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疫情相对平稳的新加坡,其"经济病情"却是愈发严重。今年一季度,新加坡GDP折合年率环比下降10.6%,创10年来最大降幅,萎缩程度远甚于8.2%这一预期数值。而且自疫情发生以来,新加坡推出的4轮经济援助总额已接近1000亿新加坡元,为了应对眼前日益剧增的经济压力,即便全球疫情尚未迎来拐点,新加坡也按下了经济"重启键"。
实际上,早在去年新加坡经济便遭遇了急刹车,差一点就掉入技术性衰退的黑洞之中。毕竟,这个被称为地球上的小红点的热带岛国,自1965年独立以来,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克服国小民寡及资源贫乏等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直接从英国殖民前哨,蜕变成经济蓬勃发展的国际都会。
对此,国际社会对新加坡的评价是:用一代人的时间,从第三世界攀升到第一世界。甚至1995年经合组织还将新加坡划入"发达国家"行列。那么如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衰退阴影笼罩到新加坡这个亚洲经济体模范生头上?而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亚洲先行一步的新加坡还能够走多远?本文将沿着新加坡55年经济发展轨迹一路探讨,尝试找到决定新加坡经济兴衰的关键因素及关于其未来经济走向的最优答案。
一、五次蜕变,星岛崛起之路回顾
根据S曲线经济成长理论,世界经济可以粗略分为三种形态,一是乌龟型经济,即低水平成长经济;二是马型经济,即高速成长经济;三是大象型经济,即成熟成长经济。翻开新加坡的历史册,可以看到历经"五次蜕变"的新加坡,其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大象型阶段。
1824年至1959年是英国统治新加坡的时期,在这一百余年间,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的英国,急需为该国商品寻找各大海外销售市场;而新加坡正好处在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这是欧洲、非洲、中东、东亚、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英国把新加坡当成该国转口贸易最重要的场所。
与此同时,转口贸易也给新加坡带来了繁荣,到19世纪50年代,新加坡对外贸易中有90-95%属于转口贸易,并且连带解决了该国70-75%的劳动力,包括其他相关产业创造出来的价值占其GDP的80-85%。
然而,这种繁荣的转口贸易活动缺乏牢固的经济根基,作为短暂中转站的新加坡如同紧张劳作的流水线操作员,日复一日等候听令,毫无主动性。
在此情形下,1959年是一个转折点,被誉为"历史上真正的巨人"的李光耀决定进行经济改革:摆脱单一畸形的转口贸易经济结构,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带动经济多元化;同时,新加坡采取"追随排头雁"策略,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对进口商品征收重税,保护本国尚未壮大的民族企业,为民间资本发展替代进口型工业创造条件。
就这样,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为突破口,新加坡开始走上了异常吃力的经济转型之路。
在第一阶段成功引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新加坡从第二阶段一开始便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技术,推动国内经济起飞,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具体来看,先是向全球推销新加坡,设立经济发展局,以便招商引资。据了解,20世纪下旬,新加坡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再是建立大型工业园,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载体。1968年新加坡成立裕廊工业区管理局,该管理局不仅负责管理裕廊镇,还管理全国其他工业区。据介绍,当时裕廊工业园内就有企业3500家,为17万人提供就业。后是助力新加坡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新加坡经济腾飞的"第二双翅膀"。
通过循序渐进的三部曲:新加坡吸收了西方的资金和先进技术,逐渐巩固本国的经济底盘,提升了经济高度,并开始尝试走出去,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先行一步,顿时与其他亚洲国家拉开了距离。此时的新加坡,顺势进入到了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发展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摸索和积累,新加坡经济开始进入"自然成长期",长期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其中1960-1984年该国GDP年均增速为9%,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
在这个经济黄金阶段,新加坡采取"选赢家"策略,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着力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造船、炼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设计、信息、电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金融、贸易、通讯、会展、旅游等服务业。凭借实力,到70年代末期,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上闻名遐尔的亚洲新兴工业国,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
虽说老天爷赏饭吃,但是新加坡保持经济繁荣也离不开自己争气。
在新加坡成为亚洲经济的一条"小龙"之后,该国也遇到不少难题和挑战。一方面西方国家经济停滞,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了新加坡的进出口贸易;另一方面,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也开始加速发展,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使新加坡原有的优势逐渐消失。
为此,新加坡审时度势,面对挑战,制定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战略。1979年7月,新加坡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亦称"经济重组战略"。通过鼓励科研、发展高科技工业、加强教育培训、修改工资政策一系列措施,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进入高科技工业,即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向高度精密工业迈进。
受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新加坡经济开始从"稳定成长期"转入"成长波动期",GDP的增速或高或低。到了1998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新加坡经济增长率降到1.5%,甚至还出现负增长。此外,由于新加坡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许多跨国公司关闭或转移了新加坡的工厂,著名的裕廊工业园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空置的厂房。
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以及新兴工业国低劳动力成本的激烈竞争,2002年,新加坡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大转型:以本国为圆心,以7小时的飞行距离为半径,制定了"7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在该经济圈内继续巩固和打造若干区域中心,即世界贸易中心、海港转运中心、航空中心、会议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保健中心、国际医药中心、金融理财中心。
并且新加坡最先提出了具有创意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概念,获得WTO的高度赞赏和各国的积极相应。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已经和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欧盟等主要经济强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且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连续第二年排名第一,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二、创下亚洲奇迹,浅析新加坡成功之道
可以看到,通过55年的开拓,新加坡取得的成功世人瞩目,但其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气呵成,而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才走到今天。且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在强手如林、日益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在较短的时期内创造世界经济的奇迹,简单概括不外乎有三点。
不断前进的历史注脚都落在一句话上: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奇迹,正是得益于毫不动摇、一以贯之的对外开放。建国以来,没有市场和资源的新加坡就意识到该国的经济必须跟世界的经济接轨,才能发展自己,在世界上立稳脚跟。因此,天生触角灵敏的新加坡是最先主动面对和欢迎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亚洲国家之一。
例如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前来新加坡投资,包括设立工厂进行生产经营、设置研发中心进行产品创新等。到了2011年,新加坡拥有大小工业区38个,来自欧、美、日等地的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落户,其中4000家为区域总部,新加坡的GDP中,有42%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
要知道,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把自己的命运与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命运截然分开,合作与交流将带来众多的发展机遇,对抗和征服只能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社会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代,人力资源已被称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源泉。而新加坡也认识到这一点,知道自己的人口总量少,本国优秀人才和顶尖人才数量十分有限,于是,一方面,建国之初就把吸引外来人才当做基本国策,千方百计从全世界吸引人才,为各种专业、各种类型的外来人才打造卓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新加坡非常重视教育,不止是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就投入巨大。
据了解,新加坡每年在教育行业的投入占到GDP的比重达到3%-4%之多。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曾于2015年在全球近65个国家进行一项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学生的阅读及数理能力均居全球榜首;并且同年颁布的《全球最大规模基础教育排名》中,新加坡位排名全球第一。
换而言之,新加坡经济与教育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其经济现代化之路也是教育现代化之路。
凯恩斯称国家宏观调控为看得见的"左手",亚当斯密称市场机制为看不见的"右手"。而新加坡高度奉行市场经济,其市场经济成熟度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如:不实行金融管制;不设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实行外汇管制;不设物价局,不实行物价管制;不实行发票管制;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港,不实行关税管制;不实行员工最低工资管制;公司所得税为全球最低。
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经济舞台上,新加坡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既眼睛向内,又眼睛向外;既立足国内,又立足国外;既注重利用内资,又注重利用外资;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右手",又有效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左手",使新加坡经济得以迅速崛起。
三、风光不再,新加坡经济还能走多远?
但是,新加坡只是一个城市型的经济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相对也小。况且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体,新加坡对外贸易额是GDP的三倍,因而对外部国际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在此情况下,如果全球经济与贸易打了个喷嚏,新加坡经济往往就要"感冒"。
所以去年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挑起贸易摩擦,日韩之间的贸易争端,英国脱欧进程跌宕起伏等不确定因素,直接拖累了新加坡制造业、出口和投资,导致2019年新加坡经济同比增长0.7%,创下10年经济最差表现。外界不少声音将新加坡经济增长刹车,归咎于新加坡出口主导型的经济结构。
不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及全球市场需求减弱,确实是新加坡经济陷入低迷的直接原因,但不是全部。关键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新加坡货币政策不够灵活。在去年新加坡经济呈现逐季下滑趋势之际,新加坡却一直保持实施了三年的货币紧缩政策,直到熬不住,GDP出现了负增长,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才决定放宽货币政策。
另一个是新加坡的制造业拖了后腿。数据显示,2019年新加坡制造业同比萎缩了1.5%,制造业占了新加坡GDP的20%,制造业中的大头是电子和精密工程,占比约40%。而导致新加坡电子产业萎靡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第一经济体对其他国家的半导体企业做出限制行动,将不少企业列入其实体黑名单,这也让新加坡与欧美日企业合办的半导体企业陷入重围。
虽说,新加坡经济表现不堪乐观,但外界都认为新加坡极有可能会从低谷中走出来。因为解决上述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一方面是新加坡2020年上半年将举行大选,该国实施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动力;另一方面,新加坡家底厚实,即便本国产业支撑力不够,但多年来在金融资产管理及出口市场布局已积累了足够经验,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只是,这场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阴影,在外向型的新加坡经济上成倍放大,而新加坡除了淡马锡几乎拿不出任何可以抵御经济危机的硬货。并且对于服务业占经济比重高达2/3的新加坡来说,全球贸易的长期停摆和能源价格的持续走低,不仅对新加坡服务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其经济也在较长时间里会处于下滑区间。
对此,新加坡也是心知肚明,今年5月28日,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大幅下调了2020年的经济预测,预计该国经济今年将萎缩4.0%至7.0%。
或许我们可以根据新加坡55年经济发展轨迹预见她今后仍然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但是如李光耀先生所言:"各国之间的竞争就好象在高速公路上跑汽车。当汽车不多的时候,新加坡可以跑得很快,当大家都跑到这条路上的时候,你就不可能跑得太快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