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帝国》到《三国演义》,从《大明王朝1566》到《雍正王朝》,我们为什么总爱回望历史呢?那是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通过阅读历史,反思就此形成的社会阶层,看清社会结构的继承发展,能为我们现代人在面临人生选择、命运变化时,提供参考。
以史为鉴,换一种活法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个人能看懂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培根那句耳熟能详的“读史使人明智”,激励人们回望历史、追问历史、解读历史。春秋战国、大秦崛起、楚汉争霸……纵观深邃的时间长河,朝代兴衰更替,各色人物命运沉浮,有道不完的传奇佳话和名士风流。若能以史为鉴、上下求索,习得几分前人处世智慧,定能得到醍醐灌顶的启迪。
在人生态度上,我欣赏苏轼豁达胸襟和随遇而安的性格。在那个汲汲于功名的年代,这位天才词人一生仕途不济,黄州、惠州、儋州一贬再贬,但风雨飘摇中并未泯灭他对生活的热爱。即使身如不系之舟,他仍苦中作乐,躬耕陇亩,学习五谷杂粮,解锁荔枝、醉蟹、芒果等舌尖上的民间美食;或兴致所至与友人踏歌远游,吟诗作画,留下流传千古的佳句。从苏东坡身上,我明白,世事变幻无法预料,人间冷暖只是过眼云烟,学会笑对艰难困苦,一路前行、一路随缘,终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追求个人幸福上,我钦佩才女李清照敢爱敢恨的勇气。李家有好女,天赋逼人、聪慧伶俐,待字闺中,于是有了“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经典画面。当婚姻不幸福,她坚决斩断情丝,宁愿坐牢也毅然提出离婚。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李清照这份独立和清醒难能可贵。面对暂时的人生困局,现代女性要学习易安居士特立独行的气度和从容,不依附任何人,敢于打破职场上存在的性别壁垒和刻板印象。
读懂历史上文人墨客的风骨,你会发现,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不被世俗所累,稳定内在、忠于自我。远在宋朝的苏轼、李清照都能活得如此超尘脱俗,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活法,让人生与众不同。
董红
时势造英雄 英雄亦适时
历史无论是以简牍散佚的残简、字迹漫漶的断章、还是厚尘堆满的故纸的形式呈现,都是跃动在字里行间鲜活滚烫的记忆。在今天之前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它的温度、它的亲疏,往往与阅读者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或温情缱绻,或激昂高亢。在书海泛舟时,免不得要为那些时代河流中的行舟者感慨、落泪、悲愤……
曾经我只知辛弃疾豪放,如今读完《辛弃疾的诗词人生》后,不由多了几分惆怅。一个心中装满了金戈铁马的人,青史留名的却是灯火阑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的诗词里,总浸透着孤独,一种不被时代接纳的激愤。身处浑浑噩噩的朝代,偏安一隅的南宋君臣早已被富贵烟云遮蔽了双眼,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心,却得不到重用,任凭文韬武略、将帅之才,也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斯人已逝,当历史车轮碾过的泛黄纸页,虽然上面没有辛弃疾建功立业定国安邦的血染风采,却记录下了一代英雄词人慷慨纵横、气吞山河的纸上江湖。
时势造英雄,代有才人出。身处和平年代,盛世繁荣,但英雄仍未缺位。我们的时代有“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的传奇校长张桂梅;有逐梦深蓝、科技报国的深海“牧牛人”万步炎;有“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的“当代愚公”毛相林;有穿山跨海、经天纬地,用汗水和生命丈量祖国大地的国测一大队……时代英雄辈出,他们是“脊梁”,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亦是无数个“我们”,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
徐怡倩
严管厚爱出战斗力
近来读《史记》,其中一篇列传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司马穰苴列传》。春秋时期,齐景公在位时,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甄城两地,燕国也趁机侵犯河上地区,齐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齐景公对此感到非常担心。宰相晏婴向齐景公举荐了田穰苴,他是田氏庶子,晏婴认为他“文才能令众人归附,武艺能够威慑敌人”。田穰苴认为自己身份卑微,需要大王宠臣、百姓尊敬的人做督军,齐景公派了贾庄。无奈贾庄无视军纪、作风散漫,以亲友送行为由迟到军营,遭到田穰苴斩杀。田穰苴对他说:“现在敌人已经深入我国境内,国家内部骚乱动荡,军卒们暴露在前线战场,国君睡觉都不能安稳,吃饭都觉得不香甜,所有人的性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为你送行还有什么意义呢!”所有士兵战栗不已。田穰苴平时却对战士十分关心,士兵们住宿的营帐、水井、军灶、生病、就医、服药等事项,田穰苴都会亲自过问并安排。因此,他带兵打仗所向披靡,甚至让敌人闻风丧胆。
从这篇文章中,我可以看到,在管理中,做到严管厚爱、赏罚分明,才能让团队更加有战斗力。反之,如果作风散漫者得不到处分,努力工作者得不到奖赏,拼命付出者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只会让能干者寒心。
王小满
在中华智慧中找寻处事哲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是一个经典故事:诸葛亮运筹帷幄,一场大雨将谷内的大火全部浇灭,魏军眼看老天爷都帮着自己,士气大振,最终逃出生天。算无遗策的诸葛亮为蜀国付出了一生的才学心血,然而却终究敌不过所谓的“天命”。
中国人常常说“尽人事听天命”。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抱着一腔热血,认定“事在人为”,一旦遇到坎坷和遭遇失败的时候,却会一蹶不振甚至怀疑自己。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独属于国人的哲学智慧,“尽人事听天命”就给了当下焦虑的人们很好的心灵慰藉,也让我们在不断的历事过程中,找到一份处事态度。
连孔子也会感慨“时也,命也”,可见我们安身立命在社会闯荡,除了自己可以掌握的,也有很多自己不能掌握的东西,中华智慧不是一味地叫人们往前冲,而是能够在审时度势后,坚定信念,努力耕耘,无问西东。
当代人在快速发展的当下,有对现实的焦虑和未来的不安,有对过往的遗憾和当下的迷茫,习惯用结果思维来导向,却也不经意间忽略了过程,忘了最珍贵的乃是我们走过的路、踏过的水。智慧如诸葛亮在蛰伏多年后选择了刘备,奉命于危难之间二十一年,却坚定不移自己的信念,最后虽没有达成心愿,但留下的《出师表》彰显了他的一份赤诚之心,流传后世。可见结果固然重要,但结果往往不全由自己,放平心态轻装上阵奋力一搏,才是更加符合中国哲学的处事态度。
中国的历史里不仅能看到故事,更能以史为鉴,以史为镜,用中国思维中国智慧来看清世界的本质。
费晓晓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历史,宛如一座深邃的宝库,蕴藏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当我们揭开那尘封已久的史书,仿佛能听到那些英雄豪杰与智者圣人的呼唤,他们用自己的故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大秦帝国》以其恢弘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吸引了我。
《大秦帝国》生动展现了秦国从弱小到强大的崛起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商鞅的变法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理念,以非凡的魄力和远见,推动了秦国的全面改革,打破了陈旧的制度枷锁,引领秦国走向繁荣昌盛。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治理国家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方式,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这种勇于变革的精神,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变法不仅在经济、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更在思想上为秦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敢于挑战旧有的制度和观念,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和措施。这种勇于突破陈规旧习的精神,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也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去应对挑战,才能保持活力和竞争力,走在时代的前列。
同时,《大秦帝国》中秦孝公的形象,也让我对领导者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代雄主,秦孝公深知秦国的落后与贫弱,他毅然决然地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给予了他极大的权力与支持。在变法过程中,秦孝公始终坚定地站在商鞅一边,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这种领导者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大秦帝国》中的人物形象还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宝贵启示。在那个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商鞅、秦孝公等人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善于运用智慧与策略来应对各种挑战。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变通,既敢于担当又善于沟通协调。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化解矛盾、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和发展。
朱杲一
七嘴八舌
如果你怕把每一天过得浑浑噩噩,不妨读历史为自己充电。历史让人清醒,读史让人冷静。《史记》中的种种对历史的真实揭示,为我们照亮了未来的方向。——天晟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了想,还是读一读史书吧,借鉴一下前人留下的经验,总是不会错的。——凯
前人所想所做皆为历史,学习历史能够让我们超越自己、站得更高,把问题看得更加清楚。——秋泽
善于学习历史的人遇到事情会冷静,分析问题会客观而周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清醒地处理日常事务”。——舒舒
在我看来,读史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答我们现在的疑惑。——花田雨
在读史书的过程中,反思就此形成的社会阶层,看清社会动态的继承发展,才能为我们现代人在面临人生选择、命运变化时,提供参考。——俊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