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具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福州名胜古迹多不胜数,就连其大街小巷留存的各式地名,也蕴藏着耐人寻味的传说。
能补天巷:地名传说入非遗
能补天巷
能补天巷仅数百米长,呈“Y”字形,位于福州鼓楼区冶山历史文化保护区内。
据传,旧时闽北穷秀才邝继聪来福州考科举,因手头拮据,在贡院西侧的一条小巷中,找了一家最便宜的小客栈住下。一天下起大雨,一群蚂蚁在水中挣扎,他捡了一根树枝放在蚂蚁集中的地方,救了众多蚂蚁。
考试结束后,考官阅卷时发现邝继聪文章很好,仔细一看,却发现卷中的“天”字,少了一笔,变成“大”字。按规定,文章有错字应列为废卷,考官连呼可惜。后来,考官又翻开考卷一看,“大”字变成了“天”字,上面的一横由蚂蚁排成,拂掉后第二天再翻开时,发现蚂蚁又把一横补上了。
考官觉得奇怪,一问才知其来由,于是不作错字处理,录取他为举人。第二年,邝继聪中了进士,回福建做官,到福州找这条小巷住下。知县想接他到衙门住,他说:“贵县灯笼虽大无斤两,秤锤虽小压千斤,大小岂能定功过,须知此地能补天。”能补天巷便由此而来。
尽管这个传说让许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且邝继聪当年的住处也难觅踪迹,但是这个关于“善良”与“感恩”的故事却在巷内代代相传。能补天巷的地名传说也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转弯巷:“七转八弯”
七转弯巷
福州自古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说法,七转弯巷所在的丁戊山就属于三山藏中的一座。它位于鼓楼区仙塔街与东泰路之间的大觉寺一带,因有7处近90度的大转弯而得名。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旧城改造中,小巷被逐渐“剪短”,只保留原先一半长度。如今的七转弯巷,虽然被改造拓宽得只剩三道弯,但其古朴素雅的屋檐,仍延续着雅致的风格。
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
龙潭角
龙潭角,位于仓山区上渡与仓前之间,曾是仓山以前的古渡口,本名“龙潭窟”,相传古代有白龙居住于此地,而且还与现在福州四中校园里面的大庙山钓龙台和钓龙井相通。
龙潭角作为古时水陆交通的埠头,江面湍急,舟楫时常沉没,引起了许多奇异的传说。相传在龙潭角下方有一座山,名叫闾山,而龙潭角则是闾山的法门,陈靖姑求师学法时便是经龙潭角这个三千年一开的法门进入的闾山,所以有民俗传唱“闾山沉在龙潭角,三千年一度开法门”。
又有一说,陈靖姑曾于此地施法祈雨。史料记载,陈靖姑24岁那年,福州严重干旱,禾苗枯焦,民不聊生,身怀六甲的陈靖姑为民解忧,在龙潭角白龙江中设坛祈雨,当甘霖普降时,陈靖姑舍身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此,福州人将龙潭角当作陈靖姑祈雨圣地,陈靖姑成了妇幼保护神,陈靖姑信仰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崇拜,仅台湾崇祀临水陈夫人的庙宇就有400多座,配祀陈靖姑神像寺庙的也有3000多座,信众数百万人,成为与海上女神妈祖齐名的陆上女神。
2002年12月,由闽台各界人士共同出资,在福州仓山区龙潭角祈雨处对面的山上建起一座陈靖姑祈雨寺,堪称两岸陈靖姑民俗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卖鸡弄:胡也频故居
胡也频故居
在鼓楼区乌山天皇岭南侧,曾有一条小弄名叫“卖鸡弄”,小弄几十米长,不到10户人家。
以前,古田人养的鸡比较出名,福州城里人爱吃。古田人把鸡运到福州城里卖的时候,多在南门兜附近歇脚,日久便把小弄建成鸡栈,“卖鸡弄”因此得名。
但“卖鸡弄”的出名,却与现代一位福州名人有关。
1903年5月4日,作家胡也频在卖鸡弄4号家中出生。胡也频是历史上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他曾在乌山脚下度过少年时光,在短篇小说《登高》里,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在乌山登高的情景。后来,这里作为胡也频故居,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卖鸡弄已经不复存在。
跑马场:老福州的百年地标
跑马场
跑马场位于仓山区公园路南端。
“跑马场真的有马吗?”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其实在清光绪初年,这里还真的有马儿赛跑。
在福州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欧美各国外交使节、传教士、商人纷至沓来,留居仓前山,他们酷爱赛马活动。清光绪初年,由英国驻福州领事馆向清政府申请租借土地修建跑马场,于是清政府在烟台山南麓,征民田350余亩出租,年收租银千两。跑马场建成之后,成了当时福州的地标之一。
20世纪20年代,跑马场管理权被收回,1925年前后,跑马场改名为林森公园,通向跑马场的道路亦因此得名为公园路。1949年后,林森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1954年改为福州市人民体育场……
虽几经易名,但当地老百姓叫惯了跑马场,此名亦延续至今。
洪山桥:福州“断桥”的前世今生
洪山桥古桥墩
洪山桥位于福州城西洪江之上,因在洪山附近而得名。
在洪山桥的旁边,还遗留着一段古桥墩的遗迹,它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洪山桥又称“洪三桥”,由于南台岛北端的古怀安县城(今为淮安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水路优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为方便两岸往来,怀安的九里洪江上,曾先后建起了三座桥。据《闽都记》记载:“万安江口,旧有石桥,门狭,溢水迅急,善崩。”说的便是最初的洪三桥,因水流湍急,一桥、二桥相继被水冲毁,洪山桥便是洪江上幸存的第三座桥。
由于洪山桥是进出福州西大门的要道,所以每次桥毁之后官民都齐心协力修复,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及民国年间屡有修建。
其中,1772年闽浙总督钟音主持的重建工程最为浩大。人们将填有碎石的旧桥墩全部改用硕大条石叠砌,铁楔加固,两头做成分水尖,桥面改用石梁,加盖石板,两旁设石护栏,桥长394.5米,宽3.8米,高8.6米,有桥墩26座,桥孔27门,两端还建有阿育王塔、桥头亭、天后宫、雷神殿等,工期长达4年,堪称豪华稳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古桥墩就是当时的遗存。
如今,雄伟壮观的新洪山桥已经落成,但新大桥始终没有嫌弃古桥。古桥至今还一直横卧在闽江之上,看闽江东流,向人们诉说着福州千年来的沧桑变幻。
来源|福建侨报
图|网络
编辑| 福建侨报社微信工作小分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