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资助贫困学生,除了给钱,你还做了什么?

资助贫困学生,除了给钱,你还做了什么?

资助贫困学生,除了给钱,你还做了什么?除了给钱“只是发钱的机器”,我们还能付出些什么?资助过程中资助人自己去日常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资助人提出的疑惑

除了给钱“只是发钱的机器”,我们还能付出些什么?资助过程中资助人自己去日常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资助人提出的疑惑,例如日常对方家长、孩子不主动交流;或言语、礼貌上觉得不舒服;怀疑自我做资助的意义等,我们提出一些观点供参考。

在我们看来,资助指引第一条资助目的:“培养资助人及其孩子、和被资助孩子、义工树立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孩子看到家庭以外广阔的世界,培养更大的格局和心胸,发自内心愿意无偿支持他人,并因他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这里没提及被资助孩子的家长,因为我们主要聚焦于孩子的成长、习性、将来社会适应性等等,而其家长数十年建立的认知通过这种浅显方式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们不对少数家长的认知、价值观、礼貌、习性、甚至小心思等改变有所期望,他们只是孩子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助缘。

就资助人来说,指引中“物质资助是次要的,金额不限,只是个工具,通过这个工具联系起以上四者,实现上述目的,最终摆脱物质和二元认知的束缚,达到精神上的提升。”精神层面的提升必然要在具体事件中进行。

1、资助学生也只是提供给大家的一种工具,一种用双方生命陪伴达成的工具,通过对陌生人的付出也是达到使这个顽固的“我”、“我的感觉”逐渐消融的一种手段。倘若资助中有碰撞产生,觉得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观察是什么导致“我”不舒服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经常发生,如果不能使“我”自动化的反应弱化至消除,那说明资助这种工具对己未起作用。不断“破“除自我旧有认知,“立”了再“破”,才能不在原地踏步。

2、指引中提到“不要有一丝丝期望被资助人会感恩或永远记住自己等各种想法,只是单方面自愿的付出,确实能因付出而快乐。因为那种期望可能会无法实现,自己会落入受害与痛苦,偏离了付出的本意。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3、除了给钱“只是发钱的机器”,我们还能付出些什么?可否再付出些精力、时间走进对方的生命,为一些事情主动负责?如果在生活中内心有个前提“我做了什么,所以不用我说,对方就应该主动做什么”,那就是一堵很高的墙立在中间。例如名单中有班主任电话,“可不定期与班主任电话了解下孩子在校的情况”;视频聊天介绍一下自己和家庭,给孩子买两件衣服、买个台灯、课外书等,“不建议只单纯给予物质金钱上的资助,来换取自己内心的某种感觉,这样做意义不是最大化”,仔细观察自己莫要有细微的“救世主”心理。我们也在不断完善,现资助不同家庭的孩子最多不超过两名,一名最佳,因为质量重于数量,可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是最宝贵的。

4、城市人很忙,从决定资助到解除资助,我们都要求资助人自己与对方家庭沟通,随机去磨合、碰撞;每月汇款也是资助人自己去做,哪怕只一句“谢谢”或简单聊两句,这也是提供一个最低限度的沟通机会,而不是一年转一次钱然后就“江湖两相忘”。为了给双方创造尽可能多的沟通机会,我们能不代劳的就建议资助人自己去沟通,哪怕是解除资助,也是一个绝好的回看自我的锻炼机会。

5、在资助过程中,如果心里有任何的怀疑顾虑,第一时间与第一人沟通。有疑惑直接向家长或孩子询问,而不要想当然的猜测,例如对方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些场景、异常头像、背景等等,往往猜测的想法和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6、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如果不小心起了嗔心,那让我们回到当初为何要做资助的那个“发心”再背后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应该可以看到答案。

大家如有资助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的建议,欢迎提给我们一起探讨。如果资助过程中觉得被资助家庭经济情况已好转无须资助的,那祝贺这个家庭,也告知我们剔除。就公益来说,如果做,我们就欢欢喜喜的做,否则不如不做。愿各位时时保持善念、安详、与快乐!

2021年5月1日

普化公益助学中心专栏:

上一篇: 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下一篇: 应当怎样确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行为及其责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