、推进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

促进科研为文化展示和传承服务。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优化院级课题管理,提高课题学术质量。深入开展藏品基础研究,围绕馆藏特色文物,成立“潘玉良油画研究和保护中心”。建立学术成果备案制度和评价体系,强化学术成果在展览策划、教育活动、文化创意、宣传推广等领域转化利用。出台优秀学术成果奖励办法,加强优秀学术成果宣传交流。完善学术委员会职能,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服务和结果评价。联合长三角地区博物馆开展学术沙龙、专题研讨等活动。制定图书出版审核制度,编辑出版馆藏文物专题系列、展览图录系列、科普读本系列、教育课程系列等精品图书。

专栏四 学术研究项目

1.完成徽州织绣工艺、许承尧旧藏书画文物、漆木器保护、敦煌遗书及藏家、革命文物等省部级专项课题研究。

2.完成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标准项目《文物出境审核规范 中国画及书法、油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完成国家文物局文物行业标准项目《馆藏文物保存设施 文物储存囊匣》。

3.编辑出版《安徽文明史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初心映江淮》《皖乐徽声》等展览图录35部;出版《明清时期徽州女性的生活与文化》等读本5部;出版《安徽古窑址与瓷器》《馆藏书画文物的保护修复》等学术专著10部。

4.完成院级课题40项。

5.成立“潘玉良油画研究和保护中心”。

七、加强宣传交流与推广成效

优化内容制作。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广泛传播展览、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讲述好、展现好、传播好安徽文物故事,不断提升安徽博物院形象和影响力。

丰富宣传类型。加快馆藏资源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运用各类媒介手段和宣传方式,开展云直播、云展映、云讲座,采用音视频、专题宣传片、条漫等多种媒介手段和宣传方式,不断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做活IP运营推广,针对“表情设计”“游戏创意”等方面展开跨界合作。发展“互联网+博物馆”新模式,打造一批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示范项目。

拓宽传播平台。探索多样态、多层次、全媒体的传播模式,与主流媒体合作,联合推出“节目+博物馆旅游”、“节目+文博服务”等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示范节目,与社区、公共交通、商圈等合作推出“博物馆在身边”等传播活动。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博物馆传播矩阵,将全省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推广,形成更广范围的联动传播格局。

专栏五 宣传推广项目

1.力争1-2个项目入选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推出3-5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宣传作品。

2.开展云直播、云展映、云讲座100次,制作音视频、专题宣传片、条漫作品200部。

3.宣传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安徽文化云”150部。

4.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宣传创新示范项目5个,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传播活动20次。

八、完善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深化宣传阵地管理,加强官网、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管控,以及讲解词、出版物、陈列展览、文博讲堂、学术交流等内容审核报备。

保障设施设备安全。落实“文物平安工程”,不断优化提升文物、安防、消防和场馆运行设施设备,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停车场、电梯、燃气、电气、防雷等安全监管,严格落实日常维保和定期检测制度,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安全处置行为,强化应急能力建设。修订完善应急处理预案,做好防暴恐演练、消防演练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重点开展工作人员和观众全员参与的应急演练,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定期排查登记风险点、危险源,评估风险等级,科学制定实施排除风险举措,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院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具体管理人员四级安全责任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将安全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做好重大接待、重要活动及节假日期间的安全检查,加强开放区域、公共空间、施工场地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举措。

专栏六 安全保障项目

1.完成安防和消防系统升级改造。

2.实施安全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安全专干备考中、高级消防设施操作员,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和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参加全省文物建筑博物馆单位消防队伍大比武竞赛,举办中国博协安全专业委员会年会和技术培训班。

3.开展安全排查整治行动40次,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00次。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与纪委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支部“三会一课”常态化学习机制,持续开展支部标准化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强化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效能督查,持续推进正风肃纪,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制度保障

完善安徽博物院理事会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博物馆运行机制。健全内控制度,常态化开展规章制度清理、修订和制订工作,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明确管理权责,推动各类资源在博物馆内实现优化配置。

(三)资金保障

加强政策研究,大力争取专项资金,统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使用,优化资金配置。严格执行预算,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人才保障

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壮大适应新时代文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强化中层干部培养和选聘,做好干部梯队建设。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注重考核结果运用,提升考评成效。建立健全轮岗交流机制和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大力培养文博行业技术性人才,加强文物鉴定等紧缺人才培养,培育学科带头人。

上一篇: 历史上哪几种钴料可制成古朴典雅的青花瓷
下一篇: 北宋历史上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