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体现了对全球化内涵的深刻阐释以及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为我们之后的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视野,是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源头。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紧密相连、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积极融入主动作为才是应对全球化的正确选择。历史和现实确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虽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今的全球化并不完全一致,难以苛求从世界历史思想中找到解决新时代全球问题的直接方案,但是这些思想依然能够为解决时代问题产生借鉴意义。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由此驱动的人类历史必然会走向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指出,交往的发展导致世界历史的形成,世界历史的发展冲破了所有试图闭关自守的民族国家。世界历史的形成不是“自我意识”等精神发展的结果,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可以用经验验证的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分工与交往的逻辑解释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世纪后期商人阶层的出现,这标志着“同附近地区以外的地区建立贸易联系的可能”。第二个阶段开始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工场手工业的深入发展。如果说商人阶层的流动是商业资本驱动工业生产,那么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就意味着工业生产驱动了商品交换市场的扩大,推动了国外市场的开辟。第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换言之,机器化大工业的生产形态才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深刻变革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上述三个历史阶段的叙述中深刻揭示了大工业生产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普遍关联。从等级资本到商业资本,继而再到工业资本,资本形态跃迁的背后则是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与交往的逻辑是马克思分析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前提,基于这样的前提和逻辑,世界历史才是历史过程的现实展开,而非哲学观念的抽象演绎。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对世界历史进行了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的界定,为推动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从而推动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入手进行分析,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产生资本主义大工业,而“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推动了生产,交往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使人类打破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相互交往使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加强,推动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另一方面,交往活动又能够使生产力或生产关系跨越空间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社会形态的民族国家的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为人类历史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向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首要观点,任何民族和国家都将融入世界历史的大潮中,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阐发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环境和当下新时代的境遇不可同日而语,仍然不能否认世界历史思想对当下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借鉴意义。反观当下,人类交往的世界性前所未有地深入和广泛,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更为频繁和密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然而,世界变局百年未有,面对战乱恐袭、灾难饥荒、环境恶化等全球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的选择关系到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了实现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而提出的一种理念,是在对全球化趋势深刻体察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承认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主张各国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共同解决世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契合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总体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坚持和确证,也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世界历史理论也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提供理论支撑。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尖锐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复杂矛盾的理论武器。当前,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全球化的趋势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和认知全球化理论及其争论、认清全球化对国家的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厘清全球化与政治、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是正确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保持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