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成长与发展理论 教学目标: 1、掌握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的内容及其临床应用 2、熟悉成长、发展与成熟的定义; 3、了解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及其临床应用。 基本概念 1. 成长:是指身体或器官体积的增大或细胞体积的增大。常用的人体可测量性生长指标有身高、体重及年龄。 2.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是能力的增长。发展在人的一生中是持续进行的,它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变化,还包括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适应及改变。成长与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奥地利神经科医生,现代心理学之父。 在近一百年的人类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犹太人,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 三大理论要点: 1、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3、人格发展理论:口欲期、肛门期、性蕾期、 潜伏期、生殖期。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直接感知 前意识---意识与 潜意识两者之间 潜意识---没有意 识到的深层的心理 活动 心理矛盾与冲突 造成焦虑、心理 障碍1.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真我本性---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表现 超我superego---良心道德---权威形象1.人格结构 (1)本我 即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动机和欲望的潜意识来源,也是个体追求立即满足的本能,遵循“享乐原则”。
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1.人格结构 (2)自我 是意识部分,是人格中较具理性及策略的部分,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是个体为了切合实际、适应社会所形成的人格部分,受“现实原则”所支配。在本我的冲动得到控制后,自我在应付世事时也就得到了保护,即按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1.人格结构 (3)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组成良知、道德观与价值观的部分,是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依据“理想原则”行事,即按照尽善尽美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达到自我完美的高度。2.人格发展理论: 口欲期—口部---喂养 肛门期---肛门、直肠---控制欲 性蕾期---生殖器---性别认同 潜伏期---智力与身体---学习与锻炼 生殖期---异性关系---自立自强自主2.人格的发展阶段 (1) 口欲期(0~1岁) 此期的原欲焦点是口腔与嘴唇。 (2) 肛欲期(1~3岁) 此期的原欲焦点由口腔转移至肛门。 (3) 性蕾期(3~6岁)原欲的焦点转移到性器官。儿童开始对男女生殖器的不同感到好奇,并藉探索和玩弄的行为中得到快感。 2.人格的发展阶段 (4)潜伏期(7~12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智力及身体活动上。
(5)生殖期(12岁以上) 这个阶段开始于青春期,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和第二性征的出现,青春期少年开始对异性产生真正的兴趣,原欲又重新回到生殖器,注意力开始转向自己所喜爱的性伴侣身上。二、艾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Erik Erikson(1902 年-- 1994 年) 1902 年6月15 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 丹麦血统的美国人 Erikson 是新佛洛伊德学派中最有名及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将在精神分析中所得到的灵感扩展到跨文化之儿童研究、伟人的心理传记与心理学和社会动力之界面。三个主要贡献的概念: 除了性心理的发展之外个体同时亦经历了社会心理及自我(ego)发展。 人格发展是一生的持续过程。 每一个阶段发展的结果有正向也有负向的。人格发展各期的危机 婴儿期(口感期) 幼儿期(肛肌期) 学龄前期(生殖运动期) 学龄期(潜在期) 青春期 成年早期 中年期 老年期 信任-----不信任 自主-----羞愧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自我认同—角色紊乱 亲密-----孤独 繁殖-----停滞 完善-----失望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阶段年龄冲突正性解决指标负性解决指标婴儿期出生至 信任对 学会相信别人不信任、退缩 (口感期) 18个月 不信任或疏远别人幼儿期18个月 自主对 学会自控而不失 时常出现过度 (肛-肌期) 至3岁羞 愧 自尊能与人共处 自我约束学龄前期 3~5岁 自动对 敢于有目的地去 缺乏自信、态 (生殖运动期)内 疚 影响改变环境, 度消极、怕出能评价自己的行为 错,限制活动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阶段年龄冲突正性解决指标负性解决指标学龄期 6~12岁 勤奋对 求得创造与自我 对自己失望, (潜伏期)自 卑 发展,能控制从学校的学习自己的世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