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11月8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权探讨”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和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承办,上海市经济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以及《资本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此次会议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八届学术年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一。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燕教授致辞。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艳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为解释当下我国现实问题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学理支持和实践指导。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何自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侯为民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颜鹏飞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岩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周文教授点评。第一阶段主题发言由马艳主持。
何自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方向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验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大致可以归结为五大特点:1)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研究对象;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本方法论;3)以人民为中心并使之作为主线;4)以社会主义所有制作为逻辑起点;5)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性作为根本任务。
侯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范畴与核心话语进行了阐述。他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中国引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经济学。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并根据新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话语提供源头活水,对经济新现象和新现实进行高度抽象和提炼;同时,应该对借鉴西方经济学等优秀成果时形成的话语进行创造性转换。
颜鹏飞通过马克思经济学经典文本研究方法,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体系问题。他认为,从方法论层面来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学说的精髓就在于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总体构筑方法论;从研究对象来看,政治经济学应该探索“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的辩证法”。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应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总体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商品—变形商品—公共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的起点及其演绎。
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蒋永穆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沈斐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冒佩华教授点评。第二阶段主题发言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朝科教授主持。
张晖明运用政治经济学学科方法解读了“小康”与经济发展。他表示,政治经济学方法从深层次而言是探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康”概念的分析,须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全面小康应是涵盖物质、精神、心灵的统一,尤其是三者在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的统一,以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一。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小康”的解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将其纳入中国话语体系之中,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孟捷围绕“参照系和内循环:对当前经济政策的一个理论解读”这一主题作了阐述。他认为,从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出发提炼出的马克思经济学意义上的内循环,可作为参照系。理想的内循环意味着生产率、实际工资率与剩余价值率三者并行增长,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会不断破坏这一理想的内循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政策调整实质上构建了有效的制度、经济和技术条件,可使得现实经济内循环趋近于马克思所描述的参照系。
蒋永穆阐释了如何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他结合案例研究认为,人类发展史在一定意义而言也是一部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2020年后,中国的贫困治理将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转变。想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相对贫困的识别问题。相对贫困的识别具有复杂性与困难性,信息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解决路径。为进一步建构我国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我们亟需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行政主导型脱贫转向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双轮”驱动式脱贫;二是从面向绝对贫困的精准扶贫转向对相对贫困的整体性扶贫;三是从更加侧重福利经济的脱贫转向更具效率的脱贫。
高帆从理论逻辑和形成路径两方面阐释了中国的新发展格局。他认为,在理论逻辑方面,新发展格局之所以“新”,在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动力均有了新的定位。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应是彼此嵌入,相互推进,立足当前解决现实问题,着眼长远实现宏阔目标,并构建出长效机制进而使之作为推动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路径,一是要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要推动微观主体创新能力提高;三是要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动态平衡相互促进;四是要推动市场交易成本持续下降;五是要推动产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研究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堡骏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志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孙立冰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严金强副教授点评。第三阶段主题发言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严法善教授主持。
丁堡骏对“中国何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典型地点”这一问题做了解析。他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本质观点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一定是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跨越“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通过比较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实现社会主义条件论的区别,丁堡骏认为,我们应回归马克思条件论,避免形而上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中国丰富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发展。
沈开艳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以及价值理论两个话题展开阐述。她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野在于二者研究的聚焦点不同,西方经济学侧重聚焦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效率问题,而政治经济学则侧重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关系问题。从研究社会形态和经济运行逻辑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问题更为深刻。我们应明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伟大意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解释力。展望未来,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应纳入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视域。
杨志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权作了阐述。她认为,中国话语权建设的时代意义重大,一方面在于国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在国际层面相关领域需要廓清一些关涉人类前途命运的理论问题。话语权应具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特征,能够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依托一系列理论范畴,并探究理论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如何构建话语权体系,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时代的力量;二是要钻研马克思的原著,感悟经典的力量;三是要深入实践,必要时需做一些田园调查,获得足够的经验资料。
马艳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一个重要的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应遵循四方面基本原则:第一,这一研究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范式;第二,这一研究应基于中国国情,有更强的原创性和独有性;第三,这一研究应具有系统性,不应是零散的观点和思想点滴的简单汇总,应包含逻辑起点、逻辑主线、逻辑框架等一系列范畴;第四,这一研究还应具有一般性,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基于社会主义历史性方位进行拓展。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燕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艳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何自力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侯为民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颜鹏飞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蒋永穆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朝科教授主持第二阶段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堡骏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志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严法善教授主持第三阶段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