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说,清代人就已经对运河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古人写的关于大运河的书不下几十本之多,而且他们留下的这些著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研究运河、运河文化意义也十分重大。”
清代仪征人刘文淇曾作《扬州水道记》,这是一部考证叙述扬州境内运河(邗沟)水道变迁沿革的重要历史地理著作。书中不仅叙述了邗沟即扬州至淮安运河水道的变迁及沿革,旁征博引,追根寻源,正讹纠谬,还记录了围绕水道治理朝廷与地方、水利与漕运的意见、纷争与协调,有理有据,条分缕析,更反映了沿途城镇的变更和风光民俗,材料丰富,文字生动。
韦明铧介绍,清代徐庭撰写的《扬州水道图说》,更是详细考证了从春秋到明代扬州运河23次重大的工程,每一次河道工程的情况都加以具体地回顾。此外,书中还对运河两岸城镇市场、桥梁、闸坝、祠堂、庙宇、驿站等都作了述说,“对于今天大运河的利用研究仍然非常有意义。”
“此外,还有清代冯道立的《淮扬水利图说》《淮扬治水论》等诸多著作。”韦明铧认为,从这些著作中,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貌,看得出,清代人对于运河、水道、治理运河的关注与情感。
关键字 全
扬州运河申遗“全记录”
2017年1月,《运河长子的担当——扬州牵头大运河“申遗”记忆》面世,是运河“申遗”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15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当时,由市政协牵头组织编撰这套《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运河长子的担当——扬州牵头大运河“申遗”记忆》是其中一本。”曾任扬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的王虎华介绍,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政协文史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苏州参加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时透露,中国大运河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时,申遗还没有‘热’起来,我们就已在做扬州古运河的相关调研工作。”王虎华回忆,调研过程中发现材料十分充足,完全可以形成一本图文并茂介绍扬州古运河的书,于是,在2005年,便将出版《扬州古运河》列为了文史资料出版计划,并组织扬州文史团队撰写。“我们当初的想法就是要做一本具有可读性、接地气、广受欢迎的书。”王虎华介绍,《扬州古运河》是第一本全景式介绍扬州古运河的图文并茂的书籍,2007年“申遗办”成立之后,在向外地城市介绍扬州运河情缘时,也常常用这本书作为推荐。
王虎华回忆,2008年,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起编一套运河名城系列丛书,扬州踊跃参加,出版了《运河名城:扬州》一书,“这也是首次将运河与名城关联在一起。”在这本书中,不仅有扬州的城市历史、扬州运河的变迁,还有运河与扬州之间同生共长的关系、运河带给扬州的历史遗迹、名胜、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等,并且对于扬州的运河保护与城市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
到了2016年1月,王虎华主编的《扬州运河世界遗产》出版发行,用文史资料把扬州作为牵头城市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再梳理,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提出不能将保护利用大运河的眼光局限在段点上,还特别将没有列入遗产点的一些“含金量”高、具有历史价值的段点进行了介绍。
关键字 广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写运河
“我和运河打了近60年的交道,对大运河有深厚的感情。”扬州水利专家徐炳顺退休后专注于大运河的研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清扬州水道记标点注释》《扬州运河》等著作,将刘文淇所作《扬州水道记》进行了通俗化的“翻译”,特别是在《扬州运河》一书中,对于从春秋时期到解放后运河的变迁作了详尽的梳理。
2011年6月,《扬州运河》一书出版,徐炳顺提出,“运河”的说法始于扬州。《新唐书·文宗纪》云:“开成二年(837)夏,旱,扬州运河竭。”邗沟有了一个以运河命名的新名字——“扬州运河”,这也是典籍中首次见“运河”二字。同时,“京杭运河”的说法也始于扬州,1958年扬州专区水利工程指挥部确定冬春水利任务“首先是京杭运河工程”,“京杭大运河工程”成为工程项目的名称。
扬州文艺界歌咏运河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2013年,由广陵书社出版发行的《诗画大运河》选收历代吟咏中国35座运河名城的诗词共计150首,同时作赏析解读,每首诗均配新绘画作一幅,内容新颖。2019年,南方出版社出版《名人笔下的大运河》,收录了大量当代学者撰写大运河的文章。
除了书名中有“运河”的书,扬州文艺界在诸多作品中虽然未提“运河”,却句句离不开运河。2017年出版发行的“乡愁城市丛书”中的《论道扬州》,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运河及两岸风情。作者韦明铧说:“一条大河波浪宽,我家就在岸上住,我的乡愁就融入在了这本书里。”
2014年9月,《紫禁城·扬州·大运河——故宫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由广陵书社出版发行,收录了故宫博物院与扬州博物馆的118件文物精品,唱响运河“双城记”。2015年4月,《版刻扬州古城池及大运河遗产图》由广陵书社出版发行,该书用雕版印刷这一“世界级”非遗形式,对5处扬州古城池、6个河道以及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被列入遗产点的10处古迹进行二次创作,两大“世界级”产生精彩的碰撞。“我们作为地方性的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广陵书社副总编辑刘栋介绍,多年来,广陵书社已出版发行了许许多多与运河有关的书籍,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成为了传播运河声音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关键字 多
他的第15本“运河书”即将面世
扬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姜师立,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曾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副主任,“申遗”成功后又任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全过程,是大运河“申遗”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大运河文化的热爱者和研究者,“我的第15本运河书《中国大运河人物》即将推出。”此前,他已先后编著了《中国大运河文化》《运河王朝——从东周到明清》《活在大运河——大运河如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等从不同角度解读大运河的专著。
今年初,由姜师立编著的《传奇中国:大运河》出版,全书共分11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姜师立介绍,“当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团队找到我时,提出了对于这本书的策划,非常吸引我,最后成书无论是从装帧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非常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大幅的超清大图带给人美的享受。”据了解,许多图片都是首次使用在大运河图书中,书中最大的一幅图“清代扬州行宫名胜全图”展开长达1.7米。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姜师立说,“书中对于运河与五大水系相交的水工文化进行了探讨,这是该书在内容上的创新。”
悠悠运河水奔流不息,扬州人的运河新篇章还将不断涌现。(林倩雯)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编辑 延晨 徐蓉
一读 桂艳 张莉
制作 曹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