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出产和田玉、辽宁岫岩出产岫玉、青海格尔木出产青海玉、河南南阳出产南阳玉 云南市面上的缅甸玉
大理 丽江 和田 格尔木 南阳 这些城市都有很多玉器市场 当地的玉文化很浓厚
玉牌:
白玉易求,一牌难得。牌子平整、体薄的形制特点决定了玉料本身需要无杂质和绺裂,同样的一块玉料,把件可以通过对雕刻形象的设计和用刀技法巧妙地避掉那些“毛病”,但这对于玉牌来说则不可行。用行内人的话来说,制玉牌很“伤料”,正是因为牌子对玉料的要求最为苛刻,因此它在把玩类玉器的收藏中位列第一。
玉牌的特殊魅力,往往体现在精美玉质和精细雕工的完美结合,传统“子冈牌” 两面雕的经典形式,一面琢磨山水、花鸟、人物、瑞兽等图,虽用工具碾出,仍不失文人笔墨情趣;另一面雕刻诗文、书法、印章等艺,以刀代笔直书其上,将书画艺术结合的非常完美。这种既有人文气息,又具吉祥寓意的玉牌雕刻样式,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时代审美的变化、玉雕艺术家素养的提高和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当今的玉牌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历史上只有方形的子冈牌形制,今天已有圆形、锥形、叠形、滴水形等各式异形;尺寸放大、缩小、拉长、拉宽、放厚等造型改变丰富……现在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熏陶,并同时吸收着国外各种当代艺术观念和中国传统艺术丰富璀灿的营养。
从辽宋“春水玉”、“秋山玉” 牌,到明代陆子冈的“子冈牌”,再到清代以来的“子冈款牌”以至当代玉牌,无论从工艺、内容、意境、我们都会找到各朝各代特有的文化诉求和时代审美。今天,在相同的材质,相同的工艺,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那些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对临摹传统说不的艺术家才有价值,他们具有强烈个人符号的玉牌作品必将成为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
和田玉:
新疆和田出产和田玉、辽宁岫岩出产岫玉、青海格尔木出产青海玉、河南南阳出产南阳玉
作为资源类艺术品,和田玉的枯竭一直被和田玉界或文化界所津津乐道。和田玉文化毕竟不可能脱离其本身的物质属性。物质消灭,文化无从谈起。但笔者认为,和田玉的未来必然建立在对物质相对淡化,对文化内涵相对强化的基础上。
几千年的和田玉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从没有停歇脚步。当代,和田玉物质丰富了,却使得更多人忧思。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物质化和田玉造成和田玉文化的整体失衡。近几年,我们说玉贵,不是古玉贵、不是作品贵,是原料贵。和田玉进入寻常百姓家,本来是和田玉文化的一个发展契机,但却造就危机。这倒是值得每个和田玉从业者需要深思的。
第一:制作者的局限。和田玉的制作加工,很大程度上依赖需求者的喜好,在过去,对玉的喜好集中在王、官、文人、商等群体,其作品的定位与制作,相对简单,匠气在明确的文化性需求里被冲减了。但在现代,对玉喜好带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需求多样性,二是盲目性。这就导致制作者在设计与加工时,无非两种选择,复古或一味创新,并将此两方面对立起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传承的良好结合无从体现;绝大多数制作者,对匠人与大师的理解有很大偏差。继承中的创新,创新里的继承才是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其实我们举个例子就明白,“大禹治水”应该说是匠人所作,而不是宫廷大师所做,我们对此是不是应该有所思考呢?
第二:市场的局限。作为商品化的和田玉与作为文化的和田玉最大的区别在于流动性。现在市场作品的流动性是基于金钱而流动的。这就必然导致文化性的缺失,在金钱衡量物质的时候,数量、质量会凌驾于艺术之上,和田玉的天人合一、儒家本位,根本无从谈起。同样100克的作品,如果评价的基准在于重量、皮色、品质、品种,那它同石油之类的物质财富就没有什么区别。当别人问我那个好的时候,我会说我的思路与设计理念,或说哪个我比较满意,绝少提重量、皮色、品质,但永远有买家询问这些,这就是市场的局限。
第三:标准的局限。我们可以理解和田玉标准的出台,是国家对资源类产品的一种保护和责任。但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实际多少造成了整个和田玉界的物质导向、原料导向。至今我不太理解的是,和田玉界把籽料本身就当作和田玉文化的组成部分或重要部分,其实如上所述,和田玉文化的根本是雕饰与原料的结合,否则,如何谈天人合一呢?
第四:文化氛围的局限。和田玉文化的泛文化特质,在另一方面会存在感受文化的成分,这种感受文化,就导致文化的不可确定性。这类比瓷器、红木、紫砂等就不难看出来。感受的好坏如果没有建立在基础的儒家思想里,其泛文化特质就容易被削弱与淡化。
笔者认为,未来的和田玉市场必然会经历新的波动,未来的和田玉文化将有以下特点:
1. 物质极大丰富,开采的增加与制作水平的增加,和田玉制品将极大丰富,并呈现从形式到内容的极度丰富化。
2. 佳品的相对集中,一般作品的绝对分散。材质与制作相结合的作品,必然被对和田玉文化了解并有相应财富的人所获得,而且其流动性减弱。而作为普品的和田玉产品,在所谓和田玉浅薄文化的招引下,流动与普及性达到历史顶峰。
3. 复古风潮的再一次兴起,和田玉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部分,定期的复古风潮是社会发展的必需,特别是在现在中华文化的强势地位影响下,文化复兴的氛围必然导致和田玉文化的复古,这将是包括古玉与复古作品等的和田玉文化的全面复兴。
4. 籽料囤积现象消失。原生态的和田玉不是和田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市场普遍提高对玉文化理解的基础上,玉料的囤积将会消失,毕竟对玉的喜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要求,也是将和田玉进行制作与加工。所谓的籽料文化是原料囤积者与经营者的喧闹与一厢情愿而已。儒家思想框架内的和田玉文化,是琢磨的文化,是改变与保留的文化。籽料囤积必然会在和田玉文化的日益发展里轰然倒塌。
5. 中间商消失。作为和田玉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环节的中间商是现代和田玉利益链的特色之一,但随着对和田玉文化的进一步宣传与现代资讯、购买环境的改善,未来工作室方式将是和田玉市场的主流模式,中间商将会逐渐退出。当然,玉友之间的交流与买卖除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