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德昂族篇:一个民族村里的两种“活化石”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德昂族篇:一个民族村里的两种“活化石”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德昂族篇:一个民族村里的两种“活化石”云南有4060多公里的国境线,26个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即日起,云南网刊发《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连载,共2

开栏的话

云南有4060多公里的国境线,26个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各族人民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对急剧变化的竞争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追寻以现代社会同步的好梦。作者以一个民族选择一个乡村的形式,努力用文学的笔调,再现每个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跨越,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就。每“读”一页,都似乎从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到海拔76.4米的西南三省最低点——河口,俯看到了一个峰峦迭起的“山国”,一片人间净土,一片彩云之地,一个诱人的“天堂”。

即日起,云南网刊发《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连载,共26个章节。以“梦”的名义,向读者叙说云南各个民族在现实时光中的“奋斗史”“抗争史”“发展史”和“心灵史”,带领读者去接近和发现云南各民族极不平凡的生存空间和脱贫的光辉历程。

原始村社制度_原始社会村落_我在原始社会当村长

《彩云绮梦》 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德昂族篇:一个民族村里的两种“活化石”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芒市,是一座美丽的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面向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窗口城市。

我驱车从芒市前往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的出冬瓜村,大约30分钟就到达了。出冬瓜村的老寨坐落在茂盛的古树竹木中,犹如珍珠飘洒在郁郁葱葱的林海里。道路似蛛网般交错,步入村里就迷路啦,使人毫无方向感。但见,许多民房仍保留着德昂族传统的四檐出水建筑风格,都是正方形的干栏式竹木构架。每栋房屋都是两层高,一楼一底。几根柚木大圆柱从地面鼎立到屋顶,并以优质木料作横梁。无论是悬挑还是斗拱,全是木质榫铆锁头,没有半颗铁钉子,更没有半点化学胶水。墙壁全是用竹篾片编织成的美丽图案,楼板也是用粗大坚硬的大竹子加工制作的。天然竹木的清香味与屋外吹来的暖风,无不令人舒心愉快。屋顶的形状犹如诸葛亮的帽子,但是已经被青瓦代替了千百年的草帽房顶,无论暴风骤雨,还是天摇地动,都能安居无恙。不过,屋内还保留着原始的火塘。村里的老人李腊拽告诉我:火塘是祖宗留下的火种,是家族兴旺的象征,也是薪火相传的象征。

我认为的确如此!这是一个古老的世居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建的家园,创造的历史文化,所以被专家称为德昂族建筑史上的“活化石”。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活化石”,小小的出冬瓜村才被国内外游客视为一片“旅游胜地”。

我们一起同行的年轻人石磊,向我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有的地方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传统文化反而难以独善其身?而且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逐渐失去特色,甚至被同化异化。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地方,却原汁原味地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文化。

德昂族民居

其实,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每个民族在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中创造的独特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而且需要千百年才能形成。出冬瓜村古民居群落的形成也许耗费了千百年的心汗和智慧,假如要毁灭它,只需要几台小小的挖机,顷刻之间就让它在地球上消失,而且无法复原。出冬瓜村能够完美无缺地保留民居的特色,又能够吸收现代防御灾害的现代措施,的确不容易。一度时期以来,“撤村并村”,盲从“西化”、“欧化”建筑风格,毁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住祖宗的传统,需要担当,需要薄官厚民者为“文”请命。事实的确如此,后来德昂族朋友告诉我:村里有个女共产党员赵腊退,在到处乱拆乱毁传统民居时,她却带领农户保护修缮传统民居,并利用传统民居开办茶艺馆、织锦坊、民俗客栈、餐馆、农家乐、茶农山庄、传统农具展示厅等旅游项目,整合德昂族文化资源,使出冬瓜村一举成为中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活化石”能够存活,这无疑是一个民族的幸运,也留下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一个民族在现代生活中,既需要金钱财富,也需要精神文化,才能够在地球上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村干部说,这些年保护、发掘、整理出版了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并且已经成为民族旅游文化的品牌。这是一部创始神话史诗,记载了德昂是最古老的茶农。他们的先民从远古时代走来,崇拜原始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富发展茶文化。

原始社会村落_原始村社制度_我在原始社会当村长

三台山出木瓜村制茶工具

茶,在德昂族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神力般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谈婚论嫁,先以茶为见面礼;投亲访友,先以茶馈赠;感谢他人,先以茶答谢;化解各种纠纷,先以茶来道歉……事事与茶相关,时时与茶相伴。山里地里栽种的是茶,村头村尾栽的是茶,房前屋后栽的还是茶,处处都是茶家园,遍地都是茶的世界。男女老少都会采茶、揉茶、炒茶、制茶,家家户户都在谈茶、论茶、经营茶。茶,就是他们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的灵魂。这部“活化石”般的史诗,极大地推动着德昂族茶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我走进茶庄,里面坐满了品茶听故事的游客。《达古达楞格莱标》史诗的传承人李腊拽,从人类和大地上万物的始祖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类的传奇,讲述到德昂族人民对茶树的崇拜,再讲到以奇妙的幻想将茶拟人化。旅客们一边听故事,一边体验着成年礼茶、说媒礼茶、婚礼茶的程序,悠闲地品尝着绿茶、藤子茶、土茶、酸茶的韵味,还有瓜子、水果、小零食。看着这种热情的场面,感到德昂族爱喝茶胜于爱喝酒。喝茶的方式与其他民族略有不同。藏族喝酥油茶,是像城里人喝饮料一样,渴了就喝。白族喝烤茶,是将茶叶放在小砂罐里,用火慢慢地焙烤之后,将烧得滚烫的开水冲进去,喝那股浓烈的香味。佤族是喝苦茶,将茶叶放在大铜壶里,加水之后支在火塘上,慢慢熬煮,直到煮透,透得香气升腾时开饮。无论哪一个民族,凡是产好茶的地方,喝茶都讲究一个喝透!透得浑身冒汗,头脚舒服,轻松自在,才算喝茶!我想,也许是茶来源于自然,喝茶也应该回归自然,爽爽快快地喝出茶的天然味,这才叫境界。

在这原始茶庄里喝茶的方式,不像都市里斯文,但纯朴自然。各种各样茶,都属于当地的大叶茶。无论是生饼熟饼,还是散茶、沱茶、竹筒茶,泡得稍微久一点茶芽就伸张得有手巴掌大,越喝味越醇。喝到口里回甜时,即产生欲罢不能之感。此时,上茶瘾啦!

村长是个具有茶叶文化的高手,热情地推荐我多喝点酸茶,并劝说:酸茶是将刚采摘的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经过发酵等工序制作而成的,没有半点二次污染的空间。喝酸茶能够生津止渴,健胃消食,还可以清热解渴。来过这里品尝酸茶的游客,都要带一点回去;有的游客许多年之后都在网络上购买酸茶。

我了解到,酸茶的背后有许多故事。现在的台地茶许多地方都能够种植,但是像这里一样种植台地茶地方并不多。目前,人工种植的台地茶,总是容易产生一种小绿叶茶虫,将鲜嫩的茶叶慢慢的啃吃尽,一般的防治措施就是喷洒农药来消灭茶虫,造成化学物质对茶叶的污染,无论在任何工序里都无法消除农药残留物。古树茶价格飙升,就是因为不打农药。德昂族群众为了不用农药,实施最古老的原始办法:“以虫治虫”。在茶园里培养蜘蛛来吃掉茶虫,利用相生相克的原理,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在茶虫、蜘蛛与人的食物链上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共产党员赵腊退,不仅是古村落的保护者,也是复活德昂族酸茶的高手。她向德昂族酸茶制作老师傅刻苦学习技艺出师之后,先自办农家乐,经营土鸡煮酸笋、橄榄撒、老虎姜舂干巴、茶叶菜凉拌、臭菜拌岩姜、压板菜煮排骨、臭笋煮瓜尖等特色菜,后来发展成为国内外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民间采风调查、写毕业论文的基地,成为全州民族餐饮业民风民俗培训中心。每年向村民购买2万多元的土鸡,4万多元的野菜食材,支付务工费3万多元,为村民脱贫致富开辟了门路。她还带领村用自家的古树茶和高价收购村民的新鲜茶叶制作酸茶。2017年,全村制作酸茶300多公斤,收入10余万元;2018年,一公斤酸茶收入300多元,增加村民收入几十万元。目前已经收购村民鲜茶1000多公斤制作酸茶。在酸茶产业的发展中,全乡15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经全部甩掉贫困户帽子,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

德昂族是一个跨国境线而居的民族,也是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经济上逐步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当然,一个民族在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中,需要文化经济的支撑,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质量的经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出冬瓜村德昂族是跨国境线而居的民族。中国境内的德昂族大约2万多人口,主要居住在云南德宏州、保山市、临沧市等地。新中国建立后,德昂族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在政治上翻身做主人;经济上实行了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逐步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文化上逐步实行了进步繁荣的跨越。一个民族在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中,文化需要经济的支撑,经济也需要文化的促进,而且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质量的经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短命经济。出冬瓜村在保护历史文化中发展旅游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保护历史文化,让两种“活化石”都“活”得富有生机,“活”出了魅力。

我在原始社会当村长_原始社会村落_原始村社制度

德昂族妇女

那一天,我有幸见识了两种“活化石”,聆听了几段精美的史诗,很是感动激奋,并习惯性地以诗记下了当时的感受:

茶叶飘飘五谷香,民歌古老韵悠长。

先人传说后人唱,唱到茅庐变瓦房。

作者简介:

孔祥庚,云南省建水县人,笔名云根,研究员。早年从军务农任教,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玉溪军分区党委书记,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代表。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云根诗词》三卷以及人物传记《理想的父亲》《朱德与云南》,非虚构文学著作《彩云绮梦·云南26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五个石头的故事》等。

上一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下一篇: 社会保险费补缴申请表免费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