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56族儿女共同拥有一个神圣的名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捍卫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穿越数千年风雨,回首六十载足迹,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共创中华民族美好前景的信心。
从多元走向一体——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千锤百炼,熔铸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起源具有多元性。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夏商周时期,华夏兴起于中原并向四裔开拓发展,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各族则不断进入中原地区,彼此以各种形式交往融合。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之间激烈的相互兼并,华夏族和四周民族接触广泛而频繁,上演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民族融合的历史活剧。迄至秦汉,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不仅统治了华夏族,也直接统治了许多少数民族。这不仅在地域上而且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
秦汉建立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央集权国家,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它们关系发展的一切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迁徙和大杂居,各民族间内在的联系与密不可分的整体性得到加强。这一时期,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内华夏而外夷狄”的局面被打破。这不只是各民族在空间上的简单位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交流融合,北魏孝文帝大张旗鼓的改革,就使鲜卑族完全置于华夏文化的氛围之中。隋唐结束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基础上建立了比汉朝疆域更为广大、民族更为众多的统一格局。唐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之国力强大、文化先进,增强了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促成了“胡越一家”盛况的出现。宋朝虽然先后与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并立,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大力吸收汉族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融入了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
在其后的元、明、清各朝代,各民族间的融合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由于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客观上模糊了夷夏界限,不同民族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触、交流、了解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蒙古族定鼎中原之后,创设了“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并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尤其是元朝首次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完整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清朝取代明朝后,先后统一了蒙古族的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平定了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系列叛乱,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经过康、雍、乾三朝长达1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至我国南部、东部的整个地区,各民族都统一在祖国版图之内。
从历史的眼光看,每一次民族融合带来的都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每一次统一都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都有一些新的民族融合于多民族的国家之中,最终凝聚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的统一、经济的交往、文化的交流和互相促进,使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和不能分离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经过几千年的酝酿和融合,现在的中华民族已是由国内诸多民族组成的一个整体民族。中华民族经秦汉初步形成、隋唐发展,到明清最终形成,犹如一条巨流,汇合着无数条潺潺流动的民族小溪,构成一条波涛汹涌的民族大流,永不休止地奔流向前。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怒吼。正是这种共同的命运,把中国的各兄弟民族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体,使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深深地烙入中华儿女心中。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称号完全为各民族所共有。我国各民族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回溯民族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个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公认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而是历史的必然。
从同一性到延续性——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力量
翻开世界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存在着不少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它的成员彼此可以承认是同一国家的国民,却未必在民族上认可有一个共同的总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但曾几何时便土崩瓦解,它们的国民从来不把自己称为罗马民族或奥斯曼民族。而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风云变幻,面临一次次外部敌人的侵扰,迎受一次次异邦文化的冲击,却依旧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形象地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环顾中华大地,四周的天然屏障使其自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这是各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也是各民族始终依恋的共同家园。同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其它三个地区相比较,可以看到:埃及主要靠一条尼罗河,两侧是沙漠,没有大的支流;巴比伦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规模比长江、黄河小得多,四周又没有大的屏障,很难阻挡其他力量进入和破坏;印度的恒河和印度河都在北部,并且向着相反的方向流去。中国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的众多民族相互交融、内向凝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经济关系是民族之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生活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古代,每个民族都由于物质联系和物质利益而团结在一起。”莽莽神州大地,活动于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之间,为了达到经济生活上的相互需要而彼此交往、相互补充、绵延不断。长城的关口不只是战场,更多的是互通有无的集市贸易场所,如历代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广设互市,以金帛茶盐跟少数民族交换马匹骆驼等。广泛而持久的经济交往,最终把我国各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内在需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的特殊关系。
以儒家理论为中心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大一统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在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上就是“华夷一统”、“协和万邦”,它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整体的观念。在中华大一统意识的影响下,各族人民都是内聚的,维护以中原为重心的国家统一的。17世纪30年代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的我国土尔扈特部,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游牧生活后,仍毅然摆脱沙皇统治,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近代以来,大一统的观念在各族人民抵御外侮的并肩战斗中发展为近代的爱国主义意识。整个中华民族,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归属于同一个中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从而使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浴血奋斗中不断强化。
从分裂是祸到统一是福——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所在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们对《三国演义》这句话印象极深。其实,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年间,虽出现过内乱、分裂、民族战争和改朝换代,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实体始终存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长期孕育和积淀的团结、统一、和谐的宝贵民族精神,时刻滋养和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前行。千百年来,正是由于国家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才开创了欣欣向荣的汉唐盛世,延续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族同胞过去、现在、未来都荣辱与共。各民族利益的实现,有赖于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也有依赖于各民族利益的契合与融合。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密切交往、和睦相处的时期,大都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符合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成为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
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
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力量所在。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现出无比的自信心、自豪感。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
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党的领导是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保障
回顾历史,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0多年间,既是中华民族遭遇列强欺凌的屈辱史,也是中国各族外御强敌、内求统一,反对分裂、追求富民强国之梦的奋斗史。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直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一切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却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历史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各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实践证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不行的。
中国共产党是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力推进,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
我们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当家做主,促进各民族从政治上的平等到经济文化方面事实上的平等。目前,我国已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通过制定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沿边开放、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开工建设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结合起来,把政治与经济因素结合起来,既有利于祖国统一,又有利于各民族当家做主和全面进步,是民族团结发展的成功之路。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活动的新情况新动向,面对分裂分子想方设法制造民族矛盾的企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坚定自觉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奋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发表评论