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x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x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x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引起人类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已成为教师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引起人类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已成为教师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伙伴。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打造高效和谐的课堂,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融合;辅助教学;重要手段;兴趣;德育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正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引起了人类社会全面而深入的变革。这对于各行业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要想真正深入学生成长的过程,就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条件,深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让其成为教师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伙伴。一、信息技术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历史学科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无论难易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无法使其在现实世界中再现。特别是一些历史久远、头绪烦琐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进行直观的描绘,加上中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不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同时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好可以有效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摆脱以往的陈旧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全新的理念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它可以对教学内容形象化,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分析史料内容,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变无声文字为有声的故事,对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内容。如在讲到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五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对于“三角贸易”一课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尝试把三角贸易的出程、中程和归程,制作成动画小片使学生一目了然。通过视频资料的展示使学生对于欧洲人虏获非洲黑人的过程进行了解,知道它是发生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通过贩卖黑人为奴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原料等,完成早期的资本积累,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造成了非洲的贫穷和落后。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更加深学生对于这种方式的血腥性的理解,使学生高效的完成了本课三维目标的要求。再例如讲到“挺进大别山”一目,解放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前进的情节,借助于多媒体,通過场景再现,展现了壮观而惨烈的战争场面,耀眼的炮火、嘹亮的冲锋号声、密集的枪炮声和解放军战士排山倒海的气势。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好的体会了解放军战士为了解放全中国浴血奋战的意义。教师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句话直白的告诉我们,在“听、看、做”的过程中,各层次所达到的效果截然不同,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知道,让学生记住,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体制和落后的观念,通过唤醒学生对知识的热情,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何把死板的教材知识变成活灵活现的场景,把课本内容变成鲜活的现实来展现?成为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的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事件的发展过程,真实的触摸历史人物的形态,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求知中成长。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节,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教师把学生搜集到的图片、视频短片、民间故事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集中展示给大家。

这样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还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眼、脑、嘴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加深对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把红军长征的真实场景由原来的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讲解,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给大家。使学生通过图片中红军战士单薄的衣衫、破烂的草鞋,了解到当时条件的艰苦;通过视频中战士们同恶劣条件作斗争的场景,真实的感受到长征的“难”。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长征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得以充分的利用德育教育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其德育功能。常规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有目的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通过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通过内心真实的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一节,通过视频资料的展示,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过程的同时,通过具体的事件如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视频资料展示,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军人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和抗战军民的英勇抗敌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通过适当的引导进行及时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通过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百姓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而且使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学生通过对影片中吸食者悲惨生活的场景展示,增加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endprint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的资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必要的,但需要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作基础。

现代社会教师的工作量繁重,各考核、种种培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教师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影响教师制作高效历史课件除受时间、教学条件、不熟悉计算机技能等限制外,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怱视的原因。校际、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是对这一现象的有效弥补,但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付出。学校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把各学科、各年级科目,有计划的分给各任课教师,而分到任务的教师只需要下大力气把自己的任务做好,然后大家交流完善汇入资源库。当资源库建立之后,本学科老师便可资源共享,随时调取自己需要的课时,根据自己的学情进行补充修改,投入到课堂 教学。这样不仅节省了大家每一课都要下大力气做课件的时间,同时达到了资 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避免的问题 (一)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学生思考 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和大容量等特点的同时,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导致 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内化,对基本知识点不能够及时地掌握和识记, 教学形式虽然五花八门却导致学生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课件制作, 必须服从于课时,服务于教学目标,能用则用不能用决不强求。选材时,教师 应针对教學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切忌形式不要过于花哨,内 容过于繁重,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效果。 (二)选材不当,忽视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而著称,如果一味追求吸引学生注意力,采 用过多的音频、视频和动画,会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学生在眼花缭乱中 失去了学习重点。所以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要力求简洁、清晰,重难 点明确。切不要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也不要为了迎 合学生的需求而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的主角,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实现真 正“融合”。 (三)追求效果,而忽视师生互动 采用信息技术的课堂,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能够有 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上课时只注重多媒体,而把教师自身作用隐蔽, 那样的教学过程将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课堂了。教学中我们一 定要做到主次分明,教师引导作用决不能变,不仅要体现在知识传授的过程, 还要体现在教学的各环节中,通过必要的师生互动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使教师和学生处于被动,让课堂失去其故有的 色彩。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的应用于教学并在教学实践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简单、枯燥的教学过程,成为课堂 教学的重要形式,为学生提供并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感受重 大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的活动。并尝试以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视角、科学的 态度来审视历史,开发多元智能,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从而获取历史的启迪, 为自己所用。然而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如何高效地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打造高效和谐的课堂,仍然有很多需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 不断探索,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 育技术与研究所. [2]马宁.《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所.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文完-

上一篇: 小剧本演活大历史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公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