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我中心组织评审专家和相关部门对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规划研究所编制的《甘肃省体育馆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进行了评估论证。在听取了编制单位对《分析报告》介绍,并征求评估专家和部门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会议充分讨论和综合分析评估,提出如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见。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甘肃省体育馆拟建场地位于兰州新区纬一路以北、奥体中路以南、科中路以东,根据兰州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场地西侧为新区职教园区,南侧为新区行政中心,北侧为新区工业园区。该项目用地约306亩,总建设工期预计两年半。
投资估算预计为80000.0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共同解决。
(二)评估依据
1.《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办发[2012]2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2]2492号);
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13]428号);
4.《甘肃省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5.《关于在全市建立和推行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兰发[2011]3号);
6.《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兰政办发[2013]86号);
7.《甘肃省体育馆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
8.《甘肃省体育馆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委托评审函》;
9.《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甘肃省体育馆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甘发改社会[2014]1178号);
10.《兰州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关于甘肃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项目选址意见的函》(新规土函字[2014]379号);
11.《甘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
(三)评估主体
根据《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兰政办发[2013]86号)相关规定,市项目投资评审中心为社会稳定分析评估单位。我中心成立了该项目评估专家组,组织评估专家、有关部门及利益相关者代表,召开了项目评估论证会议,分析判断并确定该项目的风险等级,提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四)评估过程和方法
1.评估过程
(1)制定评估工作方案。接受委托后,首先制定了评估工作方案,明确了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进度、工作方法与要求、征询意见的对象及方法、风险评估报告大纲等事项。
(2)收集和审阅相关资料。全面收集和认真审阅的相关资料包括: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政策和法规;相关规划与标准规范;同类项目决策风险评估资料等。
(3)召开评估论证并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根据对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的审阅结果,向有关部门、专家了解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当面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4)全面评估论证。参考同类项目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的情况,重点围绕项目建设实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论证,对项目所涉及的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判、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等内容逐步进行评估论证。
(5)确定风险等级。在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和全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作出评判,确定项目风险等级。
(6)编制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2.评估方法
该项目评估过程中采用的主要评估方法包括:现场踏勘、发放问卷调查表、组织评估专家、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代表召开论证会暨座谈会对该项目社会稳定分析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确定风险程度,据此对风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二、评估结论
(一)项目风险因素的总体评价
甘肃省体育馆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省市有关政策,不会引发地区、行业、群体之间的相互矛盾,项目的建设时机和条件较成熟,得到了多数组织和群众的支持、认可。
(二)项目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结论
该项目建议书、选址意见函已获批复,正在办理规划、用地、环评、能评、消防和地灾等批复,项目具有合法性;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一市一馆”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合理;项目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实施计划客观合理,该项目的建设可行;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后,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可控。
(三)风险等级
该项目采取了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后,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综合风险指数较低,综合评估等级确定为低风险水平。
(四)主要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和建议
1.应尽快取得规土、环评、地灾、消防等部门的相关批复,进一步完善该项目实施的合法性。
2.严格按照环评批复,对项目实施区域所涉及的环境敏感性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水体、大气、噪音等防治措施。
3.各责任主体和协助单位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建立区域联防联动机制,构建快速灵敏的应急处理预案,严格落实风险防范化解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4.项目建成营运后,建设单位要积极做好营运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场馆利用率,确保场馆建成营运后达到预期目标。
5.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当地基层组织的联系,发挥镇政府、村委会的纽带作用,完善基层维稳措施,及时做到矛盾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