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侯/文
每到西安,内心都有压抑不住的惴惴感。
通常,人们爱一个地方,是因为那里有个让你牵肠挂肚的人,而我对西安的情感,没理可讲。它和我的故乡隔着一个潼关。
站在大雁塔、钟楼、鼓楼和城墙前,内心满满的朝拜感。与今天的现代化建筑比,它们并不巍峨,却极有仪式感。
我一直认为,有城墙的才配叫古城,比如北京,连墙都没了,古城又从何说起?来到西安,面对屹立千年的古建,才明白:这才是古城,这才是华夏。
西安城墙,来自网络。
古城,不只可以用脚朝拜,用眼景仰,还可以用味蕾品味,西安,并不常来,亲近她的方式,更多是通过味蕾。
第一次发现西安味蕾与我们的不同,是吃饺子的时候,我蘸醋,西安人蘸酱油。
西安美味排第一的,当属肉夹馍。
第一次吃这个美味,就觉得有点什么问题。肉夹馍,肉里夹着馍?No,拿到手里才知道,明明是馍夹肉。
肉夹馍,显然是宾语倒装,而宾语倒装是古汉语的习惯,肉夹馍应该是——肉夹于馍,我猜测,肉夹馍的历史一定很古老!
在西安,我听说肉夹馍的另一种叫法——秦豫肉夹馍,肉夹馍跟河南有关吗?
答案是肯定的。
秦豫肉夹馍,来自网络。
先秦时期,出了潼关,就是韩国地界,那时,在秦、晋、韩交界(今天豫西)地带,时兴一种叫寒肉的美味,就是腊汁肉。秦灭韩后,腊汁肉夹馍传进潼关外。如此一算,腊汁肉竟然源自我的故乡洛阳。
洛阳——西安,果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
有心人会记得,这个秦豫肉夹馍,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出现过。
肉夹馍的关键在于腊汁肉的制作,必须酥软,剁成碎块后,要做到入口即化,咀嚼肉块要以舌而非牙。
腊汁肉的制作,看上去和红烧肉没什么不同,大锅加水,放进各种香料,五花肉切块,温火炖煮至酥软,不同的是,腊汁肉没有红烧肉色泽深,因为它不炒糖色,但是,香料气味更浓,就是大料味。
肉夹馍制作过程。
有人喜欢纯瘦肉,而我觉得肥肉占到四分之一的的口感最好,那种酥软、油腻感,才是肉夹馍美味的真谛。
有人说,肉夹馍的核心技术在于腊汁肉的汤汁,中国人凡是和汤有关的美食,都喜用老汤,恨不得是祖上多少代流传下来的,老为贵。但是,根据现代卫生观点来看,那么老的汤,亚硝酸盐、嘌呤一定少不了吧?
但是,味蕾不是一代炼成的,中国人就是喜欢这个味儿。
在外乡客眼里,肉夹馍都是一样的,而在西安人眼里,却有细分,肉夹馍,肉是腊汁肉,馍是白吉馍,但也有不同,分几类:一般来说,肉夹馍就是白吉馍加腊汁肉,但另有一类是放臊子肉的,叫臊子肉夹馍;还有一类,虽然也是腊汁肉,但馍是酥的,可以分层,那是老潼关肉夹馍;如果放牛羊肉,那就是牛羊肉夹馍。
现在时兴品牌连锁,西安肉夹馍也不例外,不过,中国餐饮的标准化基本就是个传说,同一品牌的店家,味道也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去哪家?对于外乡客而言,都差不太多。
吃肉夹馍,决不能错过店家的操作过程,亲眼看着商家用笊篱把像红烧肉一样的肉块从大锅里捞出,放在砧板上,切碎,剁烂,塞进馍里,那个过程,跟吃进嘴里一样的享受。
居京有时也想念西安风味,就踅摸着哪里的西安风味更地道,更正宗。
肉夹馍从90年代开始进京,起初是橱窗式销售,后来开连锁。印象最深的是十年前在劲松东口的一家小店,那时,劲松东口肉夹馍和安定门外稻香村的炸鸡肉串一样,是隔段时间就必吃的美味。
后来,北京的肉夹馍店铺逐渐增多。但是,对比西安,很快发现一个问题,北京版的肉夹馍与西安肉夹馍是不一样的。可以称之为京版肉夹馍。
西安肉夹馍的口感追求的就是一个酥软,里面就是肉,而北京肉夹馍,肉之外,另有佐料,店家在剁五花肉的同时,会同时放入一根生的青尖椒和几根香菜。于是,吃北京肉夹馍和吃西安肉夹馍就有了极大的口感差异,最大不同是酥软感没有了,香菜还可以接受,每次吃到硬硬的青尖椒碎块,总有“出戏”的感觉。
西安人告诉我,正宗的肉夹馍,除了肉,没别的,肉之外添加任何东西都是耍流氓。
那这个改良的初衷是什么?放生尖椒的理由是什么?北京人有生吃青尖椒的习惯吗?
*****++*************
有人问:北京没有城墙吗?
答:北京曾经有城墙(看下图),五十年代拆除了,今天二环路就是城墙旧址。
目前老城墙仅剩东西便门角楼、正阳门箭楼、鼓楼、德胜门。
附老北京城墙图。五十年代拆城墙。今天二环路就是北京老城墙旧址。除了东西便门城楼和德胜门、鼓楼。城没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