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上好历史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工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现在素质教育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更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的;三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
二、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中学历史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内容相当丰富,历史教材是整个历史过程的高度浓缩。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要改变历史教学过程中那种按历史事件的时间、原因、经过、意义、影响、评价等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平铺直叙、全面出击,效率可想而知。教师应该“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紧紧抓住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时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的着重点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领悟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四、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我们在大力推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能力的训练。提问时多采用“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尽量不要问“是什么”。加强能力训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做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质,甚至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当我们满足了、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我们止步不前、徘徊不进的时候,所以说“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对历史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永无止境。
(作者单位:周口市第三初级中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