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36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0.48%。朝鲜半岛及越南等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中文名
潘姓
外文名
Pan
得姓始祖
姬季孙
起源地
西周毕国
历代名人
潘安、潘璋、潘美、潘良贵、潘季驯
百家姓排位
36位
主要郡望
荥阳郡、广宗郡、河南郡、豫章郡
主要堂号
荥阳堂、黄门堂
潘姓历史发展潘姓姓氏源流
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被封在毕(今陕西省咸阳北),建立毕国。毕公高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采食于潘,因氏焉。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公元85--163年)著有《潜夫论》。该书的姓氏内容是继《世本》之后现存最早的记载。该书《五德志〔一〕第三十四》说:姬之别封众多,“潘、养……皆姬姓也。”
《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是在隋代陆法言《切韵》、唐朝孙愐《唐韵》等基础上编修而成。该书《卷一·桓》的“潘”字下注周文王之孙“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仫佬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潘姓迁徙传播
《史记·魏世家》载:“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史记·晋世家》: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有晋大臣潘父。
《史记·楚世家》:成王四十六年(前626年)有潘崇,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潘尪,其后有潘子、潘子臣。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文帝四年(前176)前有齐中尉潘满如。
上述人物,勾画出了一张潘氏西周至战国未的迁徙线路图。即:起源于毕国(今陕西省西安、咸阳)的潘氏一族,绝封后因战争或自然灾害原因,由西往东迁徙,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战国时期发展到了齐国(今山东)一带。
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有新野(今属河南省)宰潘临;26年(建武二年)前淮阳(今属河南省)有太守潘蹇。淮阳(陈国长平)的潘乾东汉灵帝时,仕宦而迁江苏溧阳为始祖;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的先祖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说明潘氏汉代时已在河南、江苏发展。
三国时,吴国有武陵汉寿(今属湖南省)有潘濬(一作浚),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孙权妻浙江会稽人潘夫人,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
晋时,中牟的潘岳、潘尼一支成为潘氏最为兴旺一支。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茂名迁广东。
北魏时,祖魏尚书仆射因晋乱没蕃逐居代北十四代的潘威,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
潘佛寿是唐代吏部常选广宗郡潘智昭的曾祖,北周时宜州泥阳(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的潘基、潘翔、潘卿、潘孝长,他们的先人也都是广宗(今属河北省邢台市)。
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福建。潘绍业的后裔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后人兴旺发达起来。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濬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唐末避乱,潘承佑的先辈由荥阳中牟迁于闽粤,遂为著姓。五代初,幽州人祖贵,为刘守光杀之。潘佑之父潘处常脱身南奔到了南唐。
宋代时期,潘美一家由大名迁至开封,接着又分迁移山西、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山东一支不久转湖南。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有族谱记载,福建莆田有一支迁到了韩国,南唐端明殿学士潘佑的后裔有一支迁到了高丽巨济,成为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
元、明、清,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
潘姓人口分布
如今,潘氏一族分布于全国各地和朝鲜半岛及越南等,尤以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广东、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区为多,这九省潘氏族人约占全国潘氏人口的69%以上。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潘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西。
潘姓姓氏文化潘姓宗族特征
1、汉代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又山东冠县潘氏一支行为:“学占玉龙立,凤贵洪汝文。”
潘姓郡望堂号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荥阳堂:汉代尚书左丞潘勖(约165—215)之族住荥阳中牟后,这里先后有潘瑾、潘勖、潘满、潘岳、潘尼等名垂史籍的人物,潘氏成为了当地一大旺族,故潘氏多以“荥阳”为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潘姓宗祠对联
源自姬姓;望出广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世长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金华人潘友文,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陆九渊曾称赞他慈祥而诚恳,有恻隐之心,人称“潘佛子”。下联典出西晋汉寿人潘京,字世长,二十岁时任郡主薄,善于论辩,举秀才后到洛阳,与善谈的尚书令乐广畅谈几天,乐广很叹服他的天才,说:“你天才过人,只是学习还不够,如果再多学,一定会成为一代谈宗。”于是他又勤奋苦学,后历官巴丘、邵陵、泉陵三县县令,颇有政绩,所到之处,路不拾遗。
栽花满县;画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栽花满县;置田给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李白有诗云:“河阳花作县。”下联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给族人。
名高吴将;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将领潘韬,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下联典出春秋楚成王时太师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诗称邠老;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诗人潘大临,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三中省试;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间,三中省试。下联典指明·潘文奎与修国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绩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潘美,累著战功,卒谥武惠,追封郑王。下联典指明·潘驯,四次治河,功绩最著,累官至宫保大司空。
系承季孙;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射穿七札;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潘党,善射,与养由基较射,射穿七札。下联典指三国·潘?斩敌数万,平定五溪蛮。
德传花县;馨衍荥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潘氏宗祠联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荥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殉节碎玉石;舍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妙圆破元兵围于城中,将受辱,潘先焚夫骨,火发,遂跃入烈焰而死。下联典指梁武帝得南齐潘玉儿,王茂谏曰:“亡齐者此物也,不可留。”将以赐田安启,玉儿不从,自缢而死。
桃焕千门晓;花栽一县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
四任治河总理;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训(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祖德高深开大业;网形雄耸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桥乡村潘氏宗祠联。
典籍淹通,赋成华岳;丰姿秀美,果满香车。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下联典出宋代学乾潘翼,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清·潘龄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进士潘龄皋自题联。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舞;妙圆独甘殉节,白骨扬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潘玉儿。下联典指宋末潘妙圆。
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腾。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古筑村潘氏宗祠联。
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贵州省安顺市北街大磨边潘氏宗坊联。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纵观最鼎盛的情况。
潘姓家谱文献族谱名称编纂时间编者藏地
江苏潘氏统宗谱十
公元1684年
潘埙原撰,潘下秋纂
江苏省淮安县图书馆
江苏潘氏统宗谱十二卷
公元1784年
潘松崖增修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省淮安县图书馆
江苏潘氏续修宗谱
公元1926年
潘兰璘续纂
江苏省淮安县图书馆
浙江湖州潘氏纯孝世谱
待考
待考
人民大学图书馆
浙江湖州汇嘴潘氏家乘
公元1829年
潘炯纂修
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长兴潘氏谱
公元1897年
潘宝生纂
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
安徽和县历阳潘氏宗谱
公元1918年
潘家满潘启树等纂
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庐江潘氏宗谱
公元1890年
潘鼎立修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庐江庐州潜川潘氏宗谱
公元1896年
潘家裕修
美国尤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婺源桃溪潘氏三仕宗谱
公元1868年
潘氏族人修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万载湖源潘氏族谱
公元1871年
潘亮高纂修
江西省图书馆
潘姓字辈分类潘姓姓氏名望潘姓军政界潘姓艺术界潘姓科学界潘姓工商界潘姓体育界潘姓演艺界
潘之琳,中国内地女演员,2012年,因在年代抗战剧《箭在弦上》饰演徐二航开始获得粉丝关注。
潘迎紫,中国女演员,1963年,潘迎紫考入邵氏南国实验剧团二期培训班,毕业后成为邵氏公司演员出道,因能歌善舞曾应邀到泰国国王御前表演歌舞,并出演很多邵氏电影公司的歌舞片电影。
潘霜霜,中国内地女演员,2008年以模特身份出道,2010年出演电影《翡翠明珠》饰演平公主,从此转型为影视演员。
潘虹,中国内地女演员,1954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大陆女演员,表演艺术家。她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艺人。
潘粤明,中国内地男演员,1994年参演个人首部电视剧《三国演义》饰演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正式进入影视圈。
潘斌龙,中国内地男演员,1998年,潘斌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业余文艺汇演,参演舞蹈《受阅在明天》并获得全军一等奖。
潘泰名,中国内地男演员,2008年参演电影《米香》入围蒙特利尔电影节处女作竞赛单元、同年获得2008年法国南方电影基金。
潘姓相关事件
《我不是潘金莲》引发了全国潘氏宗亲会的不满,认为该影片有损潘氏名誉。2017年,来自广东增城市的癌症患者潘金莲,更是将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等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恢复名誉。
广东潘金莲在起诉书中写道:“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清河县志》第0781页记载:潘金莲乃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贤妻良母。而刘震云却歪曲历史 事实,写作《我不是潘金莲》一书,将潘金莲丑化成不正经女人的代名词……在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旁白中说‘自宋朝到如今人们都把不正经的女人叫潘 金莲’即歪曲事实……”。
潘姓研究考证
潘氏起源,东汉《潜夫论》和唐代早期的潘氏先贤碑文记载潘氏起源于姬姓,唐代元和七年(812)的《元和姓纂》出现了芈姓潘氏说,南宋《路史》出现了姚(舜)姓潘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番国潘氏说、邾国潘氏说。
起源说出处与依据史实考证
姬姓说
东汉《潜夫论·五德志·第三十四》:潘氏“姬姓”
《广韵》二十六桓“潘”字注云:“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宋代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十四:“古今姓纂: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宋代《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十六、金朝《五音集韵》卷四、元代《古今韵会举要》十四【寒与欢通】、明代《四六鸳鸯谱》等载:潘氏,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第四十“淮阳太守潘蹇”下注:“周文王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晋有潘父,楚有潘崇。”
唐初至明代的潘氏先贤传或墓志中,潘氏起源于姬姓毕公高的说法也累见不鲜。元初《县令潘君(安逺)墓碑》载:“潘氏之先,出于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因氏……,潘氏源周,楚、晋岳之文。”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潘孝基与夫人范氏合墓志》、明代《潘公季驯墓志铭》也有相同的说法。
《竹涧集·巻五·双溪潘氏宗谱记》:“潘氏之先出于毕公髙。毕公高本姬姓,子季孙者食菜于潘因以为氏。”
潘氏起源于姬姓,既见于东汉姓书和宋代官修韵书等,也见于潘氏先祖墓志碑文和族谱中,应当是可信的。
芈姓说
1、唐代 《元和姓纂·二十六·桓》说:潘“岳家谱云: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朂生芘、满,芘生岳,满生尼”。
2、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姓。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季孙采食于潘,谬也。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1、《晋书·潘岳传(从子尼)》记载,潘岳祖瑾,父芘;潘尼祖勖,父满。潘尼在《赠司空掾安仁诗》中也说;他与潘岳“义惟诸父,好同朋友”。比较可知,《姓纂》的潘岳、潘尼兄弟关系不符史实。自然不见于其它记载的《潘岳家谱》及“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说没有可信度。
潘氏源于芈姓之说最早见于《元和姓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该书“援引间有讹谬。《白居易集》自叙家世,以白乙丙为祖,而《姓纂》云出自白公胜。颠倒时代,悖谬显然”,洪迈《容斋随笔》称其“诞妄最多”。又此“书至宋,已颇散佚”,无善本,以《古今姓氏辨证》等“所引各条补其阙佚”。自然《元和姓纂》的潘氏芈姓说不可作信史。
2、查潘岳家风诗,全文为:“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之说法。
东汉王符《潜夫论》中,芈姓“公族有楚季氏、列宗氏、斗强氏、良臣氏、耆氏……黑肱氏,皆芈姓也。”潘氏不在之列。显然,《通志·氏族略》的 芈姓说也不可信。
姚姓说
1、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四·有虞氏后》称:《左传》潘,获潘子者,本北燕州。贞观改曰妫州,今妫之怀戎,亦曰妫虚(魏土地记下雒城西南故潘城也)。
2、明朝人陈士元《姓觿·十四寒·潘》:“《国名纪》云古潘国,舜裔,文王诛潘正是也。”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姓觿》第75-76页。
3、本世纪来,诸多姓氏书和文章说:姓姚的舜帝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1、《左传》昭公十二(前530年)载:是年冬,潘子随楚子(楚灵王)狩于州来(今安徽凤台),次年为吴国所俘。明显罗泌将潘子当作燕国怀戎(今河北涿鹿县)人不符史实。
2、“文王诛潘正”的故事见于《尹文子·圣人》。而《荀子·宥坐》为“文王诛潘止”,《说苑·指武》则是“太公诛潘址”。“文王诛潘正”明显是演绎而成的虚构故事。
灭商的是周武王。周文王只是西周的奠定者,即使《路史》所说的潘国(今河北涿鹿县)真的存在,不论从政治、军事方面,他都不可能由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跑到潘国去杀了“潘正”。
3、关于舜帝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的问题:
第一,《三家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引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阳,或言潘”。《水经注》卷十三:漯水又北迳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 。表明传说中的舜都潘在汉潘县(今河北涿鹿县)而不在延庆之东北。
第二,《括地志》 卷二:潘(舜都潘)“今妫州城是也……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现在延庆的妫水河,古称清夷水,亦名沧河……唐长安二年(702年)移妫州于清夷军城,大概就在此时,旧州城的妫水水名也被移用到新州城,妫水也就取代了清夷水名。显然以成书于642年的《括地志》 记载,对应发源于今延庆东北的今妫水(古清夷水),将传说的舜都潘城定位在延庆东北是不符史实的。
第三,陕西兴平、唐县名。夏、商称犬丘邑。西周名犬丘(今阜寨乡南佐村),懿王曾都于此。1994年8月出版的《兴平县志》上也没有潘子国的说法。
事实说明,舜建都潘(今延庆县东北),后兴平北建潘子国的说法不可信。
固始说
当代诸多姓氏书和文章说:古潘国,在今固始县地。潘氏源于固始。其主要依据:
1、“侯古堆”墓出土编钟上铭文“潘子成周潘子成周”;
2、古潘国即今固始。楚相孙叔敖庙碑有记载;
3、《万姓统谱》引《国名纪》说,潘国是舜帝的后裔封国;《元和姓篡》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4、《史记·楚世家》、《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504年,“吴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郢徙鄀。
5、固始侯古堆墓为吴王夫差夫人墓;吴太子伐楚,夫人与君同征,取得潘国地后而得病身亡,就地筑陵,取潘国器物陪葬。”
尽阳管我们可以对固始潘国作很多“合理”的假设,但不可否定的是:
1、侯古堆出土编钟铭文是“鄱子成周”而不是“潘子成周”。《新金文编》载:“鄱子成周钟,春秋晚期。”说明“侯古堆”墓出土编钟铭文原本为是“鄱子成周”而不是“潘子成周”。
2、鄱氏不是番氏、潘氏。
鄱氏文物,除上“鄱子成周”编钟外,河南桐柏县出土有春秋时期的“鄱伯墉铜匜”;1980年3月至1982年6月河南温县出土书写盟辞的石片中,参盟者有鄱氏之鄱朔。湖北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竹简记有“鄱君”,战国玺印有“鄱大夫鉨(玺)” 。《高僧传》上南朝有鄱氏庐山释慧永。鄱,现行较罕见姓氏,见《中华姓府》,广西贵县大墟、湖北麻城等地均有此姓。
番氏:西周有“番生簋盖”、春秋时期有“番□伯酓匜”和“番昶伯”铜鼎等。《甲金篆隶大字典》中,西周至战国可见的番氏文物屡见不鲜。番氏人物,《诗经·十月之交》西周有“番维司徒”;湖北江陵荆州天星观一号墓为邸阳君番乘(也有作番胜贞);《史记》西汉有番系;《资治通鉴》东汉有都尉番辰;《三国志·薛综传》中吴国有“番歆”和其弟番苗。现云南、河南、江西、广西、广东、贵州、台湾等有番氏。
潘氏:《史记》上,春秋早期有晋国潘父,中期有楚太师潘崇、楚大夫潘尪和潘党。汉代之后潘氏名人不绝于史书,潘氏是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36位姓氏。
事实证明,鄱氏、番氏、番氏都是由古至今客观存在着的姓氏。由此“鄱子成周”之“鄱”,按“鄱阳”作“番阳”或“潘阳”之例,如果是地名,作番或潘没有异议;但如果是姓氏,则其“鄱” 既不是番氏,也不是潘氏。
3、《孙叔敖碑》之“潘国”之“潘”为“渖”、作“寝”更合理。
《楚相孙叔敖碑》称:孙叔敖“欲有赏,必有潘国,下湿墝埆,人所不贪,遂封潘乡,即固始也。”
孙叔敖封于潘国的说法独见于孙叔敖碑。《列子·说符第八》、《吕氏春秋》、《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等书载:孙叔敖之子封于“寝丘”。
古文献中,“渖”的繁体字作“潘”的屡见不鲜。《列子·黄帝二》 “鲵旋之潘为渊”之“潘”,史学家奚侗注“‘潘’当为‘渖’,沈之叚字”。《左传·宣公十二年》的“沈尹将中军”, 晋代杜预注“沈(渖)或作寝。寝县也。今汝阴固始县”。由此,《孙叔敖碑》的“潘”是作者错把汝阴固始县(治今安徽省临泉县)当作今河南固始,而以“潘当为渖”、“作寝”之故更合理。
孙叔敖大约去世于前593年,楚灵王前540-529年在位,五(伍)举在楚灵王三年(前538)出使晋国。不难看出,《孙叔敖碑》的孙叔敖“仕于灵王”、继五举“之统”之说不符史实。
《孙叔敖碑》是孙叔敖死后近600多年而作。史书有载的都搞错了,不见于其他记载的潘国(潘乡)“即固始”又怎能作信史呢?
4、候古堆一号墓墓主人年龄和出土青铜器形制与夫差取时间不相符。《史记》载:宋元公十五年(前517年),宋元公“入鲁,行道卒,子景公”立。夫差取番在公元前504年。
河南医学院专家对侯古堆一号墓主人的遗骨进行了科学鉴定,墓的墓主人“是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由楚国龙纹玉器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的河南省固始候古堆1号墓为代表”可知,该墓出土的玉器最晚时间已在战国初年(公元前475年)。张闻捷《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与墓主》(《华夏考古》2期)通过对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铜器的考察,判断其年代应在战国初年吴亡之后。
常识告诉我们,判断古墓下葬时间当以年代最晚的文物为准。显然这个30岁左右墓主人是宋景公之妹夫差夫人的说法,与出土文物形制不相符。
5、《左传》潘子、潘子臣固始人之说纯属猜测。潘子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前530年),文中载:楚子(楚灵王)狩于州来(今安徽凤台),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帅师围徐以惧吴,为吴国所俘。潘子臣见于《左传》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文中载:四月,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等大夫七人。接着楚国的子期又以陵师(陆师)败于繁扬。这里潘子臣是楚舟师即水军,获 潘子臣的是终累不是夫差。
《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楚世家》虽有公元前504年吴“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的记载,然原文中并没有提及潘子臣。
由此,以误读的“固始侯古堆墓为吴王夫差夫人墓”为据,得出的夫差取番在固始和潘子、潘子臣又是固始人的说法自然只是猜测。
综上所述,潘氏源于固始的说法不可信。
邾国
说
现在的诸多文章在谈到潘氏起源时称:潘“番,邾国也”。
邾国是中国周朝著名的东方古国之一,其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邾武公“夷父颜”之时,因有功于周,周王室封其子“友父”于郳,史称小邾。西汉初,高祖析小邾置蕃县。隶属豫州刺史部鲁国;隋开皇六年(586年),改蕃县为滕县。不难看出,邾国以潘氏没有关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