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长安,不论谁家出嫁女儿,都要选择“有福气”的女性作伴娘。伴娘的称呼非常美,被称作“全美人”、“全合人”或“送女客”,但当伴娘的要求却非常严格:不仅要年轻漂亮有福气,而且是生过儿子的同辈人,还不能是再婚的女性。由于它体现了新娘父母对女儿的一片爱心,因此多少年来一直流传下来,尤其是在关中一些农村地区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伴娘送新娘到婆家,婆家当然会笑脸相迎,离开时更要厚礼相送。厚礼品种可多可少,但有一样礼品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肉夹馍。肉夹馍的数量无硬性规定,但必须是双数。比如东府白水一带,伴娘一般二人,回来时每人要带6个肉夹馍,而西府凤翔一带,伴娘回来时要带12个不夹肉的和2个夹肉的。
新婚大喜,为什么要伴娘必须带回肉夹馍?这除了如乡亲们所说,肉夹馍馍和肉互相咬合,融为一体,最能表达人们对新婚夫妇亲密无间、交相辉映的美好祝愿外,还因了肉夹馍与生俱来的珍贵身价和它的久远历史及美好传说。
肉夹馍虽小,历史却非常久远,而所夹的腊汁肉的历史更是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又由于它最早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因此,开始时被称作“寒肉”,到唐代时称“腤(an)肉”,如据《缃素杂记》记载,唐李济翁在谈论《昭明文选》时指出:“今之腤肉谓之寒,盖韩国事馔崇尚此法。”秦“扫六合”统一全国后传到陕西,而且身价极为珍贵,仅用做当时最为隆重的祭祀的祭品和天子筵席上的珍品,如《周礼·天官》所说:“凡祭祀共豆脯,荐脯朊胖凡腊肉。”而一般老百姓是很难享用到这种珍贵美食的。
腊肉最早的制作方法是将猪肉用盐腌制,其味淡而单,以后才逐步发展为用加以多种调料,在特制的炊具里(即西安市大华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经多年考证、挖掘而铸成的“樊记腊汁肉”标志“青铜鬲”),用陈汤焖煮数小时后方可出锅。其肉质鲜嫩,色泽红润,软烂醇香,久贮不变,素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之美誉,而其中的关键,也即奥秘就是坚持绵延不断地使用陈汤,因为陈汤愈久味愈浓,色泽愈佳(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五味脯腊”制法),因而又有“千年陈汤腊汁肉”一说。
尽管腊汁肉醇香可口,但毕竟还是一种单一的东西,不宜多吃。于是,进入盛唐时,出现了用刚出炉的“虎背铁圈菊花芯”的白吉馍夹着食用。这种白吉馍皮薄里虚,两面鼓起,夹上腊汁肉,二者合二为一,搭配得天衣无缝。又由于它比西方的“汉堡包”之类的快餐早了几百年,因此,有人便把它称做汉堡包的“祖师爷”。
西安腊汁肉的正宗是“樊记腊汁肉店”。 1925年,出生蓝田的樊炳仁,从世代经营腊汁肉的毕仁义(清朝人)作坊买来腊汁肉陈年老汤,开始制作经营腊汁肉,并批发来当时张存林馍铺的馍,与其子樊风祥一起在西安沿街挑担叫卖腊汁肉夹馍。由于是小本经营,发展缓慢。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党的发展经济方针指引下,才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起来。公私合营后,樊记腊汁肉以股份制的形式完全纳入国营体系,樊炳仁和其子樊凤祥也分别以技师和私方经理的身份成为国有单位“樊记腊汁肉店”的正式员工,并正式挂牌“樊记腊汁肉店”,在西安市竹笆市56号,开始店铺经营。
“樊记腊汁肉店”在坚持使用陈汤、坚持传统制作方法的同时,又根据当代人的口味和需求,不仅对腊汁肉的制作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而且陆续开发出了腊汁肉揪面片、腊汁肉烩菜、腊汁肉火锅乃至樊记腊汁肉套餐宴等经典食品,并以正宗、地道的原汁原味获得多种荣誉和称号:1989年10月,樊记腊汁肉荣获原商业部饮食业优质产品“金鼎奖”;1999年5月,荣获陕西省商业厅和陕西省烹饪协会授予的“陕西名小吃”称号; 2000年9月,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华名小吃”称号; 2002年,樊记腊汁肉被陕西省商业联合会命名为陕西名牌商品;2006年,在中国第二届餐饮业博览会上樊记腊汁肉夹馍再次被评定为中国小吃最高奖——“中国名点”。而樊记腊汁肉店也早于1999年12月,被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企业改制后,樊记腊汁肉店在其公司——大华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下,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弘扬 “樊记腊汁肉”这一充满中华饮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餐饮瑰宝,更使樊记腊汁肉店这个百年老店,腊汁肉这一千年美食焕发青春,飞跃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