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强调一点,读历史最需要参考的是原始史料,专著论文能让人大概了解历史脉络,让人注意到平时读史没注意、忽略的地方,但一切历史研究终究要回归到原始史料,三国史也是一样
1、《三国志》
这个是三国史入门之作,不展开其它科普,重点讲读史方法,因为很多三国爱好者对陈寿和司马炎的立场一知半解,还有很多人漏读了非常重要的小人物传记。
司马晋代魏,本身就是篡位,但他又不能说魏不好,因为司马懿是魏臣,还是辅政大臣,说魏不好就是打脸晋宣景文三帝。说魏好,那司马晋为何取代曹魏,也说不过去。所以,只能吹蜀,或借蜀之口黑魏。
司马懿本身没有太多战绩,数量不够,只能质量凑。质量怎么凑?就是抬高和司马懿对战过的葛亮。以及抬高蜀地位,吹灭了蜀的司马昭。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这段有些人理解错了,死罪死罪,是陈寿对司马炎说的,不是对葛亮说的。而这段陈寿说了,【敌国诽谤之言】,也就是蜀对魏的诽谤。
而且细读三国志会发现魏人吹蜀远多于蜀人吹魏,这是陈寿自己的问题加上要符合司马炎的立场。毕竟连诸葛亮十二年不改年号陈寿都能吹,曹魏帝王外貌陈寿都不写,实际上关羽、张飞、诸葛亮、姜维是连蜀国自己人都看不上的。
陈寿:【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赞关云长、张益德
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汉晋春秋》曰: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光看《诸葛亮传》会感觉诸葛亮完全平定南中,治理水平非常高。实际上南中一直都在反叛。参考蜀书十三《李恢传》、《马忠传》、《张嶷传》,蜀书十一的《张裔传》、《霍峻传》,诸葛亮穷兵黩武记载参考蜀书九的《吕乂传》和张俨《默记》,刘备和诸葛亮打压的人才都在蜀书十的《刘封传》、《彭羕传》、《廖立传》、《李严传》、《魏延传》以及蜀书十二的《周群传》、《张裕传》、《来敏传》。
魏国方面很多人都会重武将谋士忽略文官地方治理官员,实际上这些人非常重要,具体参考魏书十五《刘馥传》、《司马朗传》、《梁习传》、《张既传》、《温恢传》、《贾逵传》,魏书十六《任峻传》、《苏则传》、《杜畿传》、《郑浑传》、《仓慈传》,魏书二十三《常林传》、《杨俊传》、《杜袭传》、《裴潜传》魏书二十四《韩暨传》,魏书二十六《田豫传》、《牵招传》魏书二十七《徐邈传》、《胡质传》以上所有人治理水平都强于诸葛亮。
对于研究三国历史的人来说《三国志》原文必须从头到尾仔细读完圈画笔记整理
2、《三国志集解》
民国学者卢弼详细整理了明朝、清朝的学者对三国历史的考证(地理、职官等)以及各种古籍对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对襄樊之战、白帝托孤、白衣渡江、曹操用人之道等历史事件《集解》中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是直接指出了蜀国内政腐败,民贫国虚,所有三国迷必须读《三国志集解》!!!
《三国志集解》的名家评论、史料考证也必须全部读完!!!
3、《后汉书》(范晔)
平重点看东汉末年的史料和司马彪写的《续汉志》八志分别为《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只有充分了解了东汉末年百姓惨状和汉朝制度才会真正了解曹操屯田和租调制的好
以上重点部分务必全部读完!
4、《晋书》(房玄龄等)
重点看《宣帝纪》、《景帝纪》、《 文帝纪》、《武帝纪》、《简文帝记》、《桓温传》、《海西公》、《王坦之传》、和西晋灭吴有关的人(杜预、王濬等)以及志部分。《晋书》补全了西晋灭吴的全过程,对陈寿《三国志》缺少的志部分进行了补充,揭穿了诸葛亮借刀杀孟达、甲仗百人入殿(对应李邈的身杖强兵)等真相,是研究三国史的人必读之书
以上部分必须全部读完!
5、《华阳国志》(常璩)
最好全读,重点看《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先贤士女总赞》,锦宫并不是诸葛亮首创
详细描写了刘备入川抢百姓金银的暴行:
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蜀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飨食三军。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还其谷帛。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段万匹,其余各有差。
6、《太平御览》(李昉等)
宋代著名的类书,详细记载了诸葛亮借刀杀孟达的具体经过,对研究三国制度、服装、饮食等也有很大帮助
太平玉览《布帛部》引《诸葛亮集》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直接指明了蜀国民贫国虚,出口全部依赖蜀锦。
7、《册府元龟》(王钦若等)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记载了四伐诸葛亮被俘斩万计,和《晋书》、《开元占经》相同,重点关注与三国制度相关的内容
8、《资治通鉴》(司马光)
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帮所有三国迷梳理时间线,减少整理时间线花的时间,不可不读,但具体内容不可全信(以原始史料为准)
9、《宋书》(沈约)
重点关注志部分和与三国历史有关的部分,了解时人对三国人物、三国事件的看法
10、《魏书》(魏收)
重点关注志部分和与三国历史有关的部分,了解时人对三国人物、三国事件的看法,《魏书》同样记载了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的史实,《晋书》、《宋书》、《魏书》的诸葛亮形像都是野心勃勃的权臣
11、《诸葛亮集》
《诸葛亮集》据清人张澍所撰《诸葛忠武侯文集》整理点校而成。全书共十一卷,包括"文集"四卷、"附录"二卷、"故事"五卷。"文集"是诸葛亮个人的著作。"附录"中,卷一是三国时人的文字,其中有蜀主策诸葛亮的诏书、他人与诸葛亮的书信等,差不多都是从《三国志》中辑出来的;卷二是后人所作关于诸葛亮的论、赞、碑、铭。"故事"辑集各书中的有关材料,分列诸葛亮的家世、遗事、用人、制作、遗迹五门。原本《诸葛亮集》已失传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诸葛亮的心态变化。
12、《通典》(杜佑)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全书共两百卷,内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通典》是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详细记录有关三国政治、人口、制度等相关问题,是研究三国史的必读之书
如: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对比《后汉书》中的益州人口直接得出结论就是刘备入蜀战争以及在益州一系列疲民措施使益州人口减少了300—400万
13、《读通鉴论》(王夫之)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一部史论。个人认为是所有古代史论中水平最高的,对三国历史上的事件(曹操用人、诸葛亮军事评价、襄樊之战、白帝托孤、屯田之术)都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有利于所有三国迷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是所有三国迷的必读之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