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有一群团、队员,他们手拿国旗穿梭在红色景点,亦或驻足于历史建筑前参观学习、拍照留念……他们感受着上海这十年来的巨变,上海的每一寸土地都滋养着他们,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托区域内外红色资源,引领党、团、队员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上海变化,以探寻•聆听•手绘的多样形式忆申城发展史 看申城新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探”文化宝地 “寻”新农村变化
四(4)班李睿皓同学的妈妈是崇明人,恰巧班主任蒋莉莉老师也是崇明人。国庆期间,冒着夏末秋初的高温,在妈妈和党员教师蒋莉莉的带领下,他第一次去参观了外婆家门口的文化宝地——“沈探花馆”。
来到展馆前,老师和妈妈的对话道出了崇明从莽莽滩涂的“原生态”到如今满目皆绿的“诗和远方”。农村的旧貌换了新颜,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随着长江大桥的开通和花博会的举办,崇明结合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实际,借着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旧房改建越来越多,有改建成民宿的,有改建成展馆的,为崇明的旅游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怀揣着崇敬之心,踏入展馆,看着充满历史气息的展厅,每一处都透着一股书香。灶头和摆满美味佳肴的“八仙桌”是参观时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妈妈还和他讲起了曾经自己在灶头上做饭发生的趣事;沉浸式书法体验也让他感到意犹未尽,满满的书香最是沁人心脾。
参观完展馆,他颇有感触地对妈妈说:“长大以后,我想回到你的家乡工作,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相信这颗“只要心中有祖国,哪里都是奋斗的舞台”的种子已在他稚嫩的心灵生根发芽。
“听”过往故事 “忆”申城发展史
七(4)班的万博彦同学住在黄浦滨江。每次从窗口望出去,总会看到黄浦江边静静躺着一条布满雷达的白色大船,她不禁会问妈妈:“这艘是什么船?看上去好壮观!”
有一次,班主任厉敏娜老师在和她聊天,无意中得知万博彦对这艘大船很有兴趣。于是在今年国庆节,便给万博彦带来了“惊喜”——听厉老师的外婆讲故事。
这艘在海洋上奔波了整整32年的远望1号是由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而厉老师的外婆正是江南造船厂退休的,她娓娓道出了远望1号的故事:“1977年8月,远望1号在江南造船公司建成下水,1978年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标志着中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的开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历经风雨发展至今。在新中国的治理下,我们江南造船厂的技术能力迅速提升。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如今的江南造船厂,它们都是承载着中国民族工业希冀的地标!”
黄浦江畔,微风徐徐,望着如今停泊在江南造船厂旧址的“远望1号”, 老一辈诉说着历史,少年心中汹涌澎湃,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她向厉老师表明了自己的目标:“今后不论面对任何困难,我都会向前辈们学习,只有奋斗和拼搏,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看”今昔对比 “绘”申城新成就
探花故里、远望一号……不仅如此,中山党团队员们还去参观了部分红色教育基地,如历史博物馆、上海市世博会博物馆等。他们带着一颗爱国心看家乡的巨变,他们用心手绘出亲身经历的感受。手拿国旗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与国旗合影时,更坚定了爱国的决心。最终,所有对祖国的爱、对上海的爱都足以在这一份份手绘报中展现。
多年来,在学校办学理念“自主实践,和谐发展”的指导下,依托区域内外红色资源,有效地实施实践教育与自主教育,让红色基因在团队员心中传承。党团队员走过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等红色地,并从区域走向全国,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追寻革命火种;走向北京天安门,为祖国母亲生日送上祝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繁荣富强,中山学校以“红色研学通过寻访伟大成就、聆听奋斗故事,以看变化、听变化、绘变化的方式看懂祖国发展之变化,进一步理解如今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它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它是全国人民的接续奋斗。中山人更将以此为前进的动力,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蒋莉莉、厉敏娜
摄影:蒋莉莉、厉敏娜
审核:马园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