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深做实“在司法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结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大学习、大讨论、大评查、大整改”,院党组中心组、各党支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积极组织开展学习研讨、主题征文、案例评选等活动,增强全院干警政治理论素养,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提升审判执行质效,推动执法办案“三个效果”有机统一。自10月29日起,裕安区法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在司法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刊载干警学习心得、典型案例、亮点成效等内容,敬请关注。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干警们的心得体会吧!
徐集法庭房冬蓉
向上滑动阅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担负着执法办案、定纷止争、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神圣使命,用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忠于宪法法律,将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有机结合,深入阐释法律法规所体现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以人民为中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应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准确阐明事理,详细释明法理,积极讲明情理,力求讲究文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裁判的满意度,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平正义。(三)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立足时代、国情、文化,综合考量法、理、情等因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司法裁判的法律认同、社会认同和情理认同。
最高院的指导意见对我们的裁判文书辨法析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办理案件和写作裁判文书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解立法目的和法律原则的重要指引,作为检验自由裁量权是否合理行使的重要标准,确保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对于裁判结果有价值引领导向、行为规范意义的案件,我们应当强化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切实发挥司法裁判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规范、评价、教育、引领等功能,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释法说理时,应当针对争议焦点,根据庭审举证、质证、法庭辩论以及法律调查等情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说明裁判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过程和理由。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底线》,选取了“主播直播猝死案”、“职场性骚扰案”“明星虚假诉讼案”涉及社会民生的矛盾纠纷案件进行了解读。通过这些改编自现实的典型案例,用生活的鲜活性、社会的尖锐性、司法的复杂性,塑造了当代法院人的生动形象,展现了人民法官在一件件大案小案中,既维护了法律公平正义的底线,又表达了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体现了中国法治社会的进步,表达了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作为法官,我们工作的意义在于尊重法律精神,守住人伦底线,在法理与情理之间作出裁判,让社会大众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到,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司法裁判,必须维护社会道德底线,弘扬美德善行。以法律守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是法官的底线和使命。
刑庭 夏冬
向上滑动阅览
“法律应当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作为法律人,这句著名的法谚早已印在脑海、融入血脉、刻进骨髓。但时过境迁,工作多年,我们是否还保有初心,并为之不懈奋斗?对法律的信仰、对法治的信仰,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的起点和归宿。尽管时异事异,但对公平正义的执念与求索,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一生的坚守。
审判工作是神圣的,法官职业是受人尊敬的,但前提是我们作出的每一份判决都是公正的。法官作为中立的裁决者,要敬畏手中的审判权。须知,每一份判决都是法官的颜面,要做到“五官端正”,即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论理得当、用法准确、裁判公正;要保证“干净清洁”,即秉持一颗公心、守住两袖清风。
“自重者人恒重之。”民众需要一个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并对获得公正处断有着强烈的渴望。我们法院、我们法官不能躲事、怕事,耍滑头、打官腔,不辨是非、欺软怕硬。“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我们要敢于动真碰硬、仗义执言,为有理者撑腰,为弱势者发声。“不让守规则者吃亏”“不让不法者获利”,不能沦为一句空话,那是我们法官需要誓死坚守的法律和道德底线。
要做好“诉讼”这一“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诉讼涉及人民的直接利益,能否公平公正的解决纠纷,是关系到民心向背的头等大事。作为党领导下的政法干部,法官既要准确适用法律定分止争,也要用一颗公心守住亿万颗民心。让群众感受到司法工作的公正与威严,也要感受到群众工作的关怀与温暖。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既要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也要不断改进司法理念。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具体处理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方式灵活。用一个个公正的判决,引领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执行局 吴婵媛
向上滑动阅览
我出生于大别山区一个小县城,经过数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实现心中的理想,成为一名政法干警。从小我的父母就教育我成为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的人,他们给了我最质朴的家风。通过“在司法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指引着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校准思想的坐标、把牢行动的航向。
一要坚持政治学习铸忠魂。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必修课、常修课,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如磐石、不可动摇。持续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提高把握政策、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能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实际行动。
二要坚持学法懂法促实践。作为政法干警,应该从实践中不断的进步,在案件庭审和裁判文书研习中提升业务技能,时刻心怀正能量,将年轻人的朝气和激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同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司法工作者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练就一身扎实过硬的本领,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为栋梁之才。
三要坚持从严要求守底线。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严守党纪国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影响,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主动接受批评,从根本上防止和杜绝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同时,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正廉洁的本色,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具体行动。
苏埠法庭张传梅
向上滑动阅览
民法典在第一条立法目的即开宗明义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法律工作者,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必修课。近期,我院开展“在司法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下面,结合实际,我谈一谈自己的感悟体会:
一、从皋陶法治文化中汲取养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在司法实践中。皋陶的法律思想对今日法治中国建设及司法改革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法治中国建设不能只讲法治而忽视德治,两者对治国理政均不可或缺。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道德相得益彰。其次,法治中国建设的根基在于以民为本,以民为本需要我们继承关注民生、重民、爱民和惠民的民本主义传统,此传统实为皋陶所开创并由儒家所发扬,并树立了现代的民本主义价值观,此价值观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皋陶法治思想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将该思想与司法实践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底线》中感受司法温度,用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实践。《底线》是首部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底线》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基层法官形象,一场场掷地有声的案例办理过程,在中国司法和亿万民心之间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增进了我作为一名法官助理的法律信仰和职业荣誉,坚定了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群众利益无小事,司法为民指导实践。李芳凝案中,各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资深法助王秀芳认为息事宁人才是对当事人的保护,正科级法助叶芯却认为应当运用法律维护权利。也有人认为此行为只是小事一件。无论是就每年法院受理的几千上万件案件而言,还是对一年办几百件案件的法官而言,这样的纠纷只是一件“小案件”,但《底线》中并没有把此案件当小案件处理,因为我们眼里的小案件,或许会影响当事人一生,关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故而日常工作中应把每一件案件当成“大案件”,审慎对待,慎终如始。正视社会舆论,回应社会关切。《底线》中的多个案件都成了网络热点,“谁闹谁有理”“谁弱谁有理”“谁死谁有理”的风气长期困扰着广大群众。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来,公众积极参与热点司法事件的讨论,社会各界及网络不乏“舆论审判”的质疑。《底线》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借方远之口称:“我们欢迎网络监督,但不能、也不会接受舆论审判,因为这恰恰破坏了整个司法的权威性。希望社会各界能对我们法律工作者更有信心,不管多难,我们都会让公平公正在每一个案件中回响”,表明了人民法院对舆论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舆论审判”的质疑。我们的司法是人民司法,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我们的法官是人民法官。我们既是为人民服务,也要接受人民监督。所以我们不应当回避舆论,反而要用一个个判决向社会和人民群众展示我们新时代人民法院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实践,让司法裁判以看得见的方式无限趋近实质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每个法律人的使命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