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决 策 探 索2021.6 中社会主义社会中贫困现象的成因分析 文 / 程雪“劳动能力表示绝对贫困,即物的财富被全部剥夺。”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劳动能力,就意味着无产阶级自身的绝对贫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绝对贫困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而不是发生在分配或者消费领域。对“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正确理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无产阶级,一旦进入生产领域,同时也失去了劳动力的支配权。那么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贫困现象也要从生产领域出发或者从生产关系出发来剖析其原因。同时,马克思在阐述“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这一概念时,采用的是“相比较”的论述,那么在探讨社会主义贫困与富裕的时候,本文也会相较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来展开。需要明确的是,工人阶级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说法的基础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贫困现象,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有着根本的不同。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层面分析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达,但是,生产资料并不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中,而是在资产阶级的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造成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不允许他们占有生产资料,而他们也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工资,用以维持自身及其子女生活教育的费用。
从 20 世纪以来的三次资本主义危机后的生产关系调整,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资本主义显然已处于下降期。20 世纪 30年代,在经历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转向国家垄断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国家垄断资本转向国际垄断资本 ;进入 21 世纪,又转向超级垄断金融资本。每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力的潜力已经被发掘得差不多了,依靠大力发展生产力来解决经济危机显然不可能了,因此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才能稍微缓解随经济危机而来的社会危机,暂时缓和社会矛盾以此为资本主义争取发展的时间。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的现实,无产阶级仍然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依然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1865年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提到 :“虽然工人的生活的绝对水平依然照旧,但他的相对工资以及他的相对社会地位,即他与资本家相比较的地位,却会下降。”从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工人或者无产阶级工资水平的提高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无产阶级相较之资产阶级在各个方面都是相对贫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完全不同的。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所有,任何人在进行社会劳动的时候,都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不存在生产资料被单一阶级占有的情况,这就与资本主义社会下无产阶级的劳动明显区别开。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不难看出,2017 年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落后的生产力。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城市乡村发展的差异等,都一定程度地出现了贫困现象。出现这种贫困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例如,我国的劳动者素质不够高,科学技术并没有普及应用到各个领域等。我们必须承认,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得早,发展时间长于社会主义社会,目前而言,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确距离资本主义国家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全面落后于资本主义,一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对于历史的发展而言,资本主义私有制优于并取代了封建社会的地主私有制,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将来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再发展,如果不改变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代表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是不可能改变“绝对贫困”的现实的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学说,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在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身劳动力的支配权,从这两个层面上认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社会主义国家相较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时间较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经济发展程度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造成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贫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层面进行分析。【关键词】社会主义 ;贫困现象 ;成因社会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