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自古不分家。
【编者按】历时12年,上海市二轮修志工作圆满完成,218部共3.21亿字的志书成果全部出版。志书全面记述1978—2010年上海市行政区划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二轮修志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了6篇文章,邀请不同领域专家以笔谈方式对志书的编纂过程、主要特点、理论价值等进行介绍和阐释。“思想汇”栏目连续刊发,今天推出第五篇。
曾有人慨叹:“当代史研究比世界史还难。”考其原因,在于当代史研究有三难:一是主干资料匮乏,不少档案特别是关键档案难以查阅;二是受相关环境制约,论述难以舒展;三是诸多当事人健在,持论难以公允。但是,当代人治当代史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即研究主体对于研究对象(人、事、物)的在场性,即所谓“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还可以加上亲感(对于时代氛围的亲身感受),这是任何后代修史都无法具备的。正因如此,当代人治当代史成为普遍现象。研究既属必须,局限又在所难免。能够对此有所弥补与助益的,便是方志与年鉴的编纂与出版。
编修方志是中华文化一大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性的编修方志已进行了两轮。上海二轮方志编纂工作自2010年启动,2021年全面完成,共编纂市级志书、市级专志和区县志书三个系列凡218部,约3.21亿字,洋洋大观,令人浩叹。上海是底蕴丰厚、文化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上海史研究早已成为成果极丰、全球关注的显学。二轮志书门类繁多、内容翔实、价值很高,为上海城市历史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宝贵资料。
自宋代以来,方志内涵与体例大体定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历史典籍。史志的区分,在体裁层面上已经不言自明。但是,史志自古不分家,二者都是以某一个地区为记述对象,关系极为密切,往往互为渗透,史中有志的内容,志内也难免有史的部分。
史志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一是地方史主要记述一个地区的过去,志则以记载现状为主。二是史主要记述一个地方长时段的人类社会活动,志则是自然与社会两者并重;史的体裁接近纪事本末体,志则属于书志体。三是史的记载主要依靠史料,辅以考古调查、发掘和采访;地方志主要依靠现存档案资料,辅以社会调查。从实践层面上看,地方史研究无法完全离开地方志,地方志编纂也每每含有历史学的视域。上海市方志学界汇聚了一大批有志于史志工作、学养丰厚的学者,上海史学界不少学者也直接参与地方志的工作。史志就像一棵树上的两个分枝,在总体上都属于史学范畴,在体裁上有所分别,功能上有所侧重。
志书的三大功能,即存史、资政、教化。其中,存史最为根本,二轮志书在这方面价值最高。以市志而言,志书从全市高度,以专业、行业条线为纲,全面记述1978—2010年上海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覆盖面之广,门类之多,内容之实,数据之全,是了解、研究这一阶段上海城市发展之必备资料。其中,《浦东开发开放分志》记录了浦东开发开放从酝酿决策到实施推进、深入发展的光辉历程,《黄浦江分志》凸显了上海黄浦江流域在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变迁方面的历史,均展现了唯一性特点。以市级专志而言,志书以上海市国企、金融、医院、高校等领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记述对象,成为市志相关内容的有效补充。其中,医院部类的9部志书,中山医院志、华山医院志、瑞金医院志、仁济医院志、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志等,都是该单位首部志书,各志均溯其原始,述其演变,分门别类,论其特点。有些志书所述内容,跨越晚清、民国与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代,多以单位档案为基础,相当珍贵。相关志书对历史资料发掘尤为用力,为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历史提供了难得的系统性资料。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通史》主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