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中期考试在学校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已经圆满结束。七年级1—4班的历史,应参考人数126人,实际参考人数125人,1人因病未参考。总分7563,平均分60.50,及格人数66人,及格率52.80%,优秀30人,优秀率24%。
从整体看,相比较上次学情教情调研结果,无论是平均分,还是及格率,优秀率都有所提升,说明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在学习历史上的确用了心,下了功夫。但就考试题目难易程度而言,历史试卷题目简单,注重基础知识考查,但考试结果与预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班与班之间差距太大。一班及格率偏低,仅仅及格14人;一班二班三班平均分与四班差距过大,相差最多的达到了7分。
2.低分段学生太多,集中在每个班个别学生身上。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
(1)对学生前途理想教育不够,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2)课堂讲的太多,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
(3)复习的时候注重了知识点的反复讲解,只注重了部分学生的训练,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考查,使得复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方面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工整、答题不规范,错别字多。具体体现在:
(1)每个班学困生书写普遍潦草,有些甚至看不清楚;
(2)大多数学生答题缺乏逻辑思维,不能做到分层,分点;
(3)对重点字词掌握欠佳,例如许多学生将“曲辕犁,筒车,玄奘,鉴真东渡,松赞干布,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都写错了。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如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许多学生将台湾,西藏,西域的管理弄反了。
3.读图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材料分析题28题,对材料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根据时间判断朝代,历史人物,根据朝代判断民族。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27题第(4)小题,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很多学生未能透过想象看本质,不能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记起来。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特别是10、14、23错误率高、材料题27(6);28题(3)、(4)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扎实,没有真正地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三、后期主要工作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做到讲练结合。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在平时要引导学生读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史料相结合的能力。
3.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今后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4.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做题,如何捕捉有效信息。如在做材料题时,应分五步走:第一步:看,即看问题,看问题问什么,有几问;第二步:审,即读材料,了解材料都反映了什么;第三步:联,即将材料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步:组,即组织语言;第五步:写,即写答案,写答案时要注意层次。
5.转变学生观念,端正学习态度。认识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自觉地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