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这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饭后谈资。有能力的上层社会们追求的并非物质文化,而是与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希望大家能分清‘上流社会’和‘精英’的概念。
既然新中国不推行等级制度,那我们就去追源,从英文里辨其区别。上流社会的英文是First Class(所有人眼里)或Upper Class(在中产阶级眼里),而社会精英在英文里称之为‘Elite’,两个群体偶尔有交集有重叠,但实质是不同的,至少在英国是这样。
上流社会
举几个例子,英国现任威尔士亲王(HRH Prince of Wales)、女王的孙子威廉王子与其配偶凯特王妃(Duke of Cambridge 与 Duchess of Cambridge) ,还有唐顿庄园演绎的男主Earl of Grantham,都是所谓的上流社会。他们未必财大气粗家缠万贯,但是有良好的出身或者说是血统。被授予的良好身世是祖辈们保家卫国所得的回报。头衔代代相传,但双商不能,所以有些贵族会混迹与普通大学与普通社会中也见怪不怪。偶尔出席正式场合,才会翻出祖上的衣服与祖上流传的老梗沉浸在往日的辉煌。大学时我的一个出身贵族的同学跟我讲,出于对已经没落的贵族群体的考虑,在Mayfair给他们安置了‘贵族低保廉租房’。
精英
我们敬爱的国家主席、犹太裔投资大鳄索罗斯、美联储主席耶伦、或者众所周知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所谓的精英阶层。无论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这类群体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回报,他们在政治政策制定中掌握实权或通过改变世界的产品带来可观利润。
既是上层又是精英
英国现任西敏公爵(Duke of Westminster)、罗斯柴尔德家族部分后裔,这类人不仅拥有先天或被后天给予的良好出身,又从良好基因中整合了过人的商业头脑,是混迹于上层社会中的社会佼佼者。这群人,才是我们津津乐道,也是我们幻想中的所谓保持上流社会生活传统的群体。
世界大战前上流社会的生活
综上所述,上流社会有头衔未必有钱或掌权,比如唐顿男主守着硕大房产却为房屋维护与生活成本担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必须遵循政治中立。二者均为上层社会的缩影。人们有几种思维定式:贵族一定家缠万贯、贵族对拥有一份职业而感到羞耻、贵族使用世界名牌、贵族坐拥无数地皮、贵族坐飞机享有升舱特权、贵族.........我可以告诉大家,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确是大家意淫的这样,但一切都在战争中改变了。战争中牺牲了大量廉价劳动力、颠覆了男权至上、促进了各阶层间的互动、耗光了国家下放给贵族的补贴、推动了科技爆发与现代化,总之是对社会阶层较为彻底的洗牌。战争之前,贵族的收入非常稳定,主要来自于分封土地的地租与粮食出产、殖民地的利益扩张和国家补贴等,不仅坐拥大片土地与乡下豪华庄园,而且男女仆数十名,丰厚的地租回报、廉价的劳动力与海外贸易顺差(雇佣经理或信托管理),另这等人无需投身工作而有闲有钱追求自己的爱好,十八世纪的世界没有3D打印没有PS4也没有湾流喷气飞机,只能拼拼衣着打扮,玩玩古董家具,混混俱乐部,这也是为什么裁缝街Savile Row、俱乐部一条街Pall Mall、衬衣&精品店一条街Jermyn St. 能流传至今的原因。但是,战争打破了从前的平静,牺牲了大量贵族不说,平民的大量死亡致使原本廉价的男女仆劳动力飞涨、物价指数飞涨、通胀、殖民地独立海外利益链的中断和家族经久流传的豪宅昂贵的维修,导致贵族含着金汤匙出生就可以买买买然后以享天年一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有头脑的就做做生意,没头脑的就卖卖土地,连自家宅子也会偶尔对公众开放收收门票以维持生计。
为什么战后世界里,上层社会依然没有消失呢?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
毕竟贵族是一个社会关系国际关系复杂且群体庞大人们争相追捧的群体,除了心里略为瞧不起平民之外,与平民百姓的关系还是相互依存的,这一点从唐顿庄园可以看出。我给你地你给我种,我收部分税款外你多劳多得,又有民选首相与下议院的协调,理论上对老百姓不存在太多压榨行为。上一段讲过,有一部分人还是有头脑的,化压力为动力外加曾经辉煌的头衔,这些人还是能够通过讲信用做生意赚取可观收入的。比如Topshop主席Philip Green;还有一些拥有闹市地产的,比如坐拥大部分Mayfair、Belgravia的西敏公爵,身居英国白人首富;最后,还有少量上层社会是凭借拼爹得来的财富与头衔的复利维持生计顺便做做生意的,比如说罗斯柴尔德(说到这个家族,其实可以另开篇幅的与朋友交流,这里就简单说一下。之前被吹得天花烂坠,说家族身价50万亿,带着各种仰慕之情我诵读了英国历史学家Niall Ferguson书写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四册全套,发现这个家族没有之前货币战争写的那么悬乎,也没有被某些批判家说的一文不值。这是一些事实:大战时四分五裂的家族举身最后一点力量资助创办了以色列国;身价最高的David Rothschild 身价100多亿英镑;Philips Rothschild在2015年娶了帕丽斯希尔顿的妹妹,中国办事处成功撮合了吉利收购沃尔沃,主持阿里巴巴香港上市等)。
不得不说,鉴于历史的积累,如果拥有头衔又精于商业运作,这些人的起跑线还是比常人略高的。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伦敦的Pall Mall(蓓尔美尔街)周边仍然有很多俱乐部,像是牛津剑桥联谊俱乐部,东印度公司俱乐部,皇家社区俱乐部,旅行者俱乐部,绅士俱乐部等等,还有沿街尽头的罗思柴尔德楼(又要提到罗家了,这是伦敦距白金汉宫最近的私人建筑),许多装饰富丽堂皇的会所还是沿用旧习俗,需要获得至少‘两位圈内’人推荐才能加入的。需要同等级别的社交活动还有皇家赛马会的皇家包厢的每一个座位。等看一下全部内容,朋友们会发现,有能力的上层社会们追求的并非物质文化,而与以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玩会所,为了沿袭礼节与正统的价值观,这类人会竞相送孩子们去最好的学校教育,比如经常谈到的伊顿公学,接着是牛津大学。最后一步,也是说一点大家不知道的,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会请Debrette礼仪机构的老师来家里进行一顿教育,比如走路、站起或坐下时头顶一本书来保持动作的连贯轻盈、演讲时双手在身前如何摆弄、向众人挥手的角度、就餐时后背不能贴与椅背、口含石头以纠正正确的Posh English 发音等等。如果奋发图强混得出头日,大家会发现带有身份前缀名称(Duke、Marquis、Earl、Viscount以及Baron)的高管们的学历大多为英国文学、语言、历史和人类学。
联姻总归是存在的,归咎与身世、学识和兴趣爱好等。现在乡下也讲究门当户对呢,我们随便一个人也不会抓着乞丐就结婚的。这毕竟是对新婚二人的幸福与下一代基因负责。随着时代发展,为了迎合大众不搞过分的阶级文化,人们着装舒适度与品位的变化,除非State opening of Parliamment或者Royal Ascot这些正式场合,平时穿着也不再富丽堂皇。至于丑闻,上流社会的任何事情都会被媒体追踪与放大,我们普通人聊天时也偶尔会说错话或开开朋友的玩笑。当然,为了不影响声誉,圈内丑闻丑事圈内消化,谁没有点特殊爱好,我是平民具体不懂。说到底,都是人嘛。
-------------------------------------------
以上属于个人观点,如与实际有差,敬请指点。哪怕给观者提供了一丁点帮助,我也是非常欣慰的,但是转帖需经本人同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