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论坛·ChatGPT与知识生产
编者按:2022年底,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发布人工智能模型产品ChatGPT,仅2个月后全球活跃用户已突破1个亿,成为现象级的技术创新。这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技术,将对知识的定义、知识的生产方式以及知识生产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本刊特邀《欧洲研究》编辑部张海洋副编审、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高奇琦教授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米加宁教授等展开研讨,希望能推动更多的学术界同仁加入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在技术变革的洪流中共同探寻学术发展之道。
人工智能转型时代的知识生产
作者张海洋,《欧洲研究》编辑部副编审(北京100732)。
知识革命还是知识堕化—— ChatGPT与知识生成秩序
作者高奇琦,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上海201620)。
大算力与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基于ChatGPT的技术影响与实践展望
作者米加宁,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润泽,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助理。(哈尔滨150001)
·中国学派·
“影戏”表演观念及其电影学派意义辨析
摘要:“影戏”表演观念存在一种“超稳定系统”,与中国电影学派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美学内在关联。从发生学、本体论、国别性三个层阶,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影戏”之名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由于产业与政治等诸种原因,它逐渐转化成戏剧性表演,并与现实主义表演方法逐渐融合,成为戏剧性表演的中国电影标本,是中国电影学派国别特点的文化维度,可以提炼和锻铸成为中国电影学派的观念符号以及美学标志之一。
关键词:影戏 表演观念 超稳定系统 中国电影学派
作者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上海200040)。
天人观念与中国电影的美学重建
摘要: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及其思想命题对中国艺术、中国电影来说具有“元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观念可为当下中国电影艺术提供三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理想价值,为叙事艺术的变革提供观念引导。电影叙事的三种基本元素由此可发生变化:思想主题从“立人”转向“悟道”;人物塑造从自我反思的现代性主体转向怡然自乐的理想人格;情节结构从思辨式的三段结构转向感悟式的双线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念为电影艺术提供的基本思维方式、理想价值,或可改变西方主客二分思维影响下的电影艺术现状,从而可能在欧美电影传统之外促生“第三种电影”。
关键词:天人观念 理想价值 叙事元素
作者陈林侠,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510275)。
·学科反思·
文学经典化视域下华文文学学科发展
摘要:中国大陆的华文文学教学与研究进入第41个年头,面临学科发展与建设的极好时机与重要关口,“文学经典化”仍是极为重要的学科发展与建设课题。不同历史语境中讲好“中国与世界”故事的典范性,漂泊生涯中汉语民族性、地方性资源的文学本体化,多种历史语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审美寻求、表达等,都已成为华文文学经典性累积的重要进程。由此拓展、深化华文文学典律建构的价值尺度,对现当代汉语文学的经典化颇有启迪。
关键词:华文文学 学科建设 经典性 语言 审美共同体
作者黄万华,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关于华文文学学科命名的一种反思——以“华语语系文学”“汉语新文学”为中心
摘要:华文文学学科命名争论的焦点,始终未曾脱离学科自身的定位问题,并指涉海内外华人文化心理归属的多种纠葛。由英文词Sinophone literature翻译而来的“华语语系文学”一名不仅在语言学概念上难以成立,更有意回避并模糊了汉语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其文化心理逻辑值得警惕。“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意在以理论建构的方式,对“华语语系文学”作出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反驳和“抗争”,同时又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传统的文化历史意义和价值表述。尽管“汉语新文学”这一概念开辟了海内外汉语批评界走向理论对话的新途径,但仍难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名称,标举“世界性”特征的“世界华文文学”与稍嫌冗长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之名称也将长期并存。纷繁复杂的学科命名背后,孕育着学术创新和学界“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
关键词:华文文学学科命名 华语语系文学 汉语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沈庆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理司法
摘要:所谓情理,就是基于正当合法的欲望,经由对事实的准确认识和评价,生发出的情感之理。情感生发的过程,是包含理性运作的过程。作为一种情本体文化,中国文化所谓天理,就是这种情感之理。而所谓情理司法,就是基于这种情理精神,以正当合法的欲望为前提,以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认知和评估为基础,运用认知和评估的理性能力,以合乎天理为价值取向的司法模式。实现司法裁判的情理圆融,必须对案件事实进行正确的认知和评价,避免错误的情感和案件无关情感;必须将情感建立在正当合法欲望的基础上,避免过头和麻木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 情理 情理司法 情理圆融 情绪心理学
作者唐丰鹤,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杭州310023 )。
在人类学“田野”中反思精神医学
摘要:人类学相关研究可以用来增进对精神健康及现代生物精神医学的理解。不论是重视疾痛叙事与主体经验,还是探讨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及其医疗技艺的形成;不论是挖掘精神苦痛的社会根源,还是将研究视线从疾痛延伸至照护;人类学研究在揭示精神苦痛真实存在的同时,反思了生物精神医学忽视疾病背后的生活世界与社会脉络的医学化单一思维。在以全部人口为关注对象的社会精神医学渐趋显现的今天,人类学研究既可为现代人理解精神健康提供一种有别于生物精神医学病理化表述的深厚叙事,又能以其在医疗现场展开的、关注个体经验的研究,丰富和修正将精神疾病完全视为社会建构的强烈建构论。回顾人类学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更宽广的语境中理解精神苦痛作为身体事实、医学事实、社会事实与历史事实的多重维度。
关键词:精神医学 精神苦痛 医学化 社会精神医学
作者李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反思与进路
摘要:学界一般认为,施拉姆访华是中国传播学科发展的重要节点。作为西方“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从一开始就难以脱离西方理论的影响,在较多问题上形成了“西方理论+中国经验”式的研究路径。反思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打破“西方理论+中国经验”的二元框架,进而探寻本土化的传播学研究路径与方向,对于构建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传播学学科发展应当聚焦人文主义传统,通过对话中国历史文化提炼“本土化”的传播理论;应当聚焦实践主义传统,通过讨论现实问题提炼具有当代中国实践特色的传播理论;应当聚焦党史、国史,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提炼聚焦中国道路实践的传播理论;应当聚焦国际传播实践,从全球视角出发提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理论。
关键词:传播学本土化 人文主义 中国道路 国际传播
作者沙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21);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100086)。
·专题研究·城市文化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研究范式与实践
摘要:城市文化空间是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也是国际城市更新、城市转型的重要路径。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主要议题与实践过程可从城市空间的相关概念、研究范式与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剖析。伴随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具有前所未有的地位,文化空间概念主要来源于海德格尔、列斐伏尔和布迪厄的相关理论。城市文化空间具有集聚性、高度融合性和复杂性,也出现了虚拟化趋势。文化空间的主要研究范式,包括空间实证主义、行为主义与人文主义、结构主义等。借鉴相关城市文化空间研究及其实践,构建中国式城市文化空间理论与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当下城市文化空间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空间 城市文化空间 研究范式 实践
作者王长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北京100871)。
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重点议题及其未来趋向
摘要:在蓬勃的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实践推动下,城市文化空间的学术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当下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重点议题包括厘清类型与特征、关注人地关系研究、分析改造升级路径、整体把握治理问题、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构建本土理论和方法等。围绕这些重点议题,归纳总结其主要研究内容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向,对于提高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研究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 重点议题 研究方法 研究趋向
作者江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副教授(上海200240)。
从“空间”到“场所”——当代城市空间重塑与文化再生的认知视角研究
摘要:由于对城市空间人文性维度的忽略或简化,当代城市建设中的重塑空间往往会陷入缺失文化根性与情感认同的现实困境。梳理海德格尔、诺伯舒兹等对“场所”概念的提出和衍生,探讨从“空间”到“场所”的认知视角转化,对于更多维地理解城市及其空间再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场所”概念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具整体性的眼光把握城市及其空间;其次,“场所”概念凸显了地方性文化知识体系在空间更新中的重要性;最后,“场所”概念鼓励了一种关注城市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再生观念。
关键词:城市 空间重塑 文化再生 场所
作者王淑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北京10010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